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杯中山海经 | “茶圈”求生指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3-12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加星标!



我喝茶始终是不入流的,没有所谓的“圈子”。不止我这样,身边嗜好咖啡与酒的朋友也都这样,没有所谓圈子。但是喝茶没有圈子,就要面对很多本来喝茶不应该遇到,在当下却绕不开的尴尬与烦恼。

去年夏天,我正在写的纪录片的制片人在讨论分集情节的时候跟我说:“我认识的一个美食家特别懂茶,而且与众不同,我觉得你们应该见见。”于是我让制片先生介绍了他视角下,这个所谓特别懂茶的行家是如何爱茶的。听完发现,这位美食家充其量只是一个爱茶爱到情深不寿,虽然有能把自己或者身边一批不懂茶的人感动哭的情怀,但却是缺乏基本常识的爱茶人。

这种人,在茶行业高速发展的十几年里屡见不鲜。什么“茶疯子”“茶痴”“茶魔“之类的字眼儿,都是这类标榜自己有爱茶情怀却又做些小生意的人,给自己贴的标签。只要你花费点儿时间,在茶城待上小半天儿,总会遇到这种气质的喝茶人。他们可以在茶桌上充满自信与挑剔,来鄙视你认知的粗浅,以显示自己在茶上与众不同的真知灼见。多数人,遇到几次就心生怯意,下次再遇到认真谈茶的人,总要强调一句:“我不懂茶。”以撇清自己与茶桌上尬聊话题的关系。

因此,很多刚刚认识的朋友,听说我研究跟写作与茶相关内容,都会紧张兮兮地强调一句:“我不懂喝茶啊。” 好像,不懂茶是一种罪过一样。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所谓的会喝茶,竟然成了一种“茶桌鄙视链”的习气,压抑着压根儿没有圈子,只是单纯饮者的热情。似乎只有成了所谓的专家,或老茶客,才能在饮茶的时候稍微产生点儿幸福感。

摄影:老闫

就像之前谈到的那位美食家,在制片先生的好意下,我们终于在去年的某个秋夜坐在一起吃饭。饭桌上,他倒十分礼让客气。饭后,因为要聊一下片中有可能涉及的内容,就转到另一个房间开始喝茶。因为那天所聊的话题与美食有关,自然涉及味道的搭配,就不能仅仅喝一种茶。看他坐定,只拿了一盒茶出来。于是问他:“您只带了一种茶吗?”他顿了一下说:“一共带了七八种吧。”于是单纯地开始好奇起来,一个对味道有研究的人,该如何组合美食与茶味的关系。于是就建议他,将七八种茶都拿出来。他倒也坦率,从书包里将那七八种茶一并拿出来。我就逐个闻过去,因为晚上时间有限,只选了几种茶,剔除掉了里面的两种。那留下的几种茶分别是云南某个知名山场的生普、安溪铁观音、武夷肉桂、凤凰单丛。而且说到安溪铁观音的时候,他特殊强调自己改良了树种,这种茶是用自己改良方法培育的半乔木种制作的。其实铁观音半乔木种也并不稀奇,在民国关于安溪乌龙茶的记载里,品种从半乔木到灌木,记载了接近三十种,改良品种这种巨大的工程,也并非一个人可以操作的。

摄影:老闫

因之前在饭桌上吃了重口味的东西,因此我将味道持久的云南茶放在了第一个。而味道虽然轻盈,却颇有特点的凤凰单丛被我排在了最后一个。那位美食家看我这样排列完,饶有兴致的问我:“你为什么会剔除掉那两个呢?”我回答:“因为不想喝那两个。” 我以为这样就可以开始喝茶,并且讨论每一款茶所搭配的味道了。事实却恰好相反,等泡茶的水沸,他拿起了被我剔除掉的一款茶开始冲泡。我想大概是他有自己的用意,就也没说什么。但从餐饮搭配的角度,客人的选择无论如何不合理,在搭配的时候都会被尊重。这是葡萄酒搭餐时候的基本礼仪,而饮食本身就是一件应该轻松愉快的事情。大概因为在我们这里,茶与食物搭配,并没有完整的体系,更谈不上能让人身心愉悦的服务精神,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喝了几口后,他严肃的问我:“ 你觉得这个茶怎么样?” 我说:“ 我觉得没什么特点,也不是特别想喝。” 于是他更严肃的说:“我觉得你不懂这个茶,之所以喝它,是因为茶不会说话,我在替它说话。” 喜欢强迫别人喝懂自己也爱的茶,并且痴迷执着到一定程度的人也不是第一次见。于是我选择沉默,也不喝接下来的茶。之后制片人也坐过来,这位先生开始说:“我觉得你不懂茶,你的专栏我看过。” 于是我好奇,不同观点是什么样的,就追问:“请问是专栏的哪篇文章中的什么观点?”他却没有具体说出来。于是继续口若悬河地说自己与茶的渊源,而那泡茶差不多已经快泡了10次了,浓度下降不说,也浪费了好多时间。

摄影:老闫

这种事情,在侍酒师身上就不会发生。而他判定我不专业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品饮排序的时候,没有将味道强壮的茶按照口味从淡到浓的顺序排列,而是反其道行之。其实这很好解释,每个人对味觉的理解完全不同,在刚刚就餐的时候吃了重口味的东西,只有强壮的云南茶味能够破掉之前口腔中味道的滞留感,随着品饮的深入会越来越能感知茶味的细微,因此将味道细腻的茶安排在了最后一个。更何况吃饭喝茶,就是简单愉悦的事情,又为什么要什么人站出来替茶说话呢?

我的朋友黄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大意就是说:“一个充满了不安全感的、让人焦虑的社会,我们不得不学会各种办法自我保护。为了健康,不得不成为营养专家;为了防止装修公司偷工减料,我们不得不熟知所有装饰材料的性能跟价格……因此一个人人不得不让自己成为各种专家,才能保护自己的社会不仅可耻,而且注定是低效的,因为我们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干更适合自己干、最值得去干的事。”

曾经问过从事咖啡行业几十年的猫叔:“如何面对一名对咖啡完全不了解的饮者?”猫叔慵懒地回答:“尊重对方的选择。刚开始肯定因为某种需求才喝咖啡。也许只是提神,或者追求某种特殊的口感。因此鲜甜易饮跟简单功用性的追求一定是首选。如果接下来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兴趣了解,自然口味就会深入。只是越精细的口味追求,越是违反天性的,因此这有点像口味修养一样,不是每个人都会追求。就像小孩子一定喜欢选择香甜简单的味道一样。”

摄影:老闫

不是所有人,都会把饮茶提高到口味修养的层次。在生活中也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体会只有专家才需要知道的专业细节。而一个健康的行业,就是应该为这样的消费者提供节省时间和精力的可靠的产品与服务,服务精神难道不是首要应该重视的问题吗?

也难怪我喜欢的一位作家刀尔登,在《不读茶经》一文中,也提及自己在外喝普洱茶的尴尬。如果让现在这些所谓茶圈专家看来,即使钱锺书先生跟他们坐在一起喝茶,也会被打压嘲弄。因为钱先生在留学的时候,专门喜欢喝立顿茶包,这在当下看来,是如何不入流的喝茶体验呀。

新近几年,茶文化常常被提及,但在连一个完善服务都没有的行业,谈文化似乎有些遥远。让一个喝茶没有圈子的人,不再修习所谓茶圈的生存指南,才是专业人员真正的价值。

▲ 点击上图,订阅《杯中山海经》专栏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上瘾】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阅读39420
山海经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