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迟来69年的祭奠
却也是最催泪的一次祭奠
“大哥,我来看你了!”看到亲人长眠在此,王元坤烈士的两位妹妹王赛云、王冬云扑通一下跪地,抚摸墓碑上哥哥的名字,失声痛哭。
“三叔,我们终于找到您了。侄女带着家人来看您了。我们一直都记得您。”赵海斌烈士的侄女赵桂荣站在墓前,潸然泪下。
5月11日上午,由南国今报牵头,经柳州、北京和内蒙古三地媒体的接力寻找,长眠在广西北流市沙垌镇圩背山的柳州烈士王元坤和内蒙古烈士赵海斌的亲人们终于相聚,一起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前。
时隔69年,两位烈士终于等来了自己的亲人!
“今天,我们与来自柳州和内蒙古的烈士亲人相聚在这里,为牺牲在广西北流市沙垌的两位革命烈士举行祭奠仪式。这是69年来,沙垌镇烈士纪念碑前最让人激动的一次相聚。”沙垌镇镇长蒋享福说,通过多家媒体、社会各界以及沙垌镇老百姓的努力,两位烈士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他们为沙垌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亲属向广西北流市沙垌镇政府赠送感谢锦旗,感谢当地老百姓对烈士纪念碑的保护。
青山有幸埋忠骨,碧水无弦颂英魂。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柳州烈士王元坤与内蒙古烈士赵海斌近40名亲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祭奠仪式。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西总队柳州支队及广西北流市政府、沙垌镇政府的代表们对烈士亲人致以深切慰问。
听闻找到了烈士亲人,沙垌镇当地老百姓闻讯前来参加仪式,村民们对烈士亲人们深深鞠躬,感谢他们的家族培养了两名好儿子,为国捐躯,无上荣光。
1950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135师405团一营三连某班副班长赵海斌与战士王元坤牺牲在广西北流市沙垌镇清匪反霸的一次战斗中。因为战况紧急,部队需要换防,当地老百姓协助处理烈士遗骸,两位战士永远地留在了沙垌镇,安葬在一起。
柳州烈士王元坤的妹妹王赛云轻轻抚摸着墓碑,说:“大哥,我终于找到你了!”
5月11日上午,从未谋面的两位烈士的亲人们相聚在沙垌镇,未语泪先流。大家为失去亲人感到痛心的同时,也为烈士们的英勇无畏感到骄傲。烈士的亲人们说,我们的家族生养了他们,部队培养了他们,在国家需要他们去战斗时,他们能英勇无畏地战斗,抛洒热血,不惜献出青春生命,尽一个男儿报国的责任。
素未谋面的两位烈士的后人,跨越大半个中国相聚在一起,未语泪先流,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5岁的王赛云与83岁的王冬云在大哥王元坤烈士的墓前,泣不成声。
今年76岁的刘振忠是原沙垌小学(今更名为沙垌中心小学)的退休教师。当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135师405团一营三连的一个班12名战士驻守沙垌剿匪时,就是在他家开伙的。那时刘振忠年仅8岁。“当时正是春节,吃过早饭后,密集的枪炮声在圩背岭上响起,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多。”随着他的讲述,一场尘封的战斗透过硝烟,以一种异常真实的形式,在人们眼前逐渐清晰。
1950年11月25日,战友们将壮烈牺牲的两位烈士合葬在北流市沙垌镇圩背岭并在墓前立碑。2013年5月,北流市政府重新修缮墓碑,并高高矗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图为5月11日,纪念碑在烈士亲属的反复擦拭下越发光洁神圣。
1950年,广西各地开展清匪反霸、退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工作,当时北流匪患比较严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135师405团一营三连的一个班12名战士接到驻守沙垌的命令,当时任副班长的赵海斌与战士王元坤便是其中一员。在驻守的时候,接到线报,有土匪聚众开会,于是驻守的12名战士进行了一次突袭,将这些土匪“一锅端”。然而,在押解土匪的时候,其他土匪用土炮进行反攻,企图救走同伙。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战士们被迫退上圩背岭坚持战斗。次日,解放军405团前来增援,与土匪在圩背岭上进行一场激战,最终取得胜利。
战斗中,王元坤中弹受重伤,赵海斌上前营救却不幸被密集弹雨击中,两人均牺牲。因为战况紧急,部队立即要调防外地,因此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两位牺牲的烈士便永远留在了他们战斗过的地方。当地人为他们竖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墓碑上记载了英雄的名字、籍贯和立碑时间,以及当年那场战斗的始末,纪念他们英勇无畏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69年来,沙垌镇人民一直感怀烈士的英勇无畏,每年清明都络绎不绝前来祭拜。
烈士的亲人们相见,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大家谈起烈士们生前流传在家族中的一些往事,感慨着烈士们的无私奉献。
悲痛的烈士亲人。
当年,两位烈士牺牲后,他们的母亲都曾接到过儿子牺牲的信件,但信件中并没有准确提及牺牲的地点,母亲们只有将对儿子深深的思念埋藏在心里。
然而,无论是王元坤烈士身在柳州的母亲,还是远在千里之外内蒙古的赵海斌烈士的母亲,在世时都曾对身边亲人嘱咐过,如果有机会,要将烈士儿子寻回,让他们知道亲人们一直没有忘记他们,母亲一辈子都以他们为荣!
