读史 每日7点,文化早餐 |
博文 | 通识 | 知古 | 鉴今 | 有品有趣 |
文:竹映月江(读史专栏作者)
清代咸丰年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太平天国起义。清廷为了镇压叛军,不得不启用曾国藩和他领导的湘军,结果虽然剿灭了太平天国,却也让曾国藩立下了不世奇功。
纵观历史上军阀镇压起义成功后,往往顺势架空朝廷,甚至不乏有自立为王的人。那么,曾国藩为何在局面一片大好之时,却解散了湘军,始终没有割据一方,甚至自立称帝呢?
01、实力不足
1864年,曾国藩攻克南京后,个人威望达到了顶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曾国藩独立石头城上,手握百万雄兵,傲然四顾,天下竟找不出何人可为敌手。
这份“再造大清”的奇功,也让曾国藩身边的一些亲信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据《投笔漫谈》记载,胡林翼就曾写字条问曾国藩说:“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
据说曾国藩看后大惊,当场将纸条吞下。
无独有偶,王闿运也曾劝过曾国藩割据自立为王。可惜任凭王闿运说之再三,曾国藩总是敷衍着不表态,最后干脆用茶水写下一个“妄”字,干净利落的拒绝之。
那么,曾国藩一直不同意称帝,是因为他没有这样的心思吗?
其实,在皇位的巨大诱惑面前,曾国藩未尝没有动过心。但是,他却清晰的认识到,纵使他有称帝的心思,也没有称帝的实力。
这是因为,湘军作为曾国藩最大的底牌,其实并没有世人想象的那么团结。
最初曾国藩创建湘军时,就是将湖南各地的团练汇总而形成的。虽然湘军号称有三十万之众,但真正完全属于曾国藩掌控的“嫡系”,不过十二万人上下,占比尚且没有过半。
其他的湘军,各有各的统帅。这些统帅人物虽然也是湘军中的重要将领,都曾受恩于曾国藩,如左宗棠,或是曾的门生,如独创淮军的李鸿章,但是,他们却并非是曾氏兄弟的死党,明面上是曾国藩的战友、学生,但实际却早已各怀心思。
饶是湘军如此派系林立,朝廷却还是觉得不够,以至于慈禧太后甚至主动去扶持湘军中与曾国藩不和的人,从而起到分化湘军和遏制曾国藩的作用。
因此,如果曾国藩真的起兵,湘军只怕首先就会分裂。而且当时湘军将领们已经立下大功,功名利禄滚滚而来,就算是曾国藩的亲信人马,或许也未必愿意放弃眼前的富贵跟随曾国藩起事。
由此可见,曾国藩真实的实力,远没有表面看到的那么强大。深知自己斤两的曾国藩,当然不会对登基称帝一事再作妄想了。
02、机会不够
实力不足已然令曾国藩称帝的难度颇大,朝廷还数十年如一日的对曾国藩的严防死守,不给他留下任何自立的机会。
早在曾国藩领兵镇压太平天国的初期,朝廷就丝毫不顾忌江南半壁江山连天的烽火,对曾国藩处处设防,甚至一度为了防范曾国藩坐大,不肯交出地方总督的实权,以防曾国藩总揽军政大权。
等到曾国藩领兵征战有了些许成就后,朝廷又打着相互关照的旗号,公然在湘军四周安排了八旗和绿营的兵马,以防止曾国藩发展成第二个洪秀全。
到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后期,眼见得他就要攻克天京了。朝廷却依然防曾国藩甚于防贼,不仅多次裁撤湘军,还在北方布下重兵把守,又派富明阿守扬州,冯子材守镇江,僧格林沁屯兵安徽。只要曾国藩稍有反心,立刻便会遭受四面围剿。
若说战争时期清廷做事谨慎些也就罢了,可是等到曾国藩剿灭了太平天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忠君爱国后,清廷却依然无法对曾国藩完全信任。
对此,朝廷还不惜违反当初亲口许下的“平金陵者封异姓王”的承诺,仅仅给了曾国藩一个侯爵,以防范他封王之后振臂一呼,靠着王旗招降纳叛,就此倾了天下。
如此重重设防之下,曾国藩就算有称帝的心思,也很难找到称帝的机会了。
古来成大事者无不讲究择机而动,曾国藩在没有良机的情况下,自然不会贸然做出称帝的举动了。
03、道义不允
曾国藩没有称帝的第三个原因,是曾国藩过不了自己的思想关。
虽然曾国藩南征北战戎马半生,但他本质上依然是个读书人,儒家的忠孝之道,早已深深地刻入他的骨子里了。
从曾国藩的家书可以看出,曾国藩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极高。比起当皇帝,曾国藩更在意的是自己的道德修为是不是接近圣人。
如果曾国藩真的称帝,一旦失败必定会留下骂名,这就违背了曾国藩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任何人想要接受矛盾的自我都很困难,曾国藩也不例外。同时,曾国藩性格里另一个小心谨慎的特点,也令他难以迈出称帝的这一步。
可见,自身实力和机会的不足以及曾国藩的性格特点,最终让曾国藩放弃了自立,但曾国藩由此留下的美誉,却使他成为晚清最著名的大臣之一,并且在死后被追赠太傅,谥文正,入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极尽哀荣。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藩放弃了自立,却得到了“内圣外王”的赞誉,如此求仁得仁,也算一种圆满吧。
. End .
精选好书
喜欢的朋友一定要点 在看 哦 ! |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读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读史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