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自由携号转网,这些人不行

作者:澎湃新闻 来源:澎湃新闻 公众号
分享到:

03-07

澎湃新闻记者 周玲


过去,如果你是中国移动的用户,想转成中国联通的用户,你的号码是不可以携带的,必须从联通重新选择一个号码。反之亦是如此。选择一个号码就意味着选择一家运营商的服务,不能更改。转网就意味着必须换号。如今这一现象将得到彻底改变。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在“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携号转网”。工信部部长苗圩随后表示,“年底之前,实现所有手机用户自由携号转网。你对一家公司不满意了,带着你的号选择另外一家为你提供服务。”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已表态,将积极落实。


这意味着,到今年底,中国将实现所有手机用户的自由“携号转网”:只要你不属于套餐未到期或欠费等特殊情况,你可以携带你的旧号码选择你喜欢的任何一家运营商入网。


曾开展两批试点 


携号转网,顾名思义就是携带你的号码转往别的网络,换运营商服务不换号。中国携号转网最早开始于2010年11月,当时是天津、海南两地被选为携号转网试点。2014年9月,江西、湖北、云南三省作为第二批也开始实施携号转网试点。


但两地试点携号转网没有想象中那么热烈,一方面很多用户都是套餐锁定,无法达到“自由身”;另外运营商也为留住用户采取了一系列挽留措施。


中国信通院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累计携号转网用户167万人次,其中2018年新增63万人次,同比增长62%。


2018年12月1日,携号转网试点城市推出新受理流程,相比老流程,新流程下,用户可短信先查询资质,办理完携转业务后1个小时内即可携转到新的运营商,缩短了转网生效时间。


技术难题解决 转网时机成熟


其实在很多国家运营商都是可以自由“携号转网”,但中国为何到现在才推出?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主要是全国范围内携号转网的技术问题解决了,加上用户有需求,因此推出的时机成熟了。“工信部委托中国信通院建设的码号管理平台,解决了以往携号转网的技术问题,优化了转网流程,这为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做好了准备。”


之前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携号转网需要花费很高的建设与维护成本,因为每个省的每家运营商都要进行用户管理系统、计费系统的改造,成本很高。


2018年3月份,时任工信部副部长、现任发改委副主任罗文公开表示,携号转网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容易,那么简单,试点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牵涉到运营商之间的结算,还有技术感受方面的问题。


“满足消费者这个需求”


在手机号码资源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识别时,更换一个号码并非易事,它关系到银行账号、移动支付乃至社交网络等等诸多认证信息的修改。但人们在很多时候确实有转网的需求,比如有些运营商的网络质量更优,或有更优惠的套餐等等因素,让消费者非常想转网。


苗圩说,“满足消费者这个需求。”


付亮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携号转网全国实施后,将推动运营商不合理资费的调整。通过携号转网,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有利于推动运营商降低在用套餐的资费,提升已有用户的服务体验。


有些用户还无法转网


全国范围内自由携号转网针对所有手机用户,但即便如此,如果你的套餐还未到期、欠费、或特殊号码等等特殊情况是无法携号转网的。


对用户来说,如果你有携号转网需求,可以发个短信查询一下资质是否符合,若符合条件就可以办理;不符合条件则暂时无法办理。


比如,很多人手机是“靓号”,这种在携号转网时运营商未必愿意放行,又或者你现在套餐享受了运营商一定的优惠补贴,在未到期前运营商也不会放行;此外,据悉,188/157号段、虚拟运营商号段等都不可办理携号转网业务。


中新社报道称,购买的是合约机、办理的合约套餐未到期、家庭套餐用户、和宽带绑定的号码、校园卡用户、未解绑VOLTE服务的用户等均不可办理携号转网。


转网用户应该有限


在不能携号转网的情况下,中国消费者如果想使用另外一家运营商的套餐,往往会办理一个新号码,这导致很多人有好几个手机,好几个号码。


那么全面放开携号转网后,将会出现什么局面?是否会出现大量的用户流动?


付亮表示,即便携号转网全面放开后,用户流动也不会特别大,运营商为了留存住用户,可能会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


众所周知,目前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用户最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月底,中国移动用户数为9.27亿户,中国电信用户数3.07亿户,中国联通为3.18亿户。


有人观点认为,中国移动的资费略贵,携号转网放开后可能有些用户流往中国联通或中国电信。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移动的4G网络质量好,可能会吸引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用户前往。


付亮认为,即便携号转网,这种情况很难出现,各家运营商都会针对性的出台措施,留住用户。




本期实习编辑 常琛


推荐阅读


阅读39009
举报0
关注澎湃新闻微信号:thepapernews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澎湃新闻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澎湃新闻

微信号:thepapernews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