这次“寻亲”,赵海斌烈士的亲人为了赶到广西北流,路上一波三折,但他们没有放弃,一天之内奔波了数千公里,在烈士安息之地实现了烈士母亲的遗愿,没有辜负家族亲人们的嘱托。
王兵是烈士王元坤的后人。他告诉记者,王元坤是他的大伯。剿匪结束后,家人得知王元坤已牺牲,但王元坤在哪里牺牲,安葬在哪里,家人并不知情。
这么多年来,家里一直在寻找大伯的埋骨之所,从没放弃。“从小家里的长辈就告诉我们还有一个当兵的大伯。几十年了,我们找不到大伯,不知道他在哪里,现在终于找到、看到了,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图为赵海斌烈士的亲属向烈士陵墓献上鲜花。
从内蒙古到广西,从突泉县到北流市,跨域几千公里,赵海斌烈士的侄女赵桂荣又是高兴又是难过。“不管道路有多远,都要过来看看三叔。这么多年过去,终于找到三叔了,我可以告慰奶奶在天之灵。”
自小便由奶奶带大的赵桂荣说,父亲曾告诉他们,三叔牺牲的时候,家里接到了文书。怕爷爷奶奶接受不了打击,跟三叔一同参军的战友就安慰她,说三叔还活着,已经结婚了,只是部队还要打仗,暂时不能回来。“一直到临终前,奶奶都认为三叔还活着,去世之前还嘱咐我,等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把三叔找回来。”
时隔69年,两位烈士终于等来了自己的亲人,为这一场跨越5000公里的烈士寻亲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场接力寻,饱含着许许多多人的努力与付出。
2019年4月,记者接到了一位热心市民的求助。这封求助信来自广西北流市沙垌镇一位56岁的普通村民刘祥光,他希望为沙垌镇的烈士寻找在柳州的亲人。村里人数十年都到墓前祭奠烈士,却从没见到烈士亲人出现过。村民们每每提及此事,都感觉无比心酸。
4月28日,南国今报《寻找》栏目首先刊登了为广西北流烈士王元坤寻找柳州亲人的报道。4月29日,南国今报新媒体平台也推出了为烈士寻亲的相关报道,在柳州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很多市民都加入到寻找烈士亲人的行列。
南国今报《寻找》栏目首先刊登了为广西北流烈士王元坤寻找柳州亲人的报道
4月30日,柳州的王元坤烈士亲人被找到了。5月2日,王元坤烈士的亲人来到南国今报直播厅与百里之外的广西北流革命烈士纪念碑视频“认亲”。85岁高龄的烈士妹妹第一次在视频中看到大哥王元坤的烈士墓,眼泪直流。
相关新闻回放
↓↓↓
5月5日,今报记者与《今日头条》、内蒙古《北方新报》等媒体联合,继续寻找另一位长眠在广西北流市沙垌镇圩背山上的内蒙古籍烈士赵海斌的亲人。经过柳州、北京、内蒙古三地媒体的宣传和寻找,远在5000公里之外的烈士家乡内蒙古突泉镇也沸腾了。在当地邮政部门的带领下,数百名邮递员在短短一天时间内便寻找到了烈士赵海斌的后人。
北方新报的新闻报道。
这不仅是一次充满爱心的寻亲,更是一次跨越大半个中国、三地媒体的接力寻亲、纸媒与新媒体的联合寻找,终于在短短一周内出现了奇迹——为两位相隔千里的烈士寻找到亲人。
56岁的刘祥光是北流市沙垌镇人,从小到大,每年清明节的时候,他和当地的村民们都会做一件事——祭拜圩背岭上的烈士。但多年来刘祥光发现,烈士墓前一直没有亲人前来祭拜。“烈士为北流市沙垌镇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有责任让烈士亲属知道自己的亲人牺牲在哪里,也有责任为烈士寻亲。”刘祥光说。
于是在今年4月,他联系上柳州当地的媒体《南国今报》帮忙寻找王元坤烈士的后人。《南国今报》记者立即与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寻找,但档案里并未查找到关于王元坤的相关记录,寻找陷入了僵局。4月30日下午,一个热线电话让媒体记者兴奋不已——烈士王元坤的亲人找到了!
5月11日,两位烈士亲属在烈士陵墓前分别赠送锦旗给北流市沙垌镇党委、政府以及沙垌镇的乡民等。
而为了寻找赵海斌烈士的后人,《南国今报》记者联系上内蒙古《北方新报》的记者。烈士纪念碑上所记载的赵海斌烈士来自于内蒙古自治区空泉县塔和兑,但当地并没有名叫“空泉县”的地方,经过多方寻找,猜测烈士籍贯应为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然而,或许是年代久远,很多地名发生变化,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并没有一个叫塔和兑的村庄。
就在这时,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邮政分公司负责人从媒体上看到了“为烈士寻亲”的消息后,立即发动该公司数百名邮递员寻找赵海斌烈士的亲人。经过数百人的接力寻找,发现69年前的“塔和兑”便是如今的突泉县永安镇永安村。邮递员挨家挨户地询问,终在5月6日找到了赵海斌烈士后人赵立华。
69年的坚持,终于找到常驻心间的亲人……
相关新闻回放
↓↓↓
浩气凌云垂青史
丹血洒地沃铜州
愿烈士们安息!
愿亲人们安好!
来源|南国今报、玉林日报
编辑|梁笑天
责编|唐莉莉
值班主任|晏彦
广西日报新媒体出品
精彩推荐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广西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广西日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