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日新月异!连香港特首都夸“天下真是桂林甲”

作者:广西日报 来源:广西日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6-14


     聚焦发布会

今天(6月14日)上午10时,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在广西新闻发布厅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桂林市全市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桂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1374倍。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桂林市委、市政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等情况。



↑↑新闻发布会现场


桂林市多年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

真的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这座“秀甲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

都经历了哪些发展变迁?

赶紧跟着日报哥一起来了解吧——


变化天翻地覆


桂林市临桂新区经过多年的集中建设,从一纸蓝图逐渐变成了现实。桂林日报记者何平江/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桂林市全市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桂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1374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4万元,比1950年增长了534倍;财政收入257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233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50年的75.8:4.6:19.6调整至2018年的19.6:31.1:49.3,实现由传统农业主导型向现代服务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


二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全市公路从解放初期仅有376公里,增加到1.4万公里,公路网四通八达、遍布城乡村寨,并实现了村村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网络信号。


三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市区从“南北一条街,东西一座桥”,到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公里,扩大了近5倍,城市人口超过124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0%,成为绿色生态、开放创新、管理高效、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和文化品位之都;乡村从落后封闭,到村村有产业支撑、村村环境优美,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四是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幼儿园、中小学从60所发展到1700多所;高等院校由4所发展到14所,在校大学生从2200多人增长到23万人。医疗卫生机构从106个发展到1760个;卫生技术人员从190人发展到4.4万人;病床数从160张发展到2.2万张;全市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左右提高到77岁。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解放初期人民吃不饱、穿不暖、住土坯房,到如今吃穿不愁、住楼房、开小车;全市人均收入从不足100元,增长到24000多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发展提档升级


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竹山村,工作人员在分拣柿子,并通过电商销售。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谭凯兴/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战略地位全面提升。桂林先后获国家层面批复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形成“1+2”国家战略,在全国、全区发展大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二是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坚持创新、绿色、智能、集聚的工业高质量发展理念,培育壮大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态食品四大优势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依托华为、深科技、比亚迪、新桂轮、燕京漓泉等重点企业,拉长补齐产业链条,加快打造1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100亿元新能源商用车及轨道交通产业、200亿元橡胶生态产业、500亿元生态食品产业等一批产业集群,绿色高端现代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罗汉果、沙糖桔、金桔、月柿等特色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26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持续领跑全区。


三是城乡统筹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功能品位显著提升,临桂新区建成面积达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5万人,一座现代化生态新城拔地而起;老城疏解提升成效显著,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魅力彰显;临桂撤县设区,荔浦撤县设市,各县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开创性地建设了74个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一批工业经济强镇、特色农业大镇、商贸物流重镇、旅游休闲名镇、历史文化古镇相继崛起。两江国际机场T2航站楼建成使用,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增至1200万人次,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00多条,桂林航空公司机队规模扩充至11架;湘桂高铁、贵广高铁纵横交会,高铁通车里程达420公里,开行动车130多对,与广州、贵阳、长沙、南宁4个省会城市形成“2小时经济圈”;桂林动车所建成使用,在全区率先实现与香港高铁“一乘直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41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桂林成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四是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保护好桂林山水”的殷切嘱托,坚持生态立市、绿色打底,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强化漓江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改革,实施漓江截污工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99%;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1.23%;空气优良天数持续保持300天以上。桂林坚持“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湘江战役长征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进一步加强,“一城文化满城绿”的独特风韵全面彰显。作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首推的中国四大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桂林全力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升级版,建设了万达文旅城、兴坪休闲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大型旅游综合体;推出了桂林千古情、桂林有戏、三生三世三千漓等一批演艺项目;建成了东西巷、益田西街、崇华中医街等一批特色旅游街区;打造了大圩、草坪、兴坪等一批文化旅游小镇。桂林市年接待海外游客量多年居全国城市前10位,2018年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消费超1300亿元。


