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思量
几周前,偶像组合TFBOYS 的成员王源被拍到在公共场合吸烟。除去违反了《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对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影响之外,网络上许多媒体纷纷用了“人设崩塌”这个词来形容这次事件。在许多网友心中,王源仍然是个充满了“少年感”的年轻偶像;在TFBOYS 的粉丝构成中,亲妈粉、阿姨粉也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所以,当王源吸烟的事件被曝光后,很多人对其曾经的“少年”人设的破灭表示惋惜。而最近GQ实验室在一篇关于胡歌的文章中,使用了《胡歌:我又懒又赖又好吃,但我是个好孩子》作为标题。乍一看已经36岁的胡歌将自己称为好孩子的行为可能有些突兀,但是在很多粉丝心中,这恰恰说明了胡歌还具有“少年感”,还没有变成“油腻的中年大叔”。除了拉近明星与年轻粉丝之间的距离外,对于已经踏上社会的粉丝而言,少年这个形象象征着美好、天真无邪、不忘初心等等正面的特质。反而言之,在踏上社会后,美好的纯真少年们会逐渐失去他们的优秀品质,并且与油滑、势利等等负面特征相挂钩。那么,为什么那么多的成年人愿意将自己与少年,儿童,孩子等词汇联系起来,甚至表示想做回孩子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少年本身的缺少自主性与少年所需要承担的社会与道德义务来一探究竟。
任人打扮的“少年感”
在许多形容少年儿童的词汇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少年是与脆弱相挂钩的。
“花季少年”、“纤纤少年”、“娇嫩的”,这些词汇的背后充满着少年看作无力的,缺少自我反抗能力的潜台词。而在许多妈妈粉的视角下,有着少年感偶像也是脆弱的,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的。在许多妈妈粉的微博中,充斥着对明星生活的嘘寒问暖,从吃没吃饱,睡没睡好,到工作顺利与否,是不是累了困了乏了,粉丝们似乎把明星看成失去照顾自己生活起居能力的儿童一般来呵护。虽然大部分的追星行为的确并不能被称为理性行为,但是将成年明星视作少年儿童仍然有着其特殊性。第一,将明星视作少年,让粉丝确定自己能够掌控或者干预明星的行为。在少年与成年人的关系中,由于少年更为弱小,成年人往往可以将自己的主观意愿投放到少年的身上。虽然大部分成年明星有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但是将他们视作少年儿童后,粉丝会产生去主动关心、帮助,乃至可以控制他们生活的错觉。在粉丝-明星的关系中,粉丝将自己视作更有能力控制对方的存在,就如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孩子或多或少会被父母的意志所左右一样。即使在明星作出一些与粉丝预期相悖的行为后,粉丝仍然可以用“叛逆”、“不听话”、“暂时的”等等借口来安慰自己,因为他们内心深处仍然相信自己是可以影响这个“少年”行为的那个人。第二,作为少年形象存在的明星是“毫无威胁”并且不会改变的。由于将明星视作纤细的少年,粉丝往往将“阳光”,“长不大的孩子”等词用在这些明星身上。在这段关系中,明星是不会“冒犯”粉丝的,也不会强调其“自主性”。举例而言,在粉丝看来,这一明星是不可能做出与少年身份不相符合的行为的。如王源吸烟这一类行为,是与粉丝预期不一致的,并且让粉丝产生了“王源怎么变成这个样”的惊愕感。许多“少年”明星的转型之路走得如此之难,也正是因为他们在尝试打破自己一直以来的固定形象的同时,小心翼翼地不愿去冒犯或违背粉丝的期望。第三点,也是最为直接的一点,就是少年的人设为粉丝的消费心理做出了铺垫。担心少年生活上有需求却没法满足,想让他过得好一点,吃好点穿好点用好点,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花钱。如同父母愿意为孩子花钱一样,粉丝将自己花费出去的金钱看作对少年生活的极大帮助。另一方面来看,正因为粉丝愿意相信少年没有像成年人那样把自己生活照顾好的能力,所以明星也需要粉丝的经济上的支持。
较轻的“少年责任”
在2018年蒋劲夫被爆出家暴丑闻后,胡歌在微博上为其声援道:“听到今天的新闻,我很难过。即使这几年发生了一些事,他在我心里永远是那个明媚的少年……我想说,人生的路还很长,错了就是错了,但别趴下,我们还需要还原一个真相。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他哭,仅仅是因为一个武打动作没有做好。他就是这样的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我不是要为他辩解什么,我只是真的很难过 。”微博用户“我讲旧常识”对此评论到:“长不大的孩子、天真无邪、阳光少年……这些用来洗白罪犯的意象说明了什么呢?暂不谈案件,这些意象本身就说明了某种心智:这国人的一切美好,都停留在高中时代。人们努力想 ‘回去’,想不忘‘初心’……仿佛成年之后,就有罪了,就被污染了,就挣扎在可怕的权力和资本浪潮中了……”
在少年感的背后,是对于明星是否需要承担道德义务的一种追问。如果粉丝真的将明星看作少年,那么在粉丝眼中,明星的错误行为不过是一时糊涂,不应该受到法律制裁。但是由于许多被视作少年的明星早已成年,他们在法律上需要承担相对应的责任。强调明星的少年性,或许并不是想强调不知者无罪,而是为犯过错的他带回几分“纯真”、“美好”的色彩。于是在这些明星身上,我们看到一种奇怪的对立,作为成年人的他们需要承担做错事后相应的惩罚,但是他们的少年人设又在无形中中和了他们身上的负面特征。于是少年不过是“一时犯错”,终究还是美好、阳光、正直的,而绝不是像阴暗的成年人一般的存在。
作为对比,好莱坞影星小罗伯特.唐尼曾经因为吸毒多次被捕,北方公园编辑亨利周在《成为小罗伯特·唐尼》中写道,“因为劣迹斑斑,唐尼无法在保险公司受保,形同被各大影厂封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工作由好友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作保,片酬只得预支部分,直到杀青才能兑现。”直到2002年,小罗伯特.唐尼才拿到了第一部吉布森之外的电影;到2008年,他凭借着《钢铁侠》一炮而红。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形象是有起有伏,是变化的,但是他并没有试图躲开自己的责任,或是尝试回到安全的庇护所,因为作为成年人,他别无选择。
————
或许就如同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写道的一样,“我们继续奋力向前划,逆水行舟,不停地倒退,回到往昔”。人们对于让人心力憔悴的成人社会感到失望、疲倦,于是很多人渴望抛弃成年人这个身份,做回孩子,或者去找到拥有少年感的明星来找回曾经纯真美好的过去。然而,在明星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中,他们势必会打破身上“少年”的人设。对于粉丝而言,如何面对“少年不再”的明星,或许才是他们最需要直面的问题。
本期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澎湃新闻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