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为了不当学渣喂孩子吃“聪明药”?愚蠢的家长,快住手!

作者:新闻晨报 来源:新闻晨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3-13

“全民鸡娃”的当下

一部分家长找到了“捷径”

“聪明药”



让小编不寒而栗的是

神秘的“聪明药”

已在家长圈里悄然流行


不少家长认为

吃了药上课注意力就会集中

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网传截图来自公号伊森妈妈童年馆,特别说明:此群聊截图出处不明,真实性有待考证。)


而截图中提到的“专注达”

就是一种所谓的“聪明药”

其实是国家管控十分严格的

一类精神类药物


所谓“聪明药”包括安非他明、利他林、莫达非尼等神经中枢性兴奋剂。


医学专家明确,对于没有被诊断为多动症(ADHD)的孩子服用这类药物,属于非常不提倡的滥用,在欧美等国,学生“嗑聪明药”现象更泛滥。


在国内,有的家长甚至认为,“相比昂贵补课费,聪明药的费用尚可接受,效果还立竿见影。”


“聪明药”到底是什么?

真能大幅提升成绩吗?

来看调查



家长怎么会想到

给孩子吃“聪明药”?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

家长微信群的口口相传、

少数老师的提醒等

是普及“聪明药”的主要渠道


网名“静待花开”是一位母亲,家中儿子就读小学二年级,“孩子从小就坐不住,上学以后更是坐立不安,成绩始终不理想,老师曾经建议,不如去看看医生,吃点药会改善。”


她带着儿子前往医院看了医生后,给配了“专注达”(成分名: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患儿家长群里管这种药叫“聪明药”。“每天吃一片,孩子确实坐得住了,但成绩依旧不理想,基本与以往差别不大。”“静待花开”告诉记者。


那么治疗多动症的药物

怎会摇身一变成为“聪明药”?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高鸿云教授解释,所谓的“聪明药”成分名是哌甲酯,专注达、利他林是两种不同品规,前者属缓释药,后者属速效药。我国过去因利他林费用较低而停产,目前国内医疗机构仅能配到专注达。


专家表示,需要治疗的ADHD(多动症的学名)患儿,如果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按时随访评估,效果非常乐观,安全理想;但一些本来没有用药需求的健康人,为了所谓的提高成绩,滥用一类精神类药物,值得高度警惕。


除了专注达,包括安非他明、利他林、莫达非尼等神经兴奋剂确实有振奋精神、缓解抑郁、减轻疲劳的效果,能为学习带来短暂高效。不法商家便利用家长和学生这种心理,将一类精神类药物包装成“聪明药”“促智药”,夸大宣传效果,例如“专为增强记忆力、专注力和精力设计,可帮助大脑保持高峰状态等”,掩盖了药物本身的毒性。


有学生发布“亲测报告”:

副作用很可怕


“考前吃一片,成绩跳一跳。”滥用药物,在学生群体里时有发生。临床医生直言,每到考试前夕总有家长前来咨询,能否帮孩子开点药,吃了以后提升一下成绩。


一名高考学生在豆瓣上

记录了自己的“服药亲测报告”↓


黑市上购得利他林(瑞士产)后,前半小时效果并不明显,中间一个半小时可以用“恐怖”二字来形容。平常记单词每单元十分钟听力,需要花上20分钟消化,听了两小时就要休息。服药后,连听10个单元近千单词,激动得手发抖,“不再是自己思维跟不上听力,而是听力速度跟不上思维。”


不过这名学生直言,服药只对重复性工作有效,口语、作文等有创造力工作效果甚微,药效一过没有任何胃口,次日还出现虚得飘起的状况,十分难受。


“聪明药”一旦滥用

会上瘾并引发精神病症状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曾发布通告:“聪明药”可致血压升高或心率加快,在1999至2003年间,使用治疗ADHD药品的患者中发现25人死亡,其中包括19名儿童;另外,有54名成年人和儿童出现严重的心血管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物质依赖和成瘾科主任医师杜江同时补充,正常儿童长期大量服用相关药物,会引起成瘾与精神病性症状,如焦虑、发火、妄想等,而任何成瘾问题的治疗都是长久而困难的。


“红色处方”是怎么随意买到的?


