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20个认知偏差... 有时候你的大脑也会骗你.....

作者:英国那些事儿 来源:英国那些事儿 公众号
分享到:

05-18

话说,在销售营销中有一句话:客户感觉很便宜,比真的很便宜更重要。

有时候人们对自己的感觉深信不疑,殊不知,大脑也会欺骗我们。



当我们做决定时,总是会无可避免的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比如...


锚定偏差


人们过度依赖于接收的第一个信息,不管它可不可靠。



举个例子,朋友和你一起吃饭,你想去快餐店,但你朋友想去高档餐厅,最后你妥协了。

进餐厅后,你翻开菜单,“啥?!一块牛排350?!脑子瓦特的人才会点吧?”

然后你继续看了看,发现芝士汉堡只要100。于是你觉得,这还蛮便宜的,就点它了。

如果你去快餐店,看到一个芝士汉堡卖100,你可能也会感觉很贵,但因为你刚才已经锚定了350元的牛排价格,所以这100元的芝士汉堡在这家店就成了便宜,成了你可以接受的合理价格。


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工资协商中。

找工作的时候,如果面试官问你目前工资多少。

假设你目前工资是年薪15万。

但是,通过你自身的努力,你的职业技能所值的市场价已经达到20万。

这时候,你不应该直接回答“我现在年薪15万”


而是这样回答:“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我的岗位工资应该是20万,我目前的工资是15万。我认为这是肯定有提高空间的。”

你同样回答了问题,但你给了对方不同的数字去锚定。

当然,前提是,你提的数字不要太夸张。



可得性偏差


人们很容易被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影响。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吸烟对健康无害,因为他认识一个人每天抽一包烟,结果还活到了100岁。

他的信息很有限,却把会它当真理来对待。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恐怖袭击上。

很多人可能认为对美国来说,恐怖袭击是最大的威胁,因为电视上每天在报各种恐怖袭击。

然而,根据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数据,美国人被电视砸死的概率都比被恐袭分子打死的概率高。

而且被警察打死的概率比被恐怖分子打死的概率高130倍。

那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恐袭是最大的威胁?

因为人们不是依据事实或者统计数据来做决定的,而是根据新闻,或者从其他人口中听来的故事来做决定。



从众效应


倾向做很多人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



比如:选举的时候,不知道选哪个,看那个人票数最多就投他吧。

开会的时候也是一样,如果10个人里面有9个意见一致,那唯一一个意见不同的,很可能会选择从众。



支持选择偏误


人们如果一旦作出了某个选择,就算这个选择有些瑕疵,你也会倾向于维护这个选择。

如果一个人在Mac和Windows电脑中选了Mac,他就会倾向于发现Mac的优点,忽略它的缺点。

对它的评价,可能比实际更高。



确认偏差


我们倾向于只接收那些会进一步印证我们观点的信息。





鸵鸟效应


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不想接受负面或危险的信息。

研究显示,市场不好的时候,投资者一般比较少去查看自己所持股票的股价。




结果偏差


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件事的结果来判断这个决定对不对,尽管其中可能有运气的成分。

比如就算你第一次去赌博赢了一大笔钱,也不能说你去赌博这个决定就是对的。




过度自信偏差


如果你选了五只股票,几年后它们都涨了。这会大大增加你的自信,你可能会感觉只要是你选的股票就肯定会涨。

这种偏差有时候很危险,它会让你渐渐的忽略事实,完全信任自己的感觉。

专家比普通人更容易有这种认知偏差,因为他们更倾向于感觉自己是对的。




安慰剂效应


它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在现实中,你会发现心态积极的人,他们的人生好像也会比较积极。

