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5月12日,河南广电启动“乡村振兴基层行——河南广电全媒体信阳蹲点”主题采访活动。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王仁海带队的采访团首站来到大别山信阳,聚焦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情况。
足迹:从“李氏庄园”到“西河大湾” 一天访三地聚焦产业发展
5月13日早晨,采访团来到新县丁李湾。在这个经历七百年兴衰的“李氏庄园”,王仁海走访民居、问民俗,挖掘文化资源在村庄发展中的作用和潜力。在七龙山村,采访团走访了农业生态科技园,发现该村虽然没有古民居,但位于丁李湾和西河两个“明星村”之间,具有生态和交通优势。现场观察布局后,王仁海发现生态园将农业种植点发展为旅游点的亮点,探究农村发展田园综合体的优势,并就吸纳就业、解决土地荒芜方面,采访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在大山深处的西河村,采访团围绕着当地特色产业——山茶油,深入了解产业链的形成。在西河粮油博物馆,三百年的古法榨油机器引起王仁海的关注。西河农耕园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思恩介绍了新县古法榨油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方法。看着已经注册品牌、晶莹透亮的山茶油,王仁海向种植专家请教:古法榨油和现代榨油有哪些区别?张思恩说,传统物理压榨的工艺工序繁杂,味正、地道、醇香,而现代榨油出油率高,品质可控。
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发挥资源优势,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带着这个问题,王仁海来到油茶种植基地。沿着蜿蜒山路,墨绿的油茶树一眼望不到边。带团采访的熊国勇是本地现代化油茶企业的负责人。当被问到经营模式时,熊国勇介绍油茶是西河传统产业,但自种自榨、作坊式加工效率低,且面临名气小、不受信任等困难。公司引进现代技术,集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延长产业链,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调动村民种植积极性,让他们切实受益。
关注:返乡创业青年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古树、竹林、河流、民居、祠堂、神庙……在这里,自然风景与时代建筑形成奇妙的对话。曾几何时,村庄的贫困掩盖了这些资源的光彩;如今,它们再次容光焕发,成为村民的“聚宝盆”。
听说西河第一家农家乐是返乡创业青年开的,王仁海要求去家里看看。坐在整洁宽敞的院子里,张洋兴奋地说起“西河农家”的发展史。2013年,80后张洋挥别父母妻子远赴韩国,为刚出生的孩子赚“奶粉钱”;2015年,在村干部、张思恩的鼓励下,他回家开起了农家乐,第一个月就赚了10万。
王仁海问:“你在韩国打工,一年能赚多少钱?为什么愿意回来?”“一二十万,所以最开始我爸打电话让我回去,我是不乐意的。但是村干部甚至乡长反复分析,游客来村里没有吃饭的地方,我们家位置好、比较宽敞,如果能开农家乐,他们都帮我推荐。我爸要出去打工,张思恩为了留住他,当场承诺他一年赚多少,如果农家乐不赚钱就照样赔偿。”说到这里,张洋很感慨,西河的“绿水青山”引来了游客,干部村民的齐心协力留住了游客。
王仁海听得很认真,不过他最关注的还是张洋的现在和未来:“农家乐现在情况怎么样?最多能接待多少人?准备升级改造吗?”
“有,很多都是回头客。今年五一,最多的一天,我们一家接待了三十多桌,院子里像流水席一样。”张洋高兴地说。
实践:和老乡剥笋、做观音豆腐……以“四力”感受乡村振兴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西河,更多村民没有张恩思或张洋那样的创业成本,他们能否借上西河发展旅游的“东风”?采访团继续寻找答案。
青石板街道旁,枫杨树下,村民王家梅摆放的商品吸引了王仁海的注意:墨绿色的透明方块,像是染色的凉粉。王家梅热情地招呼他尝一尝:“这是观音豆腐,我们的‘非遗’!”看见王仁海十分感兴趣,老人将他请进屋内参观体验观音豆腐的制作过程。
看到桌子上一大把叶子,王仁海猜到这与观音豆腐有关,就向老人请教。原来观音豆腐由一种叫“观音叶”的树叶制成:将树叶洗净、揉搓成糊,倒入草木灰调和的灰水,搅动至凝固,成为清爽可口的观音豆腐。
比观音豆腐成本更低的,是山中随处可见的竹笋、野果。朴实的村民向采访团让座,为了消除他们的拘束感,王仁海和他们一起拨笋,关切地问笋子售卖情况、保存方法。“现在卖笋子,笋子没了怎么办?”他问。
“笋子没了,马上就有野菜,到了秋天,山上还有‘八月炸’(一种野果),猕猴桃……山上到处都是宝啊!”村民说。
一句句鲜活的话语,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在媒体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下,见证着村庄的革新,时代的变迁。
据悉,在此次“乡村振兴基层行——河南广电全媒体信阳蹲点”采访活动中,采访团还将深入信阳其他村庄,用心讲好普通人的故事,了解乡村振兴的近况,见证中原大地的剧变。
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
编辑丨张丽萌 监制丨宋士超 执行总监丨姚享
推荐阅读: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河南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河南交通广播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