令人吃惊的是

作为医疗机构管控非常严格的“红色处方”药

正规医院均需明确诊断后开具

但依然网络上有交易现象



健康人群怎么会买得到处方药?细究原因,我国儿童精神类疾病诊断门槛参差不齐,是一大原因。杜江坦言:一些不从事儿科、成瘾科领域的医护人员,对这类药物认知不足、存有误解,简单将其视作可让孩子学习更专注的“灵丹妙药”,却忽略了后患无穷的副作用。


黑市渠道

也是一些家长和学生购药的途径↓


记者登录二手交易平台,输入“聪明药”弹出页面,“聪明药了解一下。核心成分是adrafinil,价格请咨询,本交易仅支持自提、当面交易和邮寄。”


而留言回复加入个人微信号,黑市购药环节显得更加私密,记者调查中加了黑市卖药方“qi”的微信,同时有微店平台可供选择,店家“开诚布公”:“目前利他林国内不生产也不销售,瑞士、巴基斯坦、美国等产地,价格各有不一,平均在300至400元一盒,瑞版美版疗效更显著。”



明知有毒还给孩子吃?

家长:比没有药物帮助,

一辈子当学渣的人生有意义


其实,利他林、专注达

和熟悉的冰毒有类似结构


为何还是有家长

心甘情愿主动给孩子“喂药”?


初二学生家长青青这样说:“相比孩子成年后一事无成,如果有药物能干预、提升成绩,为何不呢?”


另有家长附和,“我知道这是精神类用药,短暂用药或许会给孩子带来身体损害,但服药后孩子就有希望进入精英辈出的学校,有着光明灿烂的未来。这比没有药物帮助,一辈子当学渣的人生,有意义多了!




专家:对需要治疗的多动症患儿是良药

对滥用的人群就是毒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主任医师范娟介绍:多动症属于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神经发育疾病,“如围产期神经系统发育不良、多巴胺等物质代谢紊乱、先天遗传家族史及后天心理因素(如家庭暴力、忽略等问题)“。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成绩不佳来源于注意力不集中,但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专家认为,除了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与家长、老师、同学等人际关系处理等也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儿童长大成人后,二分之一可以自然恢复,另有二分之一需要后续治疗。范娟说,“不难发现,无论是滥用药物还是误诊漏诊,不同家长的容忍度、期望值不同,因此难以客观评价孩子的情况。”


“哌甲酯类药物,对需要治疗的患儿是良药,对滥用的人群就是毒药。”高鸿云最后强调,如何科学评估还应求助专业医生,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评估、科学干预,可以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学业工作都有积极影响。


给孩子吃药的家长该醒醒了!

我们要像反兴奋剂一样反“聪明药”


网上一句话,特别地扎心

本以为过去嗑药的都是坏学生

没想到如今嗑药的却是好孩子


还有一说

叹息着“鸡娃”变身为“毒娃”



专家一再提示,精神类药物有明确的适应证和禁忌症,没有明确诊断滥用所致的恶果,超乎常人想象,有的出现心慌、手抖,有的产生幻觉,药物成瘾,难以戒断,甚至最终危及生命。


几乎没有人认同基因编辑婴儿的科学怪象,人类在“起跑线”上不能逾越自然规律去“优胜劣汰”;那么,在成长过程中人造牛娃的“药物疗法”,就可以“以身相许”了吗?假如更多短视者,为一时一地一分成绩,不顾被监护人的人身利害、终身发展,纷纷“暗度陈仓”,形成效尤之风,到了骑虎难下、积重难返之时,莫非真如网友所言:中高考之前也要尿检?


专家为此还建议,我国针对一类精神类药物的管控,还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填补网络灰色地带,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社会有识之士,理应像反兴奋剂一样,从商业和非商业的不同渠道,尽早依法合规,及时加以治理,制止“聪明药”在非适应症人群中扩散泛滥,确保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一个最基本的良性生态。


生命诚可贵

青春本无价

孩子是未来啊!


健康快乐的人生

难道不是更重要吗?



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编辑|周颖


推荐阅读


老婆还有5天就到预产期,老公却将其独自留路边,牵起了另一个她……






给晨报君加油,点个“好看”

阅读38756
举报0
关注新闻晨报微信号:shxwcb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闻晨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闻晨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闻晨报

微信号:shxwcb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