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初,一支苏联摄影队来到中国。在1949年至1950年中苏合拍过程中,留下了一段有关上海的珍贵素材。其中,部分彩色影像重现了解放初期新上海的万象更新和市民的生活百态。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的历史寻访类纪录片《上海解放一年间》今起3天20:30在纪实频道播出,今晚21时在东方卫视播出精华版!让我们一睹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
视频时长59秒↓↓↓
视频时长2分34秒↓↓↓
《上海解放一年间》海报
70年后重返故地,重访亲历者,纪录片以寻访的方式挖掘历史细节,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重温上海解放一年间的历史,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上海站稳脚跟并赢得民心。
“《上海解放一年间》很特别,最大的亮点就是那些从来没有公布过的,由中苏纪录电影工作者共同拍摄于上海解放初期的彩色历史影像资料。”该片摄影指导柯丁丁在采访中谈到。
据了解,这批珍贵影像包括上海人民欢庆解放的热烈场面,上海首任市长陈毅的影像,以及解放初期上海的工厂、学校和城市街景等。不同于以往的黑白影像资料,这批彩色资料色彩丰富,清晰生动,它们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了新生的上海最初的面貌。
几年前,上海音像资料馆在俄罗斯影像与照片档案馆发现了一批1949-1950年间的新中国彩色历史影像。在上海解放70周年到来之际,上海音像资料馆特别为纪录片《上海解放一年间》的制作采购了其中与上海有关的彩色历史影像。
中苏合拍上海彩色历史影像
为了配合上海解放7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更好地呈现珍贵的彩色历史影像,制作团队从前期策划、拍摄到后期包装制作都经过了精心考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讲述一段人们熟悉又陌生的历史。
导演们从彩色影像内容出发寻找故事线索,比如针对解放军攻打邮政大楼的彩色影像,寻访当年在邮政局工作的老地下党员,讲述“瓷器店里打老鼠”的故事。针对“二·六”轰炸的彩色影像,设计了重访杨树浦发电厂,讲述解放后电厂工人们救灾抢险,在48小时内恢复上海城市供电的动人故事。
为了确保摄影风格能够配合这些彩色素材,柯丁丁制定了特别的摄影方案:“这部片子的摄影风格是强调运动。因为我们想用一个非常缓慢的运动方式,来配合叙事。片子里面的航拍、逐格、手持摄像基本上都尽量保持这种缓慢的运动方式。这样缓慢的运动过程,有一个时间流逝的含义在里面,配合娓娓道来的叙述。”
虽然是历史类纪录片,但摄制组决定放弃传统的真实再现手法,而采用“不真实”的再现去再现当时的场景。“用现在上海的镜头来模拟当时的情况。两个画面能够形成强烈对比,一个是七十年前的珍贵影像,一个是我们站在七十年后来叙述当时的故事。这能让观众建立起一个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让片子更有说服力。”柯丁丁强调。
上海首任市长陈毅的影像
《上海解放一年间》在声音设计方面也独具特色。音效师为原本无声的彩色历史影像适当加入了各种声音元素,比如欢呼声、锣鼓声、汽笛声、车水马龙的声音等,让观众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片中还使用了陈毅市长的原声讲话、外滩的标志性钟声,并通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最早的播报声和最新的播报声,强化时空对比,从细微处体现上海70年的变迁,提高了整个片子声音的立体性和丰富性。
此外,为了配合老旧彩色胶片的质感,该片在视觉包装上贴近这次最新公布的苏联影像资料的色调,同时借鉴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招贴画风格。画面中特别强调一点红的元素,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解放。
在短短三个月中,制作团队紧锣密鼓地完成了大量拍摄和后期制作,赶在上海解放纪念日前完满交卷。正如纪录片《上海解放一年间》总制片人朱宏所说,“我们穿越70年的时间跨度,纪录下这座城市的历史,用这一年的影像献给上海和上海忘不了的人。”
《上海解放一年间》剧照
资料:东方卫视、澎湃新闻
编辑:吴泽斌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上海发布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