五是改革创新步伐加快。旅游产业用地、导游管理体制、旅游服务业标准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厕所革命桂林经验在全国推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累计科研投入110亿元,获国家、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近3400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区前列,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六是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每年民生支出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办成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市贫困村由510个减少到137个,贫困人口由28.4万减少到9.13万,2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24%,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改革走在前列


桂林阳朔遇龙河。广西新闻网 通讯员 伍文悄/摄


桂林市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全区前列,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中央代表团对桂林市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以项目带动旧城改造、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桂林入选中宣部“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名录,被中央媒体集中报道。2017年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精彩亮相,在海内外掀起桂林旋风。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全国运输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现场会、全国乡村绿化美化现场会等会议先后在桂林市召开,“桂林经验”“桂林模式”向全国推广。


回顾70年的奋斗历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坚持“生态优势金不换”“以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等经验和体会弥足珍贵。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新发展理念,始终坚守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底线红线,持续擦亮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金字招牌,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共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自然与社会同进步的发展道路。


第三,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第四,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将重大项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载体、主抓手,为加快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注入不竭动力。


第五,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到桂林

人们不仅仅想到好山好水

你看发布会上展示的这些

琳琅满目的产品

以及很多好吃的桂林特产

吃货们纷纷忍不住要流口水


发布会现场展示桂林名优特产。


因为桂林有的山水和名胜古迹

所以是广西首个开通

直达香港列车的城市

此前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

也曾前往桂林度假


桂林和香港的人文往来

成为这座城市发展变迁

令人刮目相看的一个注脚


两座名城的友好往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桂林作为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本着对桂林厚重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实施“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工程,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城市软实力不断增强。

一是加强桂林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提升桂林文化新品味。


二是促进山水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桂林文化旅游新品牌。


三是以文化引领创新,开启桂林发展新境界。


下一步,桂林将继续实施“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工程,做好文化保护利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两大文章”,更好彰显“一城文化满城绿”的桂林风韵。


桂林一直都是港澳地区的后花园,宜居宜游,从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和桂林人民的交往都非常密切。


去年9月份,桂林在全区率先实现与香港“一乘直达”也就是一地两检,每天有超过150名香港游客乘坐G312动车到达桂林,上午在香港喝早茶,下午在桂林吃米粉已经成为现实。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到桂林度假,度假以后说“天下真是桂林甲”,“甲”就是第一,桂林是非常美的地方,所以促成了“一乘直达”,这是两座城市的渊源。今年1-4月份香港和澳门在桂林过夜的游客分别达到24.07万人次和4.18万人次,分别增长21.3%和52.6%。


桂林中心城区两江四湖木龙湖夜景。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蒙晓伟/摄


桂林同时也是香港和大湾区地区的产业发展主场和好地方。一是桂林有国家第一批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就是桂林高新区。二是把几个工业园区组成一个新的经济开发区,也就是桂林经济开发区在临桂新城旁边,产城融合,这个区有144平方公里。三是高铁经济形成之后和佛山、广州,再沿着柳州,广东、贵州、广西三省区建设高铁经济园区,桂林的产业园区大概是133平方公里。这三个产业园区再加上桂林的十几所高校支撑和科研院所,可以为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和扩展提供主要的空间。


去年桂林实施内外招商引资项目465个,其中来自港澳和广东方面的项目137个,占比达到29.5%。今年以来,桂林开展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走进香港、澳门、深圳、珠海系列精准招商活动,共签约18个先进制造类项目,投资总额达到48.7亿。可以说桂林是香港大湾区的后花园,后花园就是吃、住、玩、欣赏、养生、康养。


自治区党委、区政府办公室继国家出台大湾区计划之后,也出台了广西全面对接大湾区建设实施方案,桂林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做我们应该做的工作。下一步桂林也有自己的实施方案,主要抓两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基础设施方面。一是争取桂林-玉林-湛江直通大湾区的高速铁路列入国家规划建设,尽快推动桂林—广州高速铁路的提速。二是加快实施韶关-贺州-桂林直连大湾区的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枢纽功能,加强与大湾区主要机场的航线合作,大力建设桂林航空港经济区。桂林航空港应该说是一个国际化的机场,它的功能非常齐全,这个机场与大湾区主机场尤其是和香港航线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加快推进。

