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看似都喜欢变化:最新的科技小玩意,一份新工作,一段更好的关系。让事情“顺其自然”,仿佛不甚令人满意。佛教徒认为,这正好证明第一圣谛——“苦谛”(痛苦或固有的不满足),乃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只要改变外在环境就能得到幸福。这种假设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苦受大部分源于自心。我们的思维模式会塑造我们对其他人的情绪反应,对事物的感知,以及我们把周遭世界和他人视为性善或性恶的观念。同时,这亦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思维和行为习惯构成了我们大部分的经验,但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察觉。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我们最终不由自主地活着。
在佛教里,心的这种特性及倾向乃业因果观的核心。我们每一刻的意识,均受到上一刻的影响;我们过去所累积的经验,均是此后每个经验的因。我们的行为(包括思想和可见行为)在心中留下印记,使类似的行为在未来一再发生。韩国大行禅师(Daehaeng Kun Sunim)这样总结:“人们总是忽视自己生起的念头,并以为一旦忘记这一念头,它便就此结束。事实并非如此!一旦你生起某个念头,它就会一直运行,而其影响最终会落于自身。”
这些古老的业因果观——至少关系一生,在现代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中,有着极为相似的惊人细节。神经科学有一个基本原理名为赫布定律,也称为细胞结集理论。在1949年出版的《行为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一书中,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提出了这个原理,它常被概括为“一起激活的神经元,连接在一起”。在他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中,赫布提出:“任何两个细胞或细胞系统,如果反复在同一时间处于活跃状态,就可能会相互关联;由此,一者活化亦会促进另一者活化。”这就是神经可塑性的基本前提——大脑具有应经验而改变的能力。
通过不断增加及细致的研究,神经可塑性的运作机理正被逐渐发现,这揭示了我们的大脑网络在微观层面是如何具体地形成和更新。试想两个相互关联的神经元,第一个细胞的活化非常可能激活另一个细胞。如果多次同时刺激这两个细胞,数小时后,以同样的方式刺激第一个细胞,却会使第二个细胞有较大的电流反应——部分变化是由于第一个细胞释放出更多的神经递质,及第二个细胞有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这些分子变化有助于促进两个细胞间的关联,使他们加强耦合。若同时激活的时间较长,神经元将会改变物理形状、产生新的联系去进一步固化这种关系。
以上描述的是两个细胞相互作用的简单例子。当然,在活体大脑中,这是一个每秒就能发生数百万次关联的过程。每个神经元都在跟其他数千个细胞“通话”,形成一个近乎无法描述的活动网络。通过持续的细胞关联过程,我们渐渐建立起一个牢固的网络,以此与经常经历的事物相联系。这些神经网络反映我们对特定的物体、人物或处境的个人认知——以感官直觉、记忆、情感、思想和行为反应的模式呈现。
随着生命一天天过去,大脑会将那些被反复使用的关联部分变成“硬性联接”;也就是说,它们较那些新形成或尚未使用的关联更易激活。由于激活这些熟练关联所需能量较少,因此反复使用的关联模式就形成了所谓的“捷径”。大脑在许多方面是一个节能器,它使用人体细胞能量的20%至25%(而重量只占人体总重量的2%),所以一直以来,大脑在提高效能方面存有强大的进化压力。正如河流多在旧有河床上流淌,而非在河岸另辟路径。当大脑在两种行为中进行抉择时,熟悉的、不断重复的那个将会胜出,因为它是最节能的。
翻译:张鹏云
一校:木公
二校:圆善
终审:铭浠、阿游
有缘请加我个人微信
长按上图二维码即可添加
公益网店
长按识别
所有盈利用于藏地失学儿童的教育
网店地址:jiacuohf.taobao.com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到达我们的微店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加措活佛”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加措活佛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