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在读博士遭遇强势催婚,父亲曾说“女博士最不好嫁啦!”

作者:南方都市报 来源:南方都市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3-17




3月以来,国内多所高校发出公示,对于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能完成学业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


另据南京大学新闻网,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吕建在两会期间称,目前博士生中无法按期毕业的比例达65%,在南京大学,已经明确要求在学业中间进行严格的考核,每一次资格考试约有15%的博士生不能通过。吕建建议,全社会应当形成一个观念:“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能顺利毕业。”


对广大在读博士生而言,在国内高校纷纷致力于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今天,他们脚下的道路越来越成为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近日,南都记者访问了多位来自不同专业、处于不同的学业阶段的“准博士”。走近这个人群才会发现,他们普遍面临繁重的课程或论文压力,多数人还要与较高的自我期待相处,与就业、婚恋等焦虑相伴,努力维持身心的平衡……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安说:“多数人不适合读博。少数人想明白了,就坚持走下去。”


日常:平淡而有规律


准博士的一天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


在北京某医学院硕博连读的小天告诉南都记者,身为外科学临床型研究生,她的日常生活和住院医师很接近,负责查房、开医嘱、跟手术。不过每晚下了手术之后,她还要看文献,在医院系统里查数据、写论文。


小天在医院办公室。


在广东某校攻读文科博士的李新南说,入学第一年,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花在阅读上,而他的理工科舍友主要在实验室。


李新南调侃道:“一说到读文献,‘真正的博士生’都懂得。特别是对人文学科而言,读博士就是在不停地读文献。”


他的计划培养时限是3年,第一年要修读9门课,每一门课、每周都会有大量的阅读任务。“如果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两三个小时的课,至少需要投入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做准备。”另外,每门课程至少会分配1个主题,由学生在课堂上做分享。印象最深的一次,李新南从两个校区的图书馆分别搬了十几本书回宿舍,才完成了每周例行的课程报告。


“其实据我了解,我们专业的阅读量算是中间值。”李新南补充说。记者也询问了一位正在美国顶尖私立大学历史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他在第一年面对的阅读量达到了每门课每周200-300页,且全是外语。“这学期有一门课是每周500-600页的,时间就比较不够用,”他说,有时候得接受自己“实在完不成”。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种堪称清苦的日子,但接受采访的博士生们大都不以为苦,他们本身就对这种“平淡而有规律”的生活心存向往,能维持自己的节奏。


每天吃过早饭,上海某中文系博一学生智怡会去图书馆“打卡”,一直学习到晚上闭馆,一周三次健身;广州某高校经济学直博生小河,“为了让自己不懈怠”,周一到周五尽量出现在学院为博士生提供的办公室,周末才会放松一下,睡睡懒觉、看看剧。


科研:为论文而奋斗


国内高校与一些海外学校不同的是,在审查博士毕业资格时,除了要求提供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还对在读期间发表期刊论文的数量有硬性规定,且必须发表在学校或学院认可的刊物上。


“最近几年,我们学校调高了博士发表论文的最低标准,感觉大家都有‘不能如期毕业’的担忧吧。”小河说,“发表论文这件事,实力是一方面,运气也是一方面。”列表中的指定刊物虽然不少,但和自身研究方向吻合的却不算多,版面十分有限。


最近,小河的论文正处于瓶颈期,一想到自己快要“毕不了业”,就会很沮丧,然后漫无目的地看文献,希望找到一些解决的思路。平时她和同学在一起吃午饭和晚饭,往往会聊各自的进展,“当你自己的研究做得比较起劲的时候,这会是一种督促,你会做得更快;但是当你很郁闷的时候,你就根本不想听有关学术的讨论。”好在,她有一个非常信任的导师。“虽然我很希望做出点东西来再给他看,但是实在不行的时候我也会去找他。”


方向:磨刀还是砍柴?