    

第二,提高特色农产品加工水平,物流、冷链和初步的加工电商,加快桂林成为大湾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快建设粤港澳高铁经济带试验区(桂林园),使其成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开放区域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完善桂林与香港、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合作的机制,建立香港、深圳和桂电产业创新的平台,把“1+2”国家战略实施作为一个中心,再次深化提升与香港、澳门和大湾区在文化、生态、养生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最后达到两地的共赢。桂林将提供最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


发布会答记者问(摘选)



问:桂林市委、市政府今年提出实施“工业振兴”战略,请问桂林市推动工业振兴的举措有哪些,预期能达到什么效果?


答:在桂林的发展历史上,工业有过荣耀与辉煌,桂林市企业曾经生产了中国第一台海用雷达、第一套光纤室外试验系统、第一台(套)特高压电力电容装置;桂林市成功获批国家老工业基地、国家两化融合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及生物制品、生态食品四大优势产业,2018年四大优势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43.8%。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2018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6%,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13.5%。


当前,桂林高质量发展最大潜力在工业、最大空间在工业,加快工业振兴是增强桂林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桂林市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部署,围绕培育“工业树”、打造“产业林”,实施“桂林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大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印发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十八条政策措施、市领导跟踪服务重点工业企业工作方案等文件,着重在加快项目建设、加强招大引强、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园区建设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的政策保障,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氛围。


二是着力优化企业服务。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活动,水电气报装和相关行政审批业务实现“一事通办”。在全市三大园区和9个A、B类工业集中区试行“双容双承诺”改革,已落实了桂柳生物、光大云创谷等6个项目作为首批直接落地改革项目,得到了广大企业的普遍好评和积极响应。确定全市72家重点企业,按照“一家企业、一位市领导、一个牵头单位、一个责任单位”的“四个一”模式开展联系,跟踪生产经营、项目建设、解决问题困难,并每月召开全市重大项目及重点企业工作推进会,定期通报问题解决情况,听取相关单位汇报,研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实行问题“挂账销号制”管理。在自治区最近一期通报的全区各市市领导服务工业企业情况中,桂林市“市领导参与人数”排全区第一、“市领导服务企业个数”排全区第三。1-4月,全市72家重点企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8.8%,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2个百分点。


三是提升工业发展后劲。将今年作为工业项目建设突破年,遴选了10个工业项目列入市领导跟踪服务推进的重中之重项目,占比达71.4%。华为信息生态产业合作区已入驻深科技、中外运、中软国际等80多家企业。桂林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已于今年4月投产。今年下半年深科技智能制造项目一期将竣工投产,年内新增产值15亿元。认真贯彻自治区部署,抓好“双百双新”项目(“双百”项目主要指总投资100亿元、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双新”项目主要指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新产业、新技术类型重大项目),桂林市上报“双百”重大工业项目4项,计划总投资347亿元,预计达产后新增年产值1382亿元;“双新”工业项目39项,总投资185.1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357.4亿元。


四是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继续实施标准厂房建设补助办法,在自治区每平方米补助7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再给予50-100元的补助。今年来,全市建成标准厂房19.7万平方米,收储土地2674.8亩。积极探索“一区多园”,鼓励没有工业园区的县区在其他园区建设工业园,秀峰区拟在经开区开发建设1000亩园区,现已达成初步意向。


预计通过三年的努力,桂林市工业产业将进一步转型升级,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到202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数量突破 800 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四大重点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25%。


问: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漓江保护工作,多次强调:“一定要很好地呵护漓江,科学保护好漓江”。桂林近年来在保护漓江生态环境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答: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是美丽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科学保护好漓江。近年来,桂林始终牢记党和国家领导的殷切嘱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以保护漓江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位置,走出了一条保护漓江、改善生态、发展经济、惠及民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桂林人持之以恒的绿色坚守。


