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晨报综合江苏新闻
编辑|杨晓凤
和朋友聚餐边吃火锅边聊天
是再惬意不过的事儿了。
不过宿迁这一行9人却不那么幸运,
他们吃着吃着竟被送进了医院!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6月13日下午6点左右,宿迁的周先生和8名友人一起来到楚街的一家饭店吃饭,他们点了一份用木炭烧的火锅,包间里还开着空调。
酒足饭饱后,周先生刚准备起身离开,立刻感觉身体不对劲了。“感觉站不起来了,头特别晕。”周先生说,“我当时喝了点酒,以为是喝多了。”
当晚一起吃饭的朱女士没有喝酒,然而饭后她也感到了不适,“像喝酒的那种醉的感觉。”其他人也有头晕的症状,趴在了桌子上。
见大家状态都不对,周先生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9个人全都被送到了宿迁市人民医院。医生诊断9人全部是一氧化碳中毒,立即安排进入高压氧仓进行了吸氧治疗。
6月14日下午,记者在宿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区见到了周先生。周先生说,一氧化碳中毒正是因为点的那份木炭火锅,“当时窗户都关上了,室内空气不流通,木炭燃烧不充分,因而生成了一氧化碳。”
△木炭火锅,图自网络,图文无关
当天晚上,他们就餐的这家饭店老板听说这件事后赶到了医院,预先支付了治疗费用,并赔礼道歉,目前9人经过治疗已经基本康复。
医生表示,夏季在通风不良的室内同样会有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做饭的时候一定要开窗通风,开车的过程中尽量开窗。”
在夏季使用空调时,要经常开启门窗通风换气,做饭时打开厨房窗户和抽油烟机,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屋里,预防空调病和一氧化碳中毒。
此外,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窒息性气体,多数患者意识不到自己是一氧化碳中毒。如果身体出现头疼头晕症状时,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01
案例一
今年1月19日下午,上海市民马女士和其4名同事,一道在浦东和合茶馆内喝茶聊天,结果喝了4个多小时的茶后,他们几个人不同程度出现头晕、胸闷、呕吐等症状。
一开始还以为是自身身体原因,但等到5人到医院一验血,不得了,他们的碳氧血红蛋白竟超标了几倍,医生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
02
案例二
2016年7月9日,广东汕头西胪镇停电,有家人因天气太热无法忍受,于是用发电机带动空调。结果一氧化碳中毒,一家七口人被送到汕头医院进行抢救。
为何会中毒?因为发电机在室内,门窗紧闭导致发电机释放的一氧化碳无法排出,屋内的一家七口在毫不知情下渐渐中毒。
03
案例三
2016年6月,苏州37岁的冉先生,因为跑长途后时间太晚便没回家,直接在车里开着空调睡觉。等到第二天被人发现的时候,已无生命体征。
04
案例四
2016年6月,广州的谭师傅出门办事,因为暴雨后路上有积水堵车。他一直关着窗户吹空调,车没有启动,但周围车辆密集,大量一氧化碳聚集在车底部,又通过抽风系统吸入车内。堵了2个小时,老谭晕了过去。旁边的驾驶员发现不对,立马拨打120,最后还是没抢救过来,中毒身亡了。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在空调房里要注意的事!
门窗不要密闭,需常换空气
夏天开空调很多人习惯门窗密闭,但在不通风的环境下,再吸入不良气体,无疑会加剧情况的恶化。
空调工作一阶段后,需要开窗换气,保证室内空气新鲜。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内,如果空气不流通很容易患上空调病。如果家中有老人孩子体弱者或呼吸道疾病患者,更要谨慎使用空调,避免病菌在封闭空间内传播。
注意定时给房间通风,即便是开着空调睡觉,最好也把窗户开条小缝通风。
开车时,不要让发动机长时间空转;车在停驶时,不要过久地开空调;即使在行驶中,也应经常打开车窗让车内外空气对流;感觉不适即停车休息;驾驶或乘坐空调车如感到头晕、发沉、四肢无力时,应及时开窗呼吸新鲜空气。
不管在空调房还是空调车里,请记住时常换气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悲剧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
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一、不要在密闭的房间中燃烧煤炭、木炭进行取暖。使用炉具取暖时一定要注意通风,不能用没有烟囱的炉具在室内直接取暖。
二、不要在密闭的房间中燃烧煤炭做火锅。外出吃木炭火锅,要注意房间内通风。
三、燃气热水器一定不要安装在洗澡间内。每次使用前,要检查安装热水器的房间窗户或排气扇是否打开;使用中,应打开窗户或排气扇保持通风;洗浴时间切勿过长。
四、使用天然气炉具要经常检查连接的橡皮管是否松脱、老化、破裂、鼠咬,严防漏气;使用时不要关闭门窗,打开排气扇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如果有条件,最好在家中安装一氧化碳检测器。
五、不要在停止的汽车中开空调。因为汽车在没有行驶时,汽油燃烧不充分,产生的一氧化碳会经过空调口进入到汽车内部,在吸入呼吸道后,有可能会引起中毒现象。
如果不慎,一氧化碳中毒了,
该怎么办?
立即打开就近的门窗,加强通风,并将中毒者转移到空气流通处,轻度中毒者可解开衣领、裤带、衣服等。
应对重度中毒者施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
拨打120急救电话,使中毒者尽快得到专业救治。
来源|新闻晨报综合江苏新闻
编辑|杨晓凤
推荐阅读
给晨报君加油,点个“在看”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闻晨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闻晨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