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陈静代表:建议将七夕新增为法定节假日

作者:澎湃新闻 来源:澎湃新闻 公众号
分享到:

03-07

澎湃新闻记者 虞涵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安徽的全国人大代表陈静提交了《关于将“七夕节”新增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建议》。陈静认为,该举措可以推响中国情人节品牌,引导树立正确婚爱观,并有利于假期均匀分布,缓解假期集中出行和旅游压力。


该建议以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开头,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七夕已经由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传说演变成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作为传统文化节日,有着同清明、端午、中秋一样的深厚历史渊源和纪念传统,建议把七夕节设立为同清明、端午、中秋一样的法定节假日,通过制度保障以节假日形式加以强化和纪念。”建议提到。


陈静代表建议将“七夕节”新增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一是有利于弘扬七夕文化精神,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展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忠诚、奉献、责任、担当、不屈的中华传统美德和对于爱情矢志不渝、不离不弃的美好品质。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二是有利于引导树立正确婚爱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歌颂了忠贞不渝爱情,表现了平等自由的婚爱观。当今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包办婚姻也不在少数。通过将七夕节设立为法定节假日,大力弘扬平等自由的婚姻观和自由恋爱的爱情观对于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摒弃封建社会陋习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人们解放个性,追求个人婚姻家庭幸福具有积极引导作用。七夕文化中提倡的对爱情忠贞不渝,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婚姻双方的不抛弃不放弃精神在当前离婚率一路走高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经济的高速发展背后是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普遍感觉社会压力增大,当前的假期时间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再加上带薪休假制度的不完备,人们迫切的需要增加自由可支配时间。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特征其中一个就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则说过:“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的本身”,共产主义社会向前发展进步就是要一步步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进入了新时代,如果新增“七夕节”作为国家法定假日,那么我国国民法定节假日时间将由11天增加到了12天,人们将更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很大益处。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细胞,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局。当前人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很多家庭夫妻经常处于分居或者不能经常在一起的状态,将“七夕节”设定为国家法定假日能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劳动夫妻的人文关怀,分离夫妻双方在“七夕”假期中可以见面,对于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构建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出,崇洋媚外现象较为普遍。节日方面也是,西方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各种洋节比比皆是。特别是当下的新生代,凡物品都是进口的好,凡节日都是外国的香。


新增七夕节为国家法定假日,推响中国情人节品牌,在全世界大力发扬七夕文化精神,展现中国婚姻观,发出中国爱情声音,让“东方情人节”在世界传播,让优秀七夕文化精神在全人类历史上流传,将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进一步繁荣,使得中国文化与世界有更多的交流,同样对于全人类文化的繁荣具有积极意义。


五是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繁荣富强。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假日经济”效应。


如果新增“七夕节”为国家法定假日,配合周末形成三天小长假,有利于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带动供给、带动市场、带动经济发展。同时增加节假日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六是有利于假期均匀分布,缓解假期集中出行和旅游压力。


根据当前我国节假日安排情况,端午节和中秋十一假期之间,中间几个月没有假期,而七夕恰好处于空挡之中。新增“七夕节”假期可以有效弥补端午中秋假日空档期,使得全年假期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国民休闲和娱乐。


另一方面,每年十一长假中,许多著名景点人满为患,导致游客怨声载道,集中出行导致了道路拥堵,很多人感慨时间都在路上。通过增设“七夕节”假期,可以给与国人出游更多的选择,不必统统放在“十一”期间,避开旅游和出行高峰。


“当今社会仍然有许多离家务工人员,长时间不能和家人团聚,过着现代版牛郎织女的生活,应该通过立法的手段,将‘七夕节’放假一天,搭起一座人间‘鹊桥’,让他们在七夕节这一天与家人团聚!”陈静在建议中写道。



本期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



阅读38273
举报0
关注澎湃新闻微信号:thepapernews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澎湃新闻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澎湃新闻

微信号:thepapernews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