如果你真正相信一件事,你最终很大可能会成功,或者找到成功的方式。因为安慰剂效应本身会给你激励。



幸存者偏差


其逻辑谬误表现为过分关注于目前人或物“幸存了某些经历”然而往往忽略了不在视界内或无法幸存这些事件的人或物。



比如,我们可能以为做生意很容易,因为我们只看到那些幸存下来成功的商人,而看不到那些消失在背景中失败了的人。



选择性感知


选择性知觉是指收讯者在讯息接受过程中,依据自己的需要、动机、价值、目标、经验、背景和其他个人特质等来作选择性的看和听。同时在解码时,也会加进个人的兴趣和期望来诠释讯息。例如,某一面试的主考官如果认为女性都以家庭为重,则不论女性应征者是否重视家庭,其在面试中的讲话,很可能都会染上这层色彩。



0风险偏差


人们偏好把小风险降为零(例如 1% → 0%),胜过把大风险降低更多(例如 5% → 2%)

有时在政府决策中,也会受到0风险偏差的影响。

比如对美国政府而言,对恐怖主义开战 vs 减少国内枪击案或交通事故,他们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前者,因为前者他们认为是可以彻底消除的风险,而后者,不管怎么治理,总还是会有风险存在,尽管对整个社会来说,后者可以降低的风险更多。



啦啦队效应

处在优秀的团体会比单独看起来更优秀。



面额效应

即使金钱总额相同,带小面额(如多量硬币)比带着大面额(如少量纸钞)更容易消费掉。



知识的诅咒

懂得多的人非常难以懂得少的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诱饵效应

评估对A与B事物的偏好时,如有个C与A相近却略逊一筹,就会觉得A事物更好。(即以C为诱饵)


例如如果只有A和B,有人会选A,因为它容量更大,有人会选B,因为它价格更低。



但如果出现一个诱饵C。



因为C和A相近,相比之下,A价格更低,容量更大。

而B和C相比时,只有其中一项优势。

所以更多人会选A。



框架效应

同一资讯以不同方式呈现方式会带来不同想法,例如“有十分之九的存活率”和“有十分之一的死亡率”。


宜家效应

对于需要自行组装的东西给予不成比例的高评价,而不管其实际品质。此称呼出自于经常贩售组装家具的宜家。


可辨识受害者效应

对于少数而容易辨识的受害者或潜在受害者反应过大,而对多数而不易辨识的受害者或潜在受害者反应过小。



公正世界理论

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发生在身上的都是应得的,把难以解释的不公平归责于受害者的报应。



这20个还只是我们认知偏差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大脑,有时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可靠...



re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wGBIr_RIw

https://www.reddit.com/r/coolguides/comments/abij71/cognitive_biases_that_screw_up_your_decision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A%8D%E7%9F%A5%E5%81%8F%E8%AA%A4%E5%88%97%E8%A1%A8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746/


--------------------------------------

SongSinging_:那个面额效益是真的 一张一百可能一个月都花不掉 但是要是破开一天就没了


xxxltakoxx-:看到宜家效应 真的是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杏仁没有杏:大概意思应该是是你买个要自己组装的小柜子 弄好后你会有一些成就感 来使你对它的评价比它的实用性高一点 但要是直接买到一个组装好的同样的东西就会评价低一些吧


非久病:举个例子,自己家酿的酒总是香一些。


南宫镜1984:知识的诅咒就是灭霸霸对铁爸爸说的那句话吧


迟迟迟迟迟行也:完全对了,所以想要做一个没有偏颇的人简直是难上加难


辛波斯卡毛绒绒: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专家确实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言爱咕咕:自我认识偏差时脱节不自知太可怕了


ZYCMZoey:鸵鸟效应:知道自己长胖了所以不想称体重


hcitxigcurautdjts:还真是这样 我买sk2之前先看的海蓝之谜 莫名觉得sk2便宜...


…………………………

事儿君有品,

专为大家准备英国的各种值得推荐的好产品~

英国直邮,包邮包税~




阅读40509
举报0
关注英国那些事儿微信号:hereinu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英国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英国那些事儿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英国那些事儿

微信号:hereinu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