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疯狂的折叠屏!不买折叠手机的5个理由

作者:TechWeb 来源:TechWeb 公众号
分享到:

02-28


这几天,手机界掀起了新概念:折叠屏。


“折叠”概念兴起后,一方面各厂商受到媒体追捧,一方面受到业内人士“疯狂”吐槽,虽然尚未有任何一款折叠机上市,但“折叠”、“柔性屏”的热度已被推到风口浪尖。我们不禁会思考,我们到底需不需要折叠屏。



这两天,TechWeb记者整理了网友们不会选择折叠屏手机5大理由:


屏幕寿命不确定


物理交互方面,某厂商称他们的折叠手机可以翻折20万次,如果按照每天人们唤醒手机的100次计算:大约可以:



折上个5年半,也就是说今年入手一台,2025年退役才算划算。而三星称Galaxy Fold也可以经受“数十万次”的“折”磨。但我们都知道折叠屏都是使用柔性材料,为了实现翻折,表面没有玻璃材质的保护。



今天大部分手机表面会有一层薄薄的钢化玻璃。20万次翻折很好听,但操作手机时需要按压屏幕,局部按压对于屏幕寿命会有什么影响呢?日常携带对于屏幕的挤压又会有什么影响?厂商们并未提及。


铰链看起来很易坏


面对机械结构复杂的折叠手机铰链,我们会问倘若铰链出现物理损坏:如金属疲劳、齿轮磨损,是否会对屏幕造成弯折?进一步加速屏幕损坏?


华为展示自主设计的铰链非常复杂:



TechWeb记者查找到了一家折叠屏公司在2016年申请的铰链设计结构:



我们可以看出,其铰链结构复杂,齿轮配合错综复杂,如果出现故障,用户可能就不需要寻求手机工程师、而是寻求机械工程师进行维修。


而且我们在携带手机时会使其大量接触到衣物上的纤维,包括其他脏东西在内的杂志会慢慢进入到机壳内部,随着铰链的转动。


所以,铰链进一步增加了维修成本,以目前手机维修成本看,厂商的配套保修措施也值得进一步考究,方能让用户放心。


电池可能不大够用


屏幕变大了,功耗也会增加。为了驱动AMOLED,折叠屏手机需要一块特制的驱动芯片。特定的芯片进一步加大了造机成本,而8寸左右的大屏却只给用户一份300ppi的答卷。即便降低了ppi,电池似乎还是不够用。


三星和华为折叠屏手机先后亮相,最早在微博曝光折叠屏的小米并未推出折叠屏手机。2月20日,雷军解释了他的观点:折叠屏超牛,但并不好造——尤其是电池。


为了续航电池需要加大加厚,那就没有空间留给搭载高性能芯片的主板;为了轻薄电池需要“稍稍往后”,那就需要带着2厘米厚重的手机找插头一天一充。


从美学、实用、经济角度来看,折叠屏真没有什么好夸奖的。


木桶效应的产生


由于存在以上三条不确定因素,折叠手机寿命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短板效应”:一旦其中任一元素出现问题,就会缩短整机寿命。


这样的话,用户需要担心的东西太多,反而失去了对新技术的期待。


屏幕有点过大?


由于屏幕过大,需要单手操作的时候就很尴尬,手小的用户可能并不能轻松使用折叠屏手机,即便市面上大部分OS都具备“单手”模式,但也是限于整机厚度在8mm以下的才能舒适使用。


目前6寸屏幕已经成了市面主流手机的标配,至少在国内,这个尺寸下完成大部分操作都足够,例如单手拍照、编辑信息、双手打“农药”、“吃鸡”。


所以,7寸以上大屏的需求值得重新考虑。而且目前厂商给出的售价并不能唤起大众用户对于新手机的渴望。


以上,便是TechWeb记者对于网友不购买折叠机5个理由的整理,如果大家还有想讨论有关折叠手机的话题,欢迎在最下方留言,如果机会成熟,TechWeb会在拿到折叠真机第一时间进行测试。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汽车界的“折叠屏”


新技术的普及往往需要前任的“冲锋陷阵”。10年前,特斯拉还什么都不是,仓促地推出第一代Roadster电动跑车,这辆车性能数据十分耐看,外观也借用紧凑的莲花汽车的外壳,内置初创技术的团队自研锂电池组。Roadster驾乘舒适,设计前卫,简直酷到没朋友。但是呢,特斯拉第一代量产车只卖出2450台。后来马斯克描述十年前创业的情景,承认这辆Roadster价格贵,而且并不安全,新概念卖的艰难。


话虽这么说,但如果没有Roadster的“前人种树”,也就没有Model系的“后人乘凉”。如今,锂电车的概念已经炒了十年,市场刚刚进入正轨。


新技术,往往在触达我们的生活前,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磨砺。


— 【 THE END 】—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变相裁员?人人车发奇葩通知:未离职员工每天打卡三次 只抄规则


小米9首摔?炫彩人鱼线 新机易手滑?网友狂喷现货难抢


啥操作?男子改装路边电话亭玩游戏 中国电信回应将核实该情况


除了我们,你还可以关注:

阅读38744
手机 
举报0
关注TechWeb微信号:techweb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TechWeb”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TechWeb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TechWeb

微信号:techweb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