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记者从12306网站上看到,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将铁路候补购票服务扩大到所有旅客列车。
伴随着候补购票功能的扩大,不少市民表示,端午出行很多热门方向的车票一票难求,现在看到了更多买到车票的可能。
据12306网站消息,5月22日起,该网站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将铁路候补购票服务扩大到所有旅客列车。
候补购票服务是指在通过12306网站和APP购票时,如遇所需车次、席别无票,可自愿按日期、车次、席别、预付款提交购票需求,售票系统自动排队候补,当对应的车次、席别有退票时,系统自动兑现车票,并将购票结果通知购票人。
在今年春运期间,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春节前和春节后选取部分能力紧张方向列车的长途区段进行候补购票服务试点。
首批进行候补购票服务试点的节前车次为,北京、沪宁杭、广东地区始发,终到四川、重庆地区的所有列车;节后车次为,四川、重庆地区始发,终到北京、沪宁杭、广东地区的所有列车。
今天,记者在12306网站上查看从上海出发至哈尔滨等地等的车票看到,“候补”功能均已经出现在这些线路上。
对不少市民而言,此次候补功能的扩大,最先影响的便是端午出行。
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一听到有了候补购票的功能,她今早便立刻登录12306网站查看自己心仪的车次是否可以候补购票。
在此之前,记者曾针对端午出行热门方向的列车余票进行统计发现,从上海出发至千岛湖、黄山等地的列车车票白天时段已经全部售罄。
而现在,上海到千岛湖、黄山方向的部分车票都可以通过候补购票的功能,让市民重新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候补购票环节, 每位用户可提交1个候补订单,1个订单中可添加发到站相同(可以是同城的不同车站)的2个相邻的乘车日期,每个乘车日期可添加2个不同“车次+席别”的组合需求。
候补购票如何操作?怎么提交订单?
如何添加“车次+席别”的组合需求呢?
一起来看操作步骤↓
候补购票服务是指旅客通过12306网站或手机客户端购票,如遇所需车次、席别无票时,可按日期、车次、席别提交购票需求,并在预付票款后,售票系统自动安排网上排队候补。当对应的车次、席别因退票、改签等业务产生可供发售的车票时,系统自动兑现车票,并将购票结果通知旅客。
人证核验
打开铁路12306APP
↓
点击“我的”
↓
人证核验
↓
开始核验
温馨提示
12306网站的所有注册用户均可自愿申请试点列车的候补购票服务。申请该项服务前,用户需进行人证一致性核验。
目前已通过人证一致性核验的注册用户、通过核验的铁路畅行常旅客用户均无需再办理核验。
候补订单提交
当旅客在12306网站(含手机客户端)购票,输入乘车日期、发到站等信息查询没有余票时,页面会在相关车次的席别余票显示列表中出现“候补”字样,旅客可根据需求点击相应车次、席别对应的“候补”区域,系统将该需求自动加入当前候补购票需求列表。
每位用户可提交1个候补订单,1个订单中可添加发到站相同(可以是同城的不同车站)的2个相邻的乘车日期, 每个乘车日期可添加2个不同“车次+席别”的组合需求。
注意!只有在相关车次的余票显示列表中出现“候补”字样的,旅客才可以根据需求提交候补订单。
候补订单支付
候补订单提交成功后需在30分钟内完成支付,完成候补预付款支付后,候补购票订单立即生效。候补购票订单生效后,相关候补需求不可修改,如需变更,可终止订单后重新操作。兑现时,按照候补订单生效的时间顺序,兑现符合条件的候补需求。预付款按该单不同组合需求中票款的最高额度计算(卧铺按下铺票价计算)。
候补购票预付款支付成功后,系统将持续尝试为您兑现候补需求(同一候补需求不进行部分兑现),若有匹配需求的车票,系统将自动为您生成已支付订单,预付款大于实际票款的,系统将自动退回差额票款;若无匹配需求的车票,系统将在截止兑现时间自动终止兑现,用户主动终止或系统自动终止候补的,系统自动全额退还预付款。
兑现成功或自动终止时,将通过您选择的通知方式进行告知,请注意查收消息并关注“候补订单”兑现状态。兑现成功车票视为已购车票,退改签按既有规则办理。
候补订单提交成功后,需要在30分钟内完成支付,预付款按组合需求中票款最高额度计算,系统自动退回差额票款。
候补订单查看
登录12306.cn网站,在个人中心导航栏上点击“候补订单”可进入订单查看页,候补订单分为“待支付订单”、“待兑现订单”和“已处理订单”三个选项,其中“已处理订单”包含已兑现、已退单和兑现失败三种状态订单,已兑现表示候补需求兑现成功;已退单表示用户主动退单;兑现失败表示候补需求兑现失败,可能为车票数量不足、与实名制规定冲突等原因。
打开12306APP,点击导航栏订单中的“候补订单”,可查看所有已支付候补订单,未支付订单可以在订单项“未支付”中查看。
来源|综合周到APP 记者 张立 沙情奕 上海发布
编辑|周颖
推荐阅读
给晨报君加油,点个“在看”!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闻晨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闻晨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