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李思圆
来源:温暖的女子(ID: wennuan-312)
没有经历过的人生就不要轻易开口说他不好,因为你没有经历过。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01
你觉得,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有人说是,他们沉稳,处事不惊,能够在危险中保持镇定。
有人说,他们不容易犯错,很容易给人带来安全和可靠感。
有人说,他们从不寻求关注和爱护,他们生活的趋势是给予他人更多的认同和爱。
但我却认为,当一个人,不随意通过表象,去轻易给别人下定论时,才是真正成熟的表现。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观点,在抨击和吐槽,爱发朋友圈的人。
比如说他们喜欢炫耀,虚荣心强,不够优秀等。但我却觉得,对这事儿,不能以偏概全地看。
毕竟,那些不晒减肥的人,可能在私底下,也没真的瘦下来。
那些不晒加班的人,可能也有不少,在家清闲的打游戏。
那些不晒成绩的人,可能也有些,是因为没什么好成绩可晒。
其实,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发朋友圈,这件小事,就斩钉截铁地断定,别人是否努力,是否自律,是否在认真工作。
02
通常我很少发朋友圈,即便偶尔发一条说说,也是仅三天可见。在别人眼里,我仿佛很低调。
其实,这恰恰反映出,我身上的诸多缺点。
比如,我不太喜欢展示自己,因为无论是你的语言,还是文字,亦或图片,其实都能从中,折射出你的性格,习惯和喜好等,所以我不发,是在刻意隐藏。
比如,我不善社交,因为有时,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加上许多好友,我不喜欢被不太熟悉的人了解和关注,所以我选择不发。
再比如,我其实发了许多,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在这个私密小空间里,有我的脆弱,我的无奈,我的柔软。
我没将它们展露出来,并不代表,我没有喜怒哀乐的情绪。
有时,遇到一些很特别的事,我也很想跟大家分享,但就在编辑的那一刻,我反复斟酌文字,反复思考别人看了以后的想法,于是到最后,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选择沉默不言。
曾经,我也觉得,这是我成熟的表现,毕竟我的心里,慢慢能装下和沉淀,更多的东西,不需要与外人道。
但反过来看,在发朋友圈这件事上,我所表现出的过度克制和理性,恰恰暴露了我其实是在乎别人看法的。
如果哪一天,我能修炼到,无论发不发朋友圈,我的心态都是平和的,都不会为了别人或好或坏的评价,而与太多起伏和波动,这才是真正成熟的表现。
03
其实在我的朋友圈,也有很多爱发消息的人。
也许他们在各行各业,从事不同的工作,平时所展示出的个性和生活,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足够优秀和成熟。
比如,这里有许多名校教师,他们平时会把自己的业余爱好,比如摄影,写作,画画等作品,展示出来,为的只是分享和记录,并没有丝毫炫耀的意思。
比如,这里有许多成功人士,他们平时会转发,许多关于时事见闻,人生哲理,正能量的文章等,他们无意指正和教导谁,不过是觉得此种观点正合我意罢了。
比如,这里有许多年轻有为的青年人,他们也会晒自己熬夜写报告,凌晨改方案,满世界出差和旅行的照片,但他们并不沉溺于此,而是以此激励自己,要更加努力,不断往前进。
我很感谢,我朋友圈里,这群爱发朋友圈的人,因为他们让我知道,原来,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美好,人生有如此多种不同的过法。
其实,我们不能单纯凭借,是否发朋友圈的内容,次数及多少,就简单,粗暴,不加求证的给别人贴上一些不好的标签和代名词。
甚至有时,不够成熟的人,往往是那些,通过只言片语,就轻易断定别人的人。
04
年纪越大,越能透过一些现象,看问题的本质。
因为有时,我们眼见的都不一定为真,耳听的也不一定为实,甚至你自认为完善的认知,都可能带有偏见和片面性。
所以,请不要单凭别人所说的几句话,所做的几件事,所发的几条朋友圈,就以为窥见了别人的全部,了解了别人的所有,懂得别人的整个人生经历。
一个人最大的修养,就是不去过度揣测,也不轻易猜度,以一个更加豁达和洗练的心态,去接纳和照见你所不了解的人和事。
你不是别人,所以你并不知道,有时,他们表现出的沉稳,大气和镇定,可能是佯装的坚强。
你也不知道,有时,他们表现出的幼稚,活跃和躁动,可能掩盖了他们内心真正的淡定和从容。
你总要知道,微信朋友圈,不过是别人生活的一个缩影。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多去沟通,交流和接触,去多了解他的内心,他的想法,他的品行,远比只看他发什么样的朋友圈,去猜想他是什么样子的人,更真实,可靠,有意义。
愿你我能放下一己的执念和偏见,能做到不轻易评价别人,也能对这个世界,对别人,对你自己,多点尊重,理解和包容!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洞见君↓↓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洞见”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洞见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