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书店人类学观察图鉴 | 单向空间里都是些什么人?

作者:单向街书店 来源:单向街书店 公众号
分享到:

05-21

书有墨香,钱有铜臭,听起来书店似乎和世俗是天然的对立关系。


但不论用多么美好清新的词去描述书店,也无法回避一个冷冰冰的事实:即使它的外表显得再高尚,也不是天堂、寺庙或慈善机构。本质上,书店始终是个以盈利为目的、遵循商业规则的服务场所。


只是在互联网时代,大概再没有一个服务行业像书店这样古老、怪异和奢侈了。



目前,在尚有阅读习惯的国民中,超过 70% 的人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和听有声读物;去年一年,我国成年人纸质书阅读量仅为人均 4.67 本,而更多读者在实体书店挑选书籍,然后在手机上一键下单。


所有的书店都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当代生活还能和书还有多大关系?书店的存在又有什么必要?



尽管爱书之人奔走呼号“没有书店的城市多么荒凉”,可事实上,大部分人并不在意书店如何活着,只好奇这个行业何时被宣判死亡。


当问起未来的书店会是什么模样,书店老板们这样想象:


……以数据驱动,在手机上关联、在电子大屏上推荐,到了 5D 的时候,甚至可以通过 AR 技术,直接了解人、书信息。根据读者年龄、性别、面部特征、购买历史推荐图书……


——《无人书店,是噱头还是趋势》,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但这在单向工作的同事们眼中——完全是本末倒置,这不是书店,而是电商的 24 小时全年无休智能线下阅读体验馆。


数据驱动的时代,一切都非常便捷。而便捷的另一面,是不解风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虽然省时省力,却未必是最佳选择。买书和爱情一样,相亲网站的精心匹配和不期而遇的一见钟情,有本质区别。



书店最重要的,除了书,更是人,有“人”,就有了品味、有了情感、有了共鸣。


最近,我采访了在书店工作的年轻人们,这些人刚好有自己的专长、独特的观察视角和适当的表达欲,对于“在单向空间上班是怎样一种体验”,他们每个人都像一本隐秘的好书,有很多话从未和人提起。




观察对象:胡小桶


职        位:单向空间杭州店文学组店员


入职时间:2018 年 8 月,在单向工作 0.7 年



小桶是警察出身,永远热情、负责和有耐心,擅长俘获和擒拿,心中的一腔人民公仆的热血全部倒给了书店。如果你在单向杭州店一层收银台看到一个长得像黄磊的姑娘正在兢兢业业依法治店,那就是她没错了。




目前店里的艺术书比我想象中卖得好。来找经管类的书的读者也挺多,但这些书我们都没有……很多人以为我们跟新华书店似的,就该啥都有,可《四大名著》我们店就只有《红楼梦》。


店里经常有商拍的人,毕竟杭州是电商之都嘛,有的人是大包小包、明目张胆地进来,有的人就会收敛一点……总之各种摆拍、凹造型,表情空洞地随手拿起一本书,捂着脸假装思考又装不像,拿的书远没有穿的衣服重要。


店里有个“特别关注员”,一位戴眼镜的大叔,他的目的就是观察这个书店怎么存活、怎么运营的,他最常说的就是:书店不挣钱。


手上的纹身?就是电影《两小无猜》里男女主角打赌说的那句“CAP OU PAS CAP(敢不敢)。”



我上份工作是那种打鸡血的互联网销售,尔虞我诈,同事之间要拼业绩,很不符合我的性格。其实来单向之前,我一向都是大家嘴里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每一步都非常保守,也从不会让别人觉得为难,很顺利地上大学,当了警察,直到辞职做互联网销售,最后来到单向。