一是大力推进漓江管理改革创新。实施“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严格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3-2025年)》,加快出台《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条例》。成立漓江风景名胜区工委、管委,大力推进漓江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三统”改革,漓江保护利用步入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


二是大力推进漓江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漓江截污治污工程,投入近70亿元整治漓江城市段7条溪河、46个片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9%,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入选2019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编制《桂林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方案(2019—2025年)》,包括14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945亿元,已通过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审定。综合整治漓江流域农村环境,投入5.01亿元建设农村环境整治项目528个,受益人口达到143.3万人。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漓江沿岸绿化美化亮化,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42.11%提高到2018年的71.23%,排全国前列。漓江干流监测断面水质常期稳定在Ⅱ类和Ⅲ类标准之间,主要河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绿水青山成为桂林最美底色和最殷实家底。


三是大力推进漓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用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漓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漓江流域21家关停采石场全部生态复绿,蚂蟥洲、伏龙洲等洲岛自然生态景区鱼餐馆及违法搭建物全部拆除,流域内网箱养鱼及沿岸家畜禽养殖场得到彻底清理,漓江景区自然环境和景观风貌持续提升。完成了漓江游船30年来最大规模的提档改造,创新构建起星级游船管理体系和标准。


四是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扩面提质。在漓江沿岸打造了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和小镇,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桂林市先后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2018年空气优良天数324天,较2014年增加74天;PM10和PM2.5浓度较2014年分别下降36.0%和42.4%。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自治区级生态县(市、区)11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121个、自治区级生态村183个,生态创建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下一步,桂林将持续加强以保护漓江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列入国家项目库,加快漓江资源整合利用,全面提升漓江品质,助力桂林旅游胜地建设升级发展。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请问,桂林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果?


答: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部署要求,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大县城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临桂新区、疏解提升老城,推动桂林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发展。2018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0%,比2012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


一是持续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位。坚持“新区产城互动做加法,老城疏解提升做减法”的思路,统筹推进临桂新区建设、老城疏解提升。临桂新区形象彰显,“一院两馆”、创业大厦、建设大厦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七纵九横”主干路网和“山环水绕”山水新城格局基本成型,市民广场、山水公园等基础设施及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新会展中心、临桂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建成面积达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万人,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加速崛起,成为全市新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老城持续疏解提升,“北通南畅、东拓西联”等一批工程建成使用,形成了纵贯南北、横穿东西、内联外通的城市交通路网新格局;国家“城市双修”试点建设深入开展,福隆园、新生街等漓江城市段两岸片区改造提升项目加快推进,靖江王府片区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改造提升成效明显,品位休闲之都焕发勃勃生机。 


二是全面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坚持扩容提质和凸显特色并重,按照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管理,统筹推进县城建设。2个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6个自治区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加快推进,荔浦成功撤县设市。灵川县桂林城区北大门形象不断提升,全州县新区建设成效明显,各县老城或新区建设均呈现新变化。县域经济发展迅猛,11县(市)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经济的六成以上,涌现出一批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进步县。


三是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投入资金超过150亿元,分五批建设74个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占全市134个乡镇的55.2%,目前,前三批44个乡镇建设已全部完成,第四批16个示范乡镇建设将于今年全面完成,第五批14个示范乡镇建设全面启动。一批工业经济强镇、特色农业大镇、商贸物流重镇、旅游休闲名镇、历史文化古镇迅速崛起,乡镇的镇容镇貌、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得到明显改善,乡镇连接城乡、传递文明、服务农村的纽带作用进一步提升,成为桂林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脱贫攻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辐射带动了全市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下一步,桂林将继续实施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建设以桂林主城区为中心,以县城为支撑,小城镇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桂北城镇群,不断提高桂林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问:桂林市提出实施“1+2”国家战略,请问它的内涵是什么?桂林在统筹推进“1+2”战略中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先后获国家层面批复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形成“1+2”国家战略。这既是国家赋予桂林的重要使命,也是桂林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三大战略定位高度契合、发展目标相互支撑、建设任务互为依托,形成政策叠加,共同构成新时代桂林发展战略优势。


