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已履职7年。今年3月9日,白岩松接受了南都专访,他带来的提案是建议在公立医院增设咨询门诊,与原来的临床门诊分离,解决患者对疾病咨询的强烈需求。
在他多年推广的“全民阅读”上,他再次打开话匣子,金句频出。他提醒人们在互联网时代,莫沉迷“投你所好式”推送。“成长需要学习喜欢别扭和不喜欢,因为它们意味着新的领域和知识体系”;“只喜欢自己喜欢的,只会原地踏步,走了很久之后,才发现自己从未出发”。
【南都N视频】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余毅菁 李玲 李冠祺 黎湛均 编辑:陈蓓蕾
谈咨询门诊
“临床门诊多说几句,下一个患者就可能踹门了”
南都:听说今年你的提案是建议在公立医院设置咨询门诊,为什么有这样的提议?咨询门诊可以帮助解决什么医疗难题?
白岩松:我是一名健康宣传员,常年跟卫生口的人打交道,越来越感受到患者对咨询的需求增长很快。
现在全世界流行患者“赋权”运动,也就是说,医疗过程不再是医生单方面说了算,患者也有权参与意见,但我们没有几个人有专业的医疗知识,因此需要咨询,但近年来,陆续发生有患者通过网络寻找医疗咨询,被导入到商业利益的平台,最后演变成恶性事件。
从医院角度,医学是一门科学,对于疾病的治疗可能存在ABCD各种方案,患者听了A医院A教授的建议,也想到B医院B教授看看有没有其他方案,但这样的咨询挤占了大量临床门诊的流量,一个专家门诊的医生可能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很难跟患者进行细致的沟通,跟患者多说几句,下一个患者可能要踹门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公立医院的门诊分离为临床门诊和咨询门诊,例如临床门诊上午是最繁忙的,就把咨询门诊安排到下午,由退休或准退休的老专家坐诊,甚至公立医院开设线上的咨询门诊,既能满足与日俱增的医疗过程中的咨询需求,又能使医患关系有很好的改变,何乐而不为呢?
南都:你认为目前公立医院开设咨询门诊有哪些壁垒?
白岩松:我当然也知道,实行咨询门诊后会有很多的挑战。例如咨询价格如何确定?我认为咨询费不应太便宜,要体现医生的咨询价值。如果医生的意见不同,产生冲突又该如何解决?但这些必须是在实践中才能去解决的问题,需求已经变得巨大,我们就先去迎接这样的需求。
南都:我们留意到,目前有很多由第三方平台开发的在线问诊App,你认为这些线上问诊可以代替实地门诊吗?
白岩松:它们替代不了。医生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它需要你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每一个坐到你眼前的人,都可能是一个特例,但大数据从来不解决个体问题。
我认为将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越来越帮助确诊,却很难完全替代治疗,因为确诊可以有很多共性,但具体治疗是个体,它们可以相辅相成,既有线下,也有线上。比如普通的咨询可以通过线上完成,但也必须是有资质、权威的平台,这是我为什么提倡公立医院去做的原因,它不会演变成一个直接的利益导向。
谈全民阅读
“别扭和不喜欢 才意味着新的领域和体系”
南都:近年来你一直推广“全民阅读”,但感觉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不怎么重视读书了。
白岩松:最近经常有人问我,现在中国人怎么不读书了,我就反问他,中国人什么时候读过书?过去都是精英阅读,从全民阅读的角度来看,是近10多年来才成为了可能。
我很高兴地看到,互联网使我们原来不读书、不听音乐的人开始看新闻、听音乐了。现在看到很多人带着耳机听音乐,看网络小说,你可能会说他们品味不高,看的不是经典,我觉得需要乐观一点,先让人培养听音乐、看字的习惯,这就是进步。
现在我担心的,反而是精英类不那么认真看书了。我曾跟一些研究生说,我怎么觉得你们是高中毕业直接上的研究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学应有的阅读量在哪里了?很多年轻人看似什么都知道,但仔细一问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他们看了大量标题和碎片化阅读的原因。读书是基础性的教育,现在在读书的人群里被弱化了。所以我时常提醒年轻人,当大家都不看书的时候,这是你最好的机会。
南都:你还在推动全民阅读立法,有人疑问,为什么阅读还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呢?