辞职之后,开车去西藏的那段路上,我一直在反思:怎么这么不靠谱,为什么放弃了之前稳定的工作……路上就会看看自己的手腕,问自己“敢不敢”。马上就 30 岁了,我还挺在意自己的 29 岁怎么度过的。很多人都说,29 岁会有一些危机,不知道自己是在一个什么阶段,觉得好多事情还没有完成,怎么就 30 了……直到来到单向,认识这里的小伙伴之后,心就定下来了。我发现,其实安稳不一定是最好的,把自己置于冒险或者是危险当中,这种不稳定、不确定也很有意思。



观察对象:老倪


职        位:单向空间杭州店社科组店员


入职时间:2018 年 10 月,在单向工作 0.6 年



这位朋友习惯别人叫他“老倪”。同事口中,他是一位刚刚出关的神秘哲学硕士,在我看来他相当实在、谦逊且害羞,想来内心世界应该非常五彩斑斓、可以自给自足,只是勉强自己和其他人类偶尔寒暄。



2016、2017 年的时候,我住在杭州一个山脚下,给人写家族的口述历史,后来我希望可以多说点话、多见点人,就想到书店来。


我本科学的是经济学,后来因为对科幻感兴趣,就去学科技哲学,就是以科学的方式解释哲学。一些科幻小说里也有这种思想,比如《2001 太空漫游》里讲到的 A.I.问题,就是关于意识能不能在机器中实现,这些都是我的专业探讨的。


一楼收银台不是放了一盆金鱼吗?我们同事经常给它换水,有一次我跟他说,你就像它们的上帝一样,什么时候喂食,什么时候换水、什么时候在金鱼缸中制造一场风暴,什么时候让它们灭绝……对金鱼来说,我们相当于是神一样的存在。所以我相信,人类的金鱼缸只是更大那种。



社科这边卖得最好的是历史类、哲学类的,我认识的一些搞计算机、搞软件的,普遍比较喜欢读书,也可以称作文艺爱好者,这让我比较意外,可能他们思维更加发散,涉及到的门类会更多。


上次开业时候,有位读者想挑关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方面的书,我给他推荐了《巴黎评论》和詹姆斯·伍德的《小说机杼》,他买了觉得还不错,又来过书店几次跟我交流。他是做互联网的,本身也喜欢文学,他加了我的微信,还关注了我的公众号,里面有我写的科幻小说,其实完全是自娱自乐,也没多少人读。他读了,他觉得挺好。后来他也经常来参加书店的活动。他平常比较忙,所以只能周末过来。他和我算是志同道合,毕竟现在读小说、读文学的读者,太令人珍惜了。



观察对象:栋栋


职        位:单向空间杭州店店长


入职时间:2011 年 9 月,在单向工作 7.7 年



栋栋长了一张严肃的娃娃脸,是一位书籍陈列学家,对书店里的空间有严苛的要求,像我们编辑在乎“的地得”一样在意书和书之间的距离和分布。他私下坦白自己其实很有趣的,证据是他曾经有个外号叫“小骚”。我觉得他可能是对“骚”的定义有误解。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喜欢书?我会好奇 ta 的发力点是什么。


如果你对书有广泛的涉猎,我会特别好奇这个东西。比如有人来应聘店员,一来就说:我平时看书挺杂的。我会问平时都看哪些书?主要还是集中在文学吧?


大家理解的杂,可能这本书看一下,那本书看一下,泛泛的,没有切入点。


但作为书店的从业者来说,书的宽广性要大得多,首先有文学、社科、艺术这样的大类别;社科又可以细分为历史、政治、法律、人类学、社会学;艺术里可以分为电影、音乐、绘画、设计、时尚……每个类别下面都有一批好书,如果你对于三本以上的好书是有理解的,并且长期大量阅读这一类别的书,你会对哪种风格的书特别感兴趣,这就是你的发力点。


比如我们有个之前做保险的同事,他说他喜欢卡夫卡,因为卡夫卡这个人的经历跟他有关系,他们都做过保险的,也喜欢写作,他希望成为像卡夫卡那样的人。他是有发力点的。什么是没有发力点?就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是说不出来自己喜欢的作家。有了发力点,才是一个很立体的读书人。


