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5岁的诗词教育家叶嘉莹再次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继续支持传统文化研究,目前她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几乎捐出全部身家,这种气度与风范,又有几人能及?今日,我们就去拜访这位痴心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华发先生,感念她一心向国、向上、向善的持守。
一片诗心 流年无改
原来这一切早已埋下"伏笔"……
《读书曾值乱离年》
(节选)作者/叶嘉莹
△沦陷区生活艰苦,但叶嘉莹从未中断读书,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后排右二为叶嘉莹,前坐者顾随。
我读书的时候,恰好是抗战的八年。我1924年出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时,只有13岁,当时在读初中二年级。我大学毕业,是1945年抗战胜利时。1979年前后,回到南开教书的时候,跟很多老同学在北京聚会,我写了十二首小诗,其中一首是:
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
历尽艰辛愁句在,老来思咏中兴篇。
我的诗唯一的一点好处,就是"修辞立其诚"。我的诗一定是我真实的感情、生活和经历,而不是咬文嚼字地铺排一些辞藻。我从初中二年级到大学毕业的八年,是"读书曾值乱离年"。
《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词,一定是在经历了很多的苦难之后,才写得越来越好。他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样的词才有深刻的意义。张惠言也说,一定是"贤人君子"有"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而寄托于词。
我小时候就读了纳兰词,我觉得他写得很不错,因为写得很浅白,很容易懂。像"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非常清新流利。到了大学,看到老师沦陷区中的作品,才发现,那些写于乱离之中的小词,有不得已的难言之情。那种曲折深婉的词,才有更深远的意义。
当年在沦陷区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祖国能够胜利归来。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资治,就是对于治国的参考和借鉴。一个人,带着自己的历史;一个国家,也带着自己的历史。你不知道自己的历史,就不知道你现在应该走向何方。抗战时,处在沦陷区的我们一心期盼的是祖国的胜利归来。
在抗战的时候,虽然是在艰辛和苦难之中,但沦陷区的人们都有盼望祖国光复的那种忠爱的愿望。随着祖国的军队步步撤退的工作人员和流亡的学生,宁可忍受千辛万苦,也要跟随着政府到后方去,其中就有我的父亲。我父亲是北京大学外文系毕业。时当晚清,许多读书人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人参加了武力的革命工作,我父亲参加了航空署。
当时我们国家在航空事业上是一片空白,要跟西方国家学习,现在找到的我父亲的译稿一共有五十篇。我们国家走到今天,不再像当年的晚清一样受列强的侵略和宰割。现在能够站立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应该珍惜这个机会,珍惜这个时代。
我最近还看了一本书,是弗兰克·富里迪的作品《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在哪里?禽兽是没有反思,没有道德,没有教化的,它只有本身的欲望。如果人也没有理想,没有持守,没有道德,那么他不仅跟动物一样,甚至比动物还不如。因为动物只是出于本能,出于生存的需要,才做那样的事情。而现在的一些人,可以用种种手段、种种机谋做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有的人就(因此)对这个社会感到悲观,觉得这个社会没有希望。
其实,每个人的希望都在于自己。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心之所向,都应该有一个持守。我们国家能有今天很不容易,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不要站在负面的那一方面,要站在正面的那一方面。不要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每一个人的心之所向都是重要的。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苦难之中的作品《鹧鸪天》:
不是新来怯凭栏,小红楼外万重山。自添沉水烧心篆,一任罗衣透体寒。
凝泪眼,画眉弯,更翻旧谱待君看。黄河尚有澄清日,不信相逢尔许难。
"自添沉水烧心篆,一任罗衣透体寒",是说,虽然我是孤独的寂寞的,虽然我所爱的人离开了我,虽然我的祖国在败退,可是我没有放弃,我自己"自添沉水烧心篆"。
我要添的,是最珍贵的"沉水"的香。中国古人在房间里焚香是很讲究的,不只是简单地一圈一圈地盘,他们会盘成一个"心"字,盘成一个"万"字,盘成各种图形。心,不仅指形状的委曲转折,心的意义更代表了那种深切的感情。我没有因为隔绝就放弃了,我永远保持内心的芬芳和美好。也许四围的环境有丑陋,有罪恶,但是你要保持住自己内心的那一点持守,你要珍重自己的心之所向。
也许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有所持守,就会遭到很多挫折、很多打击,也会有痛苦。但是我不怕,任凭我穿着轻薄的罗衣,在寒冷的空气之中,不躲藏,不逃避。虽然满眼都是泪水,但即使是"凝泪眼",也要远望,也要期待我所爱的人回来,期待我的祖国胜利归来,期待祖国的复兴。
人在社会之中,譬如在一个大圆镜之内,彼此互相映照,一影中复现众影。你的影子就照在别人身上,别人的影子也照在你的身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里边发出来的力量。你的心是向着哪一方面的?
"黄河尚有澄清日,不信相逢尔许难",中国古人说,黄河千年一清,尽管千年黄河才能够清,毕竟会有清的一日。意思是,我不相信你不会回来了,你一定会回来的,胜利一定会等到的。我们应该有一种美好的、向前的、向上的、向善的持守。
我们从乱离之中走过来很不容易。我希望所有的人,珍重你们自己,珍重你们自己的希望,珍重你们自己的理想。不要在社会中一些堕落的、败坏的、邪恶的影响中迷失掉自己。
若有诗书藏在心 岁月从不败美人
她吟花 我们看见花在摇曳绽放
她咏水 我们眼前有水回环流荡
她念雾 我们四周岚霭氤氲不散
她诵风 我们感到枝叶颤动飘扬
她唱莺 我们听到窗外啁啾鸣啭
叶嘉莹"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
点击下图了解☟☟☟
今天我们为何还要读诗词?
叶嘉莹说
篆体"诗"字,字的右半边上面的"之"好像是"一只脚在走路"。在"之"字下画一个"心":当你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家乡的小河,就是你的心在走路。如果再用语言把你的心走过的路说出来,这就是诗啊。
如果心灵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那将是人生中最可悲哀的事。倘若一个人听到山鸟的鸣叫、看到花开花落的变化都会从内心生发感动,这样的心灵才是纯净动人的。
假如生活发生不幸,当你将之用诗来表达的时候,你的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就可以借诗消解了……诗是感情的凝聚:离别时写你的悲哀,欢聚时写你的快乐。
正如钟嵘在《诗品》中阐述:"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在贫贱艰难或寂寞失意的时候,能够安慰人、鼓励人的,没有比诗词更好的了。
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活泼开放、高瞻远瞩之精神。
读诗的时候,伟大的诗人都成了你的朋友,苏东坡、陶渊明、杜甫尽在眼前。诗人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读他们的诗,能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活泼生命。
诗词的根在中国,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是民族生存延续的命脉。历经千百年淘拣的中国古典诗词"博大而善感",一定能引领现代人踏进岁月的长河,品察生命本真的况味。
中国诗歌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充足的、真诚的生命,并且生生不已。
插画/@中国书画诗词院
诗者,天地之心也。
诗,让我们心灵不死。
点击「写留言」分享所得
猜你喜欢
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王兴栋 编辑/王若璐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央视新闻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