白岩松:全民阅读,是中国人的心田,是种“精神种子”的工程,它需要像健康、教育、农业一样,被持续关注。
阅读立法不是约束人们必须读书,而是把读书当成人的天然权利,约束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为人们的这种权利提供保障,比如设立公共图书馆,优化实体书店的读书环境等。
另外,我对实体书店的建设上,有一点保留性的意见供大家参考。最初,我非常希望我们拥有很多很美的书店,但现在书店的建设都在奔向“最美”,形成了网红景点,大家过去照完相就走了,书却不太有人关注。我们需要这么多与书没多大关系的“最美书店”吗?我认为最美的书店,是拥有好的读书环境和好书的书店。
南都:你今年在小组会议上提出需要警惕“投你所好式”的推送阅读,原因是什么?
白岩松:成长和教育中很重要的事情,是要学会喜欢别扭,喜欢不喜欢,因为只有别扭和不喜欢,才意味着你要进入新的领域和知识体系了。就好比你读一本书,翻两页觉得不好看,但耐下心来看到20页,可能就被吸引进去了。当然,别扭和不喜欢中有一些不好的东西,但如果只是喜欢自己喜欢的,在原有的知识体系领域和兴趣爱好中走,很久后我们会发现,自己从未出发,这是个大问题,应该在教育成长中引起警觉。
我今天说要警惕“投其所好式”推送,但不要把这句话误解为是对网站或技术的攻击,我不是谴责机器和技术,我是在提醒人,没有警觉就会越发沉迷,最终技术对你形成控制;如果从小就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投其所好式推送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危害性。因此,人才是归根到底的决定因素,我们需要先保持警觉,然后提升,而不是关掉电源。
谈媒体转型
“要在好内容的基础上,再谈融合转型”
南都:我们看到不少自媒体,运用读者焦虑情绪等包装成“鸡汤文”,获得了较多点击量,这是“投其所好”的功劳吧?
白岩松:一些自媒体的内容存在投其所好、定点投放的特点,但你也看到了部分倒下的结果,但倒下了会不会有另外的自媒体吸收经验重新站起来呢?只要我们有愿意被投其所好的基础,这些自媒体还是会站起来的。
但我曾经说过,我认为自媒体很难变成媒体,它们更多会走向电商,不要误解为不可能,如果平台跟自媒体联合起来,可能会让自媒体具有某些媒体的属性,走向媒体未来,但这首先需要平台愿意承担更多约束和责任。
南都: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你怎么看待传统媒体的各种融合和转型?
白岩松:我们这几年谈媒体转型、融合真的够多了,但我说,内容始终为王,一定要建立在谈好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谈媒体融合转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方面都要进步。
从新媒体的角度来说,要尊重知识产权,类似“洗稿”的事件,不要建立在道德谴责上,必须用法律明确约束。《著作权法》修改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加入关于深度新闻、独创性新闻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从传统媒体看,近年来很多传统媒体也开始“炒菜”,不“种地”了。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在媒体领域,内容就是媒体的生命线。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尊重“种地”的人,否则“种地”的都饿死了,“炒菜”的成了百万富翁,有一天“炒菜”的也会被饿死的。我们必须先牢牢抓好内容,再谈融合,谈转型。
谈“年度作业”
“当有压力时,委员的潜力才被激活”
南都:做了多年政协委员,你感觉有什么变化?
白岩松:变化可以用三个词去说:能力,压力和潜力。
过去一年,我参与了全国政协第二次远程网络议政协商,平时参加活动、调研很多,提案也提交了。在填写履职报告时,我还是比较踏实,但今年同样有压力,因为你会希望比去年做得更好。
“政协委员”早已不单纯是荣誉了,它更多意味着责任。这个逻辑线很好,是大好事,今后希望继续加压。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报道
采写: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 余毅菁 李玲 张胜坡
摄影: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 黎湛均
*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星+置顶南方都市报
一秒找到南都君
▼
点个“好看” ↓↓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南方都市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