我希望能够在这个地方,让书遇到对的人。



观察对象:八荒


职        位:单向空间杭州店社科组店员


入职时间:2019 年 3 月,在单向工作 0.2 年


八荒之前是新媒体编辑,刚刚成为杭州店的一员,据说是喝开心了会高声朗读佩索阿的人。和她聊天可以感觉到,她脑中的涟漪层出不穷,一切存在都能擦出思维的火花。和我聊哲学的那段没放上来,因为实在是太太太太长了,况且我也只是假装听懂。


我目前接触的店员,发现他们到这里来,成为店员,就仅仅是为了找个工作。很多人来这里的初衷其实是想休息(笑),来了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个样子。


大家提到书店店员这个工作,可能把它想得过于浪漫,很容易忽略书店其实是一个零售业。服务和维护,占了一天当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个挺累的工作。


我来单向之后,最大的改变就是近 6、7 年以来,我都没有这么密切地跟外界接触,来这边之后,跟书店同事之间完全没有艰难地过渡,很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深度的交流。一开始本来以为这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意外地结识到了一群挺好玩的人。



书店就是会营造一种气氛,把书、展览和人集合在一起。


那天我站在收银台,向书架这边看,我发现大家面对面坐着,但没有发生任何交流。我设想过一个探监的装置,就是把滞销榜的书用两片透明板夹在中间,旁边放一个老式听筒电话,你拿起这个听筒,就可以听到这本书的介绍,大家这样面对面坐着,就好像是在“探监”,彼此也更容易对话——比如“你看过这本吗?”这种,可以让大家试着把书从“监狱”里救出来。



很奇妙,在人中间隔一块板,好像反而让对立的双方产生了某种联系。



观察对象:思远


职        位:图书采购


入职时间:2016 年 10 月,在单向工作 2.6 年



大家都夸单向书店的选书品味好,好就好在这位思远君。他选的书内容好、装帧棒、品味一流。这位灵魂买手本人的辨识度极强:常年以花衬衫、飞跃鞋和复古单车示人,像 1930 年代外国电影里主角背后匆匆路过的小伙子。



选书,是一件很孤立、很幕后的事情,甚至很难两个人、三个人同时来做,除非这个团队都是同一种选书风格,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


很多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选书的,判断好书的标准什么,为什么要进这些书?我的选书风格就是:单向是一个什么气质的人,ta 应该读哪些书?


某一类书的突然热销其实是正常现象,和微博热点一样,读书和听歌也有热点。前段时间大家都在听说唱,在我看来就是娱乐至死时代,大家一股股地随大流,哪里热闹,就去哪里凑热闹。


我不去想象读者是什么人、什么年龄、什么群体……我就是想象单向需不需要它,然后再去根据书的说明、作者、定价、封面、装帧,去判断到底要 3 本、30 本还是 300 本……一本一本判断下去,来来回回尝试几轮,最后形成了单向内在的气场,气场散播出来,喜欢的人自然会来。



决定一个书店的气质的是什么?其实好书每个书店都会卖,所有的新华书店都能卖,但这不是单向和其他书店最本质的区别。本质的区别是,你不卖什么书,这是最关键的。


你在单向看不到你不想看到的书。我的第一步工作是帮你排除筛选,用单向更严格的审美来帮你过滤一道,剩下的肯定是你喜欢的。



观察对象:夏雪宜


职        位:单向街书店公众号原创编辑


入职时间:2017 年 12 月,在单向工作 1.5 年


这位小朋友讲话不多,资源很多,刚上线的电影、被 404 的文章、周黑鸭秘方……她啥都有,一位狂热的电影爱好者、深藏不露的街舞舞者、资源大拿。平时写文章关注的话题都是过劳啊、贫穷啊、养老啊、教育啊、孤独啊、隔阂啊、家庭伤痛啊……想不到忧国忧民的文章背后是这么一副可爱的小脸吧?