教育部最新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毕业生735.83万人,招收硕士生72.22万人;毕业硕士生52.0万人,招收博士生8.39万人。可见,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硕士,已不再是一个罕见的决定,但真正迈入博士门槛的,仍是极少的部分。


与硕士阶段相比,读博之后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李新南对记者说,是心态:“你大概确定自己要走学术这条路了,目标是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就会对自己有要求和压力,整个地进入学术训练的状态,更加独立地去思考问题。”


北京某法学院博士二年级学生张凡,硕士第一年就曾纠结“做律师还是读博”的问题,读博之后依然有过“退学”的闪念。“当时选择读博士,主要是因为遇到了我的导师,他说我有做学术的潜质,”张凡说,“我个人还是想多沉淀一下自己,想挑战一下智力极限。”


怀着“做学术精品”的初衷,考上博士之后,张凡搁置了论文发表计划,开始系统地补习文史哲方面的基础知识。“当别人都有论文写出来的时候,我可能只缕清了西方法哲学史的一个流派。”她回忆,“导师都问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我自己也会质疑自己、否定自己。”


有一段时间,一贯优秀的她突然觉得方方面面都难以胜任,“衬不起博士这顶帽子,所以不要在这里丢人了”。她的身体也随之出现问题,去年底,不得不回家专门静养。


2019年回校之后,张凡逐渐把身心调适过来,安慰自己“厚积薄发”,先将基础打好,将来有的是时间创作。她还给自己安排了第二外语强化训练,也同样是“厚积”的道理,计划着在完成博士学业之后,到那个国家再读一个博士——双博士学位在手,将来回国就业更有竞争力。


她身边还是经常有同学说“想退学”,在张凡看来,那一瞬间的心情未必不是真的,“可能觉得写不出论文或者毕不了业,压力很大。”


张凡在寝室有两个书架,一个放专业书,一个放“闲书”。


焦虑:必须战胜之敌


美国《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于2018年刊载的一篇文章显示,41%的研究生被量表测定为中重度焦虑,而在一般人群中,这一比例仅为6%。南都记者在访问中发现,除了学业压力,中国90后博士生的焦虑源还包括就业、婚恋等。


李新南说,博士毕业之后,他十有八九会在高校谋职,尤其希望留在广东。但他知道这并不容易:“学术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特别是对于本土培养的文科博士来说,你很难去到想去的学校,或者一进到那个学校,就面临着残酷的学术竞争。”他和同学们常常聊到这种就业焦虑,最后李新南的结论是,“焦虑也没用,反正就一步一步来,用成就感缓解焦虑的心情。”


他还找到了一个调节心态的法门——物理学。闲时会读一些专著,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也会用抖音刷物理学相关频道,了解一下爱因斯坦的理论、前沿的“量子通信”。李新南说:“物理学对人的价值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你会觉得自己很渺小,没什么了不起,所以把自己当下事情做好就够了。”


李新南常看的“抖音”账号。


叶宁遭遇了强势催婚。


她选择读博的时候,是想和男友在北京落户安居。考上博士没多久,两个人分手了。叶宁父亲原本说:“幸好你是有对象,女博士最不好嫁啦!”这一下措手不及。


“现在他和我妈妈经常介绍我去相亲。”叶宁说,“有时候特盲目,好像只要‘是个男的’,然后个头、长相也还行,就介绍给我。”


她试图尽量客观地审视婚恋市场上的自己,“可能我社会经验少,目前处在一个比较清贫的状态,未来还有一些不确定性,这些对婚恋来说,确实都是不利因素。”但是,对“女博士”这个标签,叶宁无法苟同。她相信,一个各方面不算有缺陷的女生配上博士学位,对特定人群而言不是减分项,而是加分项。


如此想来,叶宁反而觉得,在博士毕业前仍是单身没什么不好,“找工作的时候,不用因为对方去考虑城市和岗位,可以更‘做自己’一些。”


小天很少被失眠困扰,她说自己坐在手术室的脚凳上、靠着墙都能睡着。但是去年春节她被母亲安排相亲,之后每晚都辗转反侧。


“可能他们长久地无法理解我有多大的压力吧……”实在化解不了的时候,小天会吃一点抗焦虑的药。但是她发现,在临床呆久了,自我调节能力会越来越坚强,“见惯了死死生生、悲欢离合,科研压力就比较容易看开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报道

南都记者 侯婧婧


*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星+置顶南方都市报

一秒找到南都君


南都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点个“在看” ↓↓

阅读40534
博士 
举报0
关注南方都市报微信号:nddai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南方都市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南方都市报

微信号:nddai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