“1”是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方面。经过6年多的扎实推进,旅游胜地建设四大战略定位,即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正逐步实现。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先后成为53国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东盟10国旅游团6天入境免签地级市,成为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城市、第五批大陆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厕所革命、导游自由执业试点等工作,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旅游影响力大幅提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永久落户桂林。旅游业态实现从单一观光型向集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康体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新业态转变。全域旅游成效显著,建成全长680公里的8条大桂林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路、600多公里的休闲骑行绿道,将景区景点串联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了处处皆景、随地可游、大桂林大景区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旅游品质明显提升,建成国家5A级景区4家,占全区80%;阳朔遇龙河旅游度假区晋升为广西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逍遥楼和正阳东巷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展示桂林历史文化的新名片。品牌集聚效应凸显,地中海俱乐部、香格里拉、喜来登、悦榕庄、香樟华苹、阿玛瑞、阿丽拉等一大批国际品牌酒店先后建成营业;万达、华润、融创、玉圭园、宋城演艺、深圳益田等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国内知名品牌落户桂林。服务管理全面升级,在全区率先建成“一键游桂林”平台,游客只要通过一部手机、一次按键,即可实现景区线上购票、刷脸扫码入园、酒店智能入住等功能,全面开启智慧旅游新时代;在全区率先建成“1+3+N”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形成旅游联合监管“一盘棋”新格局。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桂林文化旅游世界品牌、国内标杆、区内龙头地位不断提升。


“2”是指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其中,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方面,积极争取到科技部设立桂林示范区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自治区即将出台推进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成功召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推进大会,举办 2018 年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创新合作国际论坛,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国内外机构、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机制,引进和推进了一批可持续发展本地化合作项目实施。成立可持续发展智库,聘请4位两院院士和22位国内知名学者担任智库专家,建立广西地级市首个海内外高端人才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首批9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及高层次人才签约入驻。自然景观资源保育、生态旅游创新发展、生态农业创新发展、文化康养产业创新发展、创新驱动能力支撑“五大行动”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方面。桂林积极探索健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一批国医大师领衔的崇华中医街建成运营,成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培育引进了夕阳红养老中心、翠竹孝慈轩等一批养生养老服务品牌,成功探索出“医养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吸引了乐满地文化旅游康养综合体、美好家园国际旅居康养小镇、会仙湿地国际旅游度假小镇等一批投资超50亿元的健康旅游项目落地建设。龙胜龙脊镇、秀峰鲁家村、兴安华江乡、阳朔兴坪镇成为“广西养生养老小镇”,占全区的1/3。举办了桂林国际马拉松、资源漂流世界杯等一批重大赛事;连续6年举办以健康养生养老为主题的国际高端论坛,打响了“漓水青山·养生桂林”的城市品牌。


下一步,桂林将按照自治区提出的“以世界一流为发展目标,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统筹思维、融合理念、机遇意识,通过规划融合、政策融合、项目融合、产业融合、推进机制融合,把“1+2”国家战略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强劲动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问:据了解,2018年桂林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桂林市近年来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桂林市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推动“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依托959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概括起来就是“粮丰果多菜足”。粮食播种面积505.5万亩、总产量175.98万吨;蔬菜播种面积300多万亩、产量485.56万吨;86.2%的规模养殖场通过生态养殖认证,肉类总产量达55.61万吨;水果面积、单产、总产、产值、人均有果量连年居全区第一,造就了一大批人均纯收入超5万元的村屯和户均收入超100万元的农户。桂林荔浦芋、阳朔金桔、桂林罗汉果入选全国农产品100个知名公用品牌。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荔浦市成为世界最大的木衣架产地,罗汉果衍生出饮品、生物制品两大产业,桂林米粉正朝着百亿元产业目标迈进。201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5%,排全区第5;今年一季度增长4.9%,创2013年以来同期新高。