我们那是一个县级市,属于我们那一片特别出名,特别富裕的地方,因为煤矿资源特别丰富,就一下子发起来了。我们那有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基本上双职工的家庭,80% 都有婚外情,大家都是默认的,从学校到医院到所有机关单位都是这样。而且一般情况下,妻子的情夫是一个比自己丈夫职位高的人,在事业上还能对丈夫有一定帮助。


我们那曾经有一个女市长,有 20 多个情夫,她在我们那当过市长,当过书记,她当书记的时候跟市长也是那种关系,后来被查了,进了监狱之后一直在里头放料,把市长和市长全家都抓进去了。这件事上了各大卫视的新闻,一个县级市居然能贪污成这样,大家特别惊奇,但因为这几年控制煤量,我们那不像以前那样,繁华实际已经过去了。


上大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跟周围人都不一样。我喜欢电影学术类的理论研究,想知道为什么电影或者文学会使人体发生一系列波动,比如说为什么哭泣,它是怎么组合起来,对人产生影响的?为什么每个人的构造都是一样,但想法都是不一样的?



那时候看见北京最近周末会放什么电影或者有什么活动,就会坐火车来,每次都是挑最便宜的车坐一晚上,省时间也省了住酒店的钱,然后再坐一晚上火车回去。每次来北京都觉得超级好,感觉来参加活动的都是一种人,我每次就会想,自己是不是选择错了,如果来北京念大学就好了,回去的时候就会在火车上大哭。


那时候只来过一次单向空间,印象特别好。当时正好是李银河老师在爱琴海店办活动,我从火车站出来迟到了,到书店之后,发现活动区全部坐满了人,根本看不到现场,也听不到他们说什么,心情特别沮丧。直到发现书区那边放了好几个音响,在那里能听见嘉宾的对话,后来又加入了好多读者,大家都没有非看嘉宾的脸不可,都只是在那默默地听。我觉得很开心,然后在回去的火车上又哭了一场。



观察对象:一诺


职        位:平面设计师


入职时间:2018 年 12 月,在单向工作 0.5 年


一诺是半路出家自学设计的设计师,他爱音乐、爱画画、爱看索伦·克尔凯郭尔,他的规划感和行动力让人自惭形秽(听说他每天加班到深夜也一定要健身)。我觉得只要他想,他可以成为任何人。我深深地佩服他,这是一位运筹帷幄的设计/编辑/摇滚乐手。



上份工作是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开始做的是内容编辑类的工作。突然有一次部门业务转型,涉及到一些设计类的工作,然后我尝试着去做了一些,结果还不错,后来就一路做了 4 年。我本身其实是中文系的,中文系老师的行事、思想都有熏陶到我,讲美学、讲诗歌、外国文学史……但整个大学期间,成绩有些渣。因为时间都花在乐队上了。但这 4 年的文学影响再加上音乐的素养,形成了我自己的感受力,然后在做设计的时候,能做出来一些带着美感的东西。


讲到摇滚乐,其实就是情感的真实和直接。追本溯源,应该是高中那会儿第一次看到学校里乐手在排练,他们相互对视的一笑,那最深的、最简单的感觉打动了年幼无知的我,让我入的这个坑。在今天,慢慢的,这个记忆片段在我的生活里,变成了一个再也从生活和社会里找寻不到的瞬间,让我缅怀、让我坚持去做乐队和生活。



董桥说,“书店再小还是书店,是网络时代一座风雨长亭”,只有身处这个波涛汹涌的时代,才愈发理解每一个独立而丰富的灵魂都有处可栖是多么奢侈。如果你在孤独、迷茫、颓丧的边缘中难以自拔,这里总有早已点亮灯光、等候多时的朋友。


▽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我们

阅读38898
空间 
举报0
关注单向街书店微信号:onewaystreet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单向街书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单向街书店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单向街书店

微信号:onewaystreet20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