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在考研与读博的热度越来越高
再加上每年报考的人数越来越多
让人感觉似乎到处都有人在考研或者读博
仿佛这些昔日可望不可即的“尖端人才”
已经是一抓一大把
满大街都是了
甚至“研究生和博士已经不值钱”的论调
也是甚嚣尘上
但是,事实究竟如何
大家又有没有仔细想过呢?
今天高校菌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
所谓的“硕士博士满大街”
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
随着2010年研究生培养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开始,我国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全国每年招收的研究生人数近一步增长。
实际上,研究生招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的招生人生都在增加。从1995年的每年4万人左右逐年增长,到2012年,第一次超过50万人大关,目前已经达到每年60万左右。以下是1995年到2019年全国研究生的招生情况。
历年考研人数与录取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考研频道)
计算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从1995-2017年,我国研究生总共招收了746.93万人,2018年大约招收了60万人,总计人数806.93万人。
由于1995年以前,我国的研究生招生数量非常少,所以这个806.93万数据基本就是我国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包括在校生)的大致人数。如果按总人口进行计算,全国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大约是0.62%。
不算不知道,一计算,发现相对于十几亿人口,这个数据其实很小,尤其是0.62%的比例,也就是每10000人当中,只有62人拥有研究生学历,这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所以,想成为研究生虽算不上万里挑一,但也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担得起硕士头衔的。
最近几年,总是有同学担忧考研是否还有价值,价值多少。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生招生虽然每年扩招,而且现在每年招生不少。
但实际上,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所谓满大街走,不过是一种表象而已。
那么博士生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在三十多年前的1983年5月,全国只有18位博士毕业。这批新中国第一批自主培养的博士,因其卓越和稀缺,而被称为“十八罗汉”。而今,我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生稳定在5万人以上,早已超越美国成为博士数量产出的第一大国。
新中国第一批自主培养的博士
从2004年到2017年,博士就读状况始终是“进大于出”,即招生数一直大于毕业数。通常来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是3年或4年,假若按最快3年毕业来算,以近几年的数据作说明,2014年全国招收了7.2634万名博士,而3年后的2017年,全国却只毕业了5.8032万名博士。被招生进去却没有如期毕业,他们中的很多人遭遇了“延期毕业”。
不仅仅是学科鸿沟,博士教育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平衡。以2017年的数据为例,在此年毕业的全国58032名博士中,有17933名博士毕(结)业于北京各大高校,仅有4人来自西藏的高校,这4名博士,是西藏大学首届博士,也是西藏自治区首批当地培养的博士。另外,上海、江苏、湖北分别位列博士毕(结)业生数的第二、三、四名,但均不到北京高校博士毕业生数的三分之一。令人意外的是,教育大省山东省在博士毕(结)业生培养数量的竞逐中只列于第14名,排在黑吉辽三省和天津之后。海南的博士毕(结)业生数仅有50人,不及新疆,也达不到邻省广东省的零头。
数据显示,博士的就业具有明显的“属地就业”的特征:从哪里毕业,就倾向于留在哪里工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过半博士毕业生都留在了北京工作,上海交通大学有近70%的博士毕业生选择继续呆在上海,广东省则吸纳了中山大学64%的博士毕业生。不仅仅是北上广这样的超级城市吸引博士就业,西安交通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的过半博士生分别选择了留在学校属地陕西省和湖北省工作。
从1901年到2003年,169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有151位都获得了博士学位。博士毕业生的多少往往反映着一个区域的智力产业密集程度和科研水平的高低。
目前,部分城市已经认识到了博士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意义,纷纷出台了吸引博士落户的优惠政策,如杭州的居住证积分落户政策,博士学位可加90分,本科学位可加50分,博士生获得的积分几乎是本科生的两倍。各大高校也为应聘成功的博士们提供了安家费、以成本价购买学校人才房、子女就读高校附属学校等优厚政策。读博固然是一个辛苦的过程,但博士毕业之后的人生起点也无疑是更高的。是否读博,应是一个基于自身状况的考量。
看完了上面的内容
不知道大家明白了没有呢
以后再有人说考研读博不值钱
你就告诉他
是不值钱
只不过是万中无一罢了
来源:综合自 穷考网、新京报
▌信息:广州高校资讯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酱油(主编:你叉丨排版:酱油)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广州高校资讯”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广州高校资讯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