二是“美丽桂林”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共进、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农民主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全市1654行政村、1.7万多个村屯实现卫生保洁和垃圾处理全覆盖;农村改厨改厕改圈、村屯绿化、道路硬化、饮水净化“三改三化”成效明显。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全国乡村绿化美化现场会先后在桂林市召开。生态乡村旅游走在全国前列,7个县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占广西的一半。打造了8条乡村生态景观精品线路,将各县区分散的休闲农业资源和主要景点景区串联起来,带动4万个家庭参与、10万余农民受益,乡村旅游行业总收入超200亿元。


三是乡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实现“村村有书屋”,行政村村级服务中心、卫生室分别达98.7%、99%,便民服务更加直接。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99.2%,90%的村建设了健身体育场所,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农民实现基本养老金、新农合医疗保障全覆盖。坚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至2018年底全市各级文明村镇总数701个,占村镇总数的38.4%。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级干部人才队伍持续优化。2017年,桂林作为全国7个代表之一,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作典型发言。


四是脱贫攻坚取得突破。严格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机制,集中开展“六大行动”(信息大核对、问题大整改、项目大推进、就业大推荐、产业大发展、质量大提升),脱贫质量整体提升。桂林市退出373个贫困村、摘帽2个贫困县,贫困人口由29.9万减少到9.13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24%。


下一步,桂林将继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抓好四件事:


一是落实桂林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计划建设 4442 个项目,总投资3401.33 亿元,着力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公共服务资源增加。


二是大力实施“美丽桂林·幸福乡村”行动,与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作战等工作协调推进,实现桂林农村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是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抓手,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2021年每个县区打造2-3个高标准、高质量的田园综合体,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农村价值释放,实现“最美田园梦”。


四是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持续加强脱贫攻坚力度,2019年确保灌阳县摘帽,83个贫困村出列、6.3万贫困人口脱贫;2020年确保实现全面脱贫。


问:去年12月,由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运输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现场会在桂林召开。桂林在旅游方面承办的全国性会议很多,但是交通运输方面承办全国性的会议还是首次,请介绍一下桂林近年来在交通建设方面的一些情况。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以构建外联内通立体交通体系为切入点,打造发展“快车道”,基本确立了国际区域性综合交流枢纽地位。


高铁方面,桂林是广西区内动车、跨省动车开行最早、数量最多的城市,贵广与湘桂铁路在桂林交汇,桂林动车所、西货运中心站建成使用,目前桂林高铁通车里程达420公里,占广西近四分之一,日均开行动车130多对,通达全国20多个省(区、市),去年在全区率先实现与香港“一乘直达”,成为连接湘、桂、黔、粤四省区乃至西南、中南、华南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


民航方面,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是国内重要的航空旅游枢纽,有国际、国内航线100多条,覆盖80多个国内外城市。T2航站楼建成使用,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增至1200万人次;全国第一个地级市航空公司——桂林航空公司组建运营,目前机队规模已扩充至11架,航线辐射全国主要旅游目的地城市。


公路方面,目前桂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41公里,正在加速推进阳朔至鹿寨、灌阳经恭城至平乐、桂林至柳城、荔浦至玉林(桂林段)、贺州至巴马(桂林段)等在建项目建设,明年将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桂林市投资近50亿元改扩建国道321桂林至阳朔段,配套建设绿道系统,并在沿线布局了融创万达文化旅游城、溢达九美桥时尚园、愚自乐园地中海度假村等现代产业项目,打造出一条生态景观大道、旅游黄金通道、产业富民大道。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公路成为“交通+电商”“交通+旅游”的农村致富路;至2018年末,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4万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99.8%;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3.77%,乡镇、建制村通公交率分别达71.64%、40.81%,农村群众实现了像城市人一样乘坐公交车出行的梦想。


下一步,桂林将统筹推进高铁、民航、公路、水运建设,加快构建内联外通、便捷高效的区域性交通枢纽,进一步提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承载支撑能力。

阅读38466
香港 天下 桂林 
举报0
关注广西日报微信号:gxrb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广西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广西日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广西日报

微信号:gxrb2013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