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老树画画
持续做一个有趣且深情的人。
——林清玄
有人说:有趣,是对一个人的最高的评价。
我们身边总是有一两个有趣的人,他们是开心果、潇洒哥、犀利姐……
人际交往中,他们仿佛总是自带磁场的,让人靠近。不为别的,就因为他的每一句谈吐,都趣味十足,自然而然,跟他呆久了,烦恼也就少了。
▼
视频中,恋爱中的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小情趣。其实,老一辈人也不是刻板的象征,他们的情操也颇值得回味。
钱钟书在半夜从被窝里钻出来,拿一根长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打架。每天临睡前,他会在女儿被窝里埋“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都埋进去,等着看女儿惊叫,再一件件取出来。甚至,他还会捉弄他的夫人——
趁着杨绛(妻子)午睡正沉,钱钟书便用墨水在她脸上画个花脸,待她醒来发现后,望着钱钟书“小人得志”那般的笑脸,自己也不顾什么跟着大笑起来。
他们的生活简单、充实,又不失小趣味,一直保持着如孩童般的真性情,令人羡慕。
真是应了那句话:不是生活无趣,而是你是否有一颗有趣的灵魂。生而为人,有趣才是人生的最好姿态。有趣的人都有丰盈的内心,有着对生活的真性情。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呢?
有趣的人,需要有一颗孩童的心;
有趣的人,总能发现并创造生活的美感;
有趣的人,要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创造一些新的生活体验;
有趣的人,即使年老了,也很可爱。
有趣,还需要一颗慢下来的心,只有慢下来,才能发现一些细微的美。
比如:吃饭慢慢咀嚼,感受食物带给舌尖的味蕾冲撞。
比如:停下冲忙的脚步,不论是喝喝茶,看会云,发会呆也好,留一段时间给自己,哪怕只是些许的缝隙,也能让浮躁的心,获得片刻宁静。
……
人生的路,就像旅途,加快速度能快点到达一站又一站的景点,而慢下来,可以发现更多始料未及的意外惊喜。
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中国人别太急,慢一点,等等自己的灵魂。
如果你想做一个深情的人,一个从容有情的人,今天我们特意向您推荐一套图书。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中国历代文人风趣小故事全集》
能够让大家更好的领略古代文人的风采
↓↓↓
这套书分为10卷
里面包含2282篇历史小故事
668个重要历史人物
215幅中国传统名画插图
随意摘录几个小故事,以供大家一窥古人的闲情雅趣、高尚情操。
秦末汉初,张良辅佐刘邦建立了盖世功劳,他推荐萧何为相国,并对刘邦说“我家时代为韩国国相,现在秦灭韩国,我不惜散尽家财,立志要报国仇家恨。现在我封侯万户,显贵至极,已心满意足。从今以后我抛弃人间俗事,专心修炼仙人赤松子的功夫。”从此,张良便学辟谷、修炼轻身气功。
明朝胡九韶是儒学大师,很注意身体力行儒家的“道”。他家里很穷,尽管他努力耕作,也只能勉强糊口的日子。奇怪的是,他每天晚上都要感谢老田野,让他享了一天“清福”。他的妻子笑道:“一天三顿粥,还说什么享清福?”他一本正经地开到妻子说:“有幸世道太平,一家人有吃的、穿的,又没有人生病,也没有人坐牢,不是清福是什么?”
孔子传道来到齐国,百忙中仍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齐太师为他演奏舜帝时流传的下来的韶乐。孔子听得如痴如醉,以至于三个月都吃不出肉的滋味。
之所以要想大家推荐这套书,有两个理由:
在信息爆炸,人们忙于生计的年代,沉下心来读一本厚重的书,实 在是太奢侈了。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中国历代文人风趣小故事全集》收集了大量古代文人雅士的风趣小故事。
从不同的侧面展示历史“文人”这一最具声色的阶层:
他们或正或邪、或智或愚、或雅或俗的人物形象及其品格、情性、风貌跃然纸上,令人读来或肃然起敬、或忍俊不禁、或嗤之以鼻。
全套书一篇篇历史小故事犹如一个个好玩的小段子,意味兼备,趣味十足。
成年人可以从阅读中,品味先人的品格和风趣。朋友相聚、同行论道时,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不失为一种雅好。
近年来,中高考改革方案陆续出台,具体不细说,但一个大的趋势是,语文(中文)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了。
有教育专家认为:得语文者,得天下。虽然有点夸张,但“弘扬民族历史,中华文化的自信”的潮流是毋庸置疑的。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中国历代文人风趣小故事全集》收集的大量名人典故,内容短小精悍,既富有历史掌故的知识性,又具有浅阅读的趣味性,怡情怡性,老少咸宜。
学生们阅读完之后,不仅可以牢牢记住这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作文写作中融汇贯通,一举多得。
很多历史文人,有着优秀的品质,
讲礼貌,诚实,不畏艰难,
有毅力,敢于面对挫折,积极向上,
我们感受他们的真情实感,
拓展视野,培养能力。
2282个历史小故事 ,
就是一大笔知识财富!
历史故事蕴含深邃思想,
能够启迪心灵、创新思想,
获得学习与生活的趣味和灵感,
愿您和您的孩子都能成为有趣的人。
购买方式1
购买方式2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填写姓名、电话、收货地址即可下单,这边会尽快发货,全国包邮、货到付款。
↓↓↓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读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读史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