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穿山甲功能性灭绝?最近网上很热闹

作者:澎湃新闻 来源:澎湃新闻 公众号
分享到:

06-16

张盖伦/“科技日报”微信公号


最近两天,围绕中华穿山甲,网上吵得很热闹。


从14日起,一则新闻开始发酵——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大陆地区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给出结论是一个公益组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绿发会)。其确实从事了多年的穿山甲保护和救助工作,就在五月底,它还在云南进行了第一次马来穿山甲的野化。



绿发会表示,根据其在广西、江西、云南、湖南、安徽、广东等中华穿山甲传统分布区域的实地调研,并结合绿会穿山甲保护项目合作伙伴、志愿者的红外相机野外记录和走访情况,近3年内,仅有效记录并查证到11只中华穿山甲,且在中国大陆地区长期未监测到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的存在。


“目前,除在中国台湾地区有1.5万-2万只中华穿山甲外,我国其他地区均未见或仅见零星个体存在。因此,可以判定中华穿山甲种群在大陆地区已极度稀少,呈功能性灭绝状态。”


所谓功能性灭绝,是指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已经减少到无法维持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也就是说,这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已经难以恢复,也难以在自然状态下继续繁衍。


比如,我们熟悉的“长江女神”白鱀豚,就于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网友哀叹,以后只能在动画片《葫芦兄弟》中看到穿山甲了。


但震惊和惋惜的情绪还没有持续多久,反对的声音响起。


微博认证用户、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专家曾岩(@濒危物种科学小助理)15日下午发声:大陆中华穿山甲确实是极度濒危,但远没有到功能性灭绝(的地步)。


“我国境内的大陆穿山甲近年来不仅有零星的救护个体,也有红外拍照确认了野外种群,确实少,但是远没有在区域内功能性灭绝。”


她在微博最后写道:致(至)于某个组织的宣布,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中没有一个是为了中华穿山甲的保护,没有一个。



后来,曾岩重新编辑了微博,将最后这句话改为——“请不要放弃,给它们最后的机会。”


多名博物圈和自然圈的“大v”也加入了论争,认为“中华穿山甲功能性灭绝”的结论下得过于草率,在科学上站不住脚,并开始揣测绿发会这样宣布的动机。


面对质疑,绿发会开始了“反击”。16日凌晨,其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强烈谴责曾岩言行,要求曾岩道歉。


声明中写道:作为从事穿山甲保护的公益组织,我们认为曾岩女士的结论是非常错误的,同时,曾岩女士称“致(至)于某个组织的宣布,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中没有一个是为了中华穿山甲保护,没有一个”,也是严重造谣、诽谤,违背了起码的学术精神,和科学伦理,属于对持不同学术观点的恶毒攻击和谩骂。我们要求中科院和濒科委立即调查此事并将处理结果公布出来。”



可以看到,微博下的评论,又陷入了无数争议事件中常见的争论模式——抱团站队,冷嘲热讽,人身攻击。


我说你带节奏,你说我居心不良。



争论的重点,悄然偏离。


谁有资格宣布物种的灭绝?


是数据和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我们讨论一个物种存量几何,能否继续在自然界维持自身时,讨论的也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毕竟,这直接影响到接下来对它的保护策略、资金投入方向和技术研究领域。


既然是科学问题,争论时最需要的就是证据。


你说中华穿山甲已经功能性灭绝,就请详细公布你历次调查的范围和结果;你说穿山甲在大陆境内仍有一定种群数量,那也请拿出相关报告。如果这类数据公之于众可能会给穿山甲生存带来盗猎威胁,那么大家大可以小范围开个闭门会议,互通有无。


物种是否灭绝,如果这属于学术观点,当允许自由争鸣。但在科学论争中,切忌情绪化表达。如果一方挥舞道德的大棒,直指另一方“居心不良”,将其“污名化”;而另一方揪住一方话语中的不当之处,一言不合就要告你,动不动就“强烈谴责”“严正声明”——恐怕都不是论争展开的应有姿势。


关于濒危物种的现状和保护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议题。不要让这种探讨和交锋,变成姿态难看的“扯皮”和“互相攻击”。这于中华穿山甲的前途命运,并无实际益处。


如果双方都无法用现有证据说服对方,则说明这一问题确实有待商榷。那么,恐怕还是应尽快在权威部门的组织下,在多方力量的参与下,对中华穿山甲可能的栖息地进行摸底调查。搞清楚中华穿山甲的种群分布情况,掌握一手的数据,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优保护策略。


还有,无论中华穿山甲是否已经功能性灭绝,有一点确凿无疑——它已经是极度濒危动物。对穿山甲的药用、食疗需求引发的人为捕杀,是其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你也曾被穿山甲灭绝的新闻触动,也曾在微博转发里打下“心痛”两个字,那么,请拒绝穿山甲制品。无论是药品,还是食物。




本期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


阅读40091
功能性 网上 
举报0
关注澎湃新闻微信号:thepapernews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澎湃新闻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澎湃新闻

微信号:thepapernews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