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我老了,但老地方不能老,胡杨不能老”

作者:央视新闻 来源:央视新闻 公众号
分享到:

05-16

八旬老人,

独守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边缘,

气候干旱,环境恶劣,

只为守护有上百年历史的胡杨林,

30多年来,先后挖了10多口水井,

使断流40多年的河道终于又见来水,

而这一切

都离不开一个人

班都

这里有了水,胡杨林就能绿,生态环境就会恢复得越来越好!”望着几天前刚刚恢复来水的河道和又吐出新绿的胡杨树,班都老人欣喜而坚定地说。

△班都在查看一片活着的胡杨树。

82岁的的蒙古族牧人班都,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策克嘎查。这里位于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气候干旱,环境恶劣,周边牧民纷纷搬走,班都成为方圆20多公里内唯一的住户。当地政府为他在城里安置了房子,但他舍不得离开这片生他养他、曾经胡杨成荫的土地。


“我老了,但老地方不能老,胡杨不能老”

班都老人在戈壁沙漠中承包着5万多亩草场,其中3万多亩分布着胡杨林。20世纪70年代,流经他家附近的河道断流,部分胡杨林也逐渐枯萎。为了守护这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胡杨,班都在戈壁中挖井取水灌溉。30多年来,他先后挖了10多口水井。

班都老人:我就想留在这里,这里的胡杨需要我。

因为干旱缺水,班都老人家的草场已经开始沙化,枯死的胡杨树枝和树根遍地都是。在这里,想要找个地方种胡杨,并且让它活下来,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班都的儿子今年刚退休,女儿也有50多岁了,班都老人的儿女都认为这根本不可能,因为草场根本没有水。

班都的儿子 达布西拉图:没水光挖井栽树成本也高成活率也低。

班都的女儿 文女士:希望他去额济纳旗上房子也有啥都有过去在那儿住休息就行他就不非要在这待下去离不开这个地方。

儿女们的反对,似乎让恶劣的自然环境显得难上加难,但倔强的班都老人还是不想放弃,他坚持要按照自己的信念努力做下去。这在儿女们看起来,父亲简直有些近乎偏执。


辛勤浇灌,只为心中那一抹绿色

要让胡杨树苗活下来,种在哪里至关重要。从2017年开始,班都老人几乎每天都在寻找合适种树的地点。到现在为止,他选中的地方已经有了十几处。

种树没有水,就去找可能有水的地方挖井,尽管有的挖不出水,有的也只能渗出少量的水,但这些都逐渐成了班都老人的宝贵经验,井也越挖越准,班都老人在草场里总共打了11口。

班都在卸水,准备为今年种下的小胡杨浇水。

由于干旱,井里的水积攒两天才够打上来三四桶,把打满水的水桶放在车上,拿上胡杨树苗子,这一天,他要再找个合适的地方种上这些树苗。11口井的井水伴随着汗水,一起浇灌给了干渴的胡杨,儿女们看在眼里,心疼上了年纪的老父亲,就只好跟着一起干。

看到辛勤浇灌竟然真能换回绿树,班都老人一家都为此感到欣喜。两年多的坚持,让越来越多原本干枯的胡杨树吐出新叶。找回从前的草场,找回那片绿色,已经不仅仅是父亲的梦想,也是全家人的梦想。


扎根大漠,守护心中的胡杨林

2017年8月,为彻底改变缺水状况,班都老人卖掉8头牛和3匹骆驼,花了8万多元疏通被风沙掩埋的河道,引水蓄水。


2018年7月,中国绿化基金会得知班都的事迹后为他募集了10万余元资金,用于挖深河道、打造水坝。当年10月初,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断流40多年的河道终于又见来水,流进了老人的这片胡杨林。

班都老人:我老了,但老地方不能老,胡杨不能老,一定要倾尽全力去重建,还得让它们跟以前一样。

倒下的胡杨树和满地折断的干枯树枝,

让人感觉这里像是生命的禁区,

但隐藏在这片干涸之中的勃勃生机,

已然在八旬高龄的班都老人心中,

绽放出了一抹青翠的绿色。


更多新闻


监制/唐怡  主编/王兴栋

编辑/江永韬 彭睿

©央视新



为老人点赞


阅读39424
举报0
关注央视新闻微信号:cctvnewscenter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央视新闻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央视新闻

微信号:cctvnewscenter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