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今天“果汁”上2条热搜
而且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
↓↓
女子把水果榨汁输入静脉“养生”
2月22日下午,51岁的曾女士突发奇想,在家中将20余种水果混合榨汁,简单过滤后,自己进行静脉输入。输液结束后,曾女士立即感到皮肤瘙痒,体温上升,却依然若无其事。当晚,细心的丈夫察觉到了曾女士的异常,几番询问之下,曾女士终于说出了实情。
得知曾女士为自己静脉输注了鲜榨果汁,这可把丈夫吓坏了,赶紧把她送到了当地医院。当地医院考虑到曾女士病情较为复杂,建议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随后,湖南某医院120急救车将曾女士接入院。
2月23日凌晨,该医院重症医学科刘建雄主任医师、李宇芳医师接诊了曾女士。发现患者全身感染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肝脏、肾脏、心脏等重要脏器均有不同程度损伤,考虑为多器官功能障碍、脓毒血症,如果不及时予以救治,曾女士随时有可能因为大出血、多器官衰竭、休克等原因而危及生命。
经过5天的紧急救治,曾女士各器官功能逐渐改善,各项化验指标趋于正常,病情逐渐好转。2月27日上午9点左右,曾女士终于脱离危险,从重症医学科监护病房转到肾内科普通病房。
网友们不解:这可是智商税啊!
也有人质疑:她是怎么给自己输液的呢?
最新消息
小观看了这条新闻
表示:emmmm.....
然后又发现一条和果汁有关的新闻
这次就让小观痛心了!
女子不去医院光喝“神奇”果汁
数次发烧称“排毒”
3月2日,苏伟的妻子林丽(化名)因为肺部严重感染抢救无效死亡。此前林丽感冒数天,高烧数天,但却始终没有去医院看病,也没有吃任何药物,而是喝着果汁、吃着产品,任由发烧,“她说她老师说这是身体在排毒”。
父母、姐姐和姑姑谈起林丽(化名)的去世悲痛欲绝
林丽喝的果汁、吃的产品都来源于一家有名的直销企业——如新,而林丽自己也是如新的业务员。
在林丽的口中,这种果汁简直无所不能,发烧喝果汁、感冒喝果汁,无论身体有任何的问题,喝果汁就能解决,“我妹经常和我说,感冒发烧不要去医院,喝果汁,睡觉排毒就行,去医院是在害人。”林丽的姐姐说。
现在养生已经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
养生健身已然成了各年龄阶段的时尚
但养生也不是这么乱来的!
俗话说,养生当以不伤身体为本。不具有完整且系统的科学理论甚至对身体有所损伤的养生方法,千万不要贸然尝试,以免盲目养生反而毁了健康甚至丢掉生命。
提醒
这些养生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
保健品防癌、延年益寿?
当今传播渠道多元,经常有不法分子夸大宣传保健品的功效,如灵芝孢子粉、铁皮石斛、红豆杉提取物、香菇保健品等。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许利纯教授表示,客观来说,病人在肿瘤治疗中服用保健品,期望提高免疫功能以达到抗癌效果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过分宣传保健品可防癌、抗癌则有失偏颇。
目前市面上各类产品琳琅满目,部分生产标准不够,甚至以次充好、大肆吹嘘,真伪难以辨认,令人担忧。
许教授指出,多数所谓的保健品其实只是食品,而非药品。目前已明确防癌功效的药物本很少,更何况所谓的保健品,更多是偷换概念进行炒作,根本无法达到防癌抗癌效果。若经济条件允许,可当作营养补充食物使用,但也不宜多吃。肿瘤预防也绝非单靠保健品,切勿迷信所谓的保健品,以免人财两空。
误区二
钙补得越多越好?
补钙的观念在我国可谓深入人心,很多老年人觉得钙补得越多,吸收得越多,骨骼也就越强壮,于是大把大把地吃钙片。北京世纪坛医院药剂科医师提醒,补钙要注意适度,并非钙补得越多越好。我国营养协会推荐,体重在50~70公斤的老年人每日需钙量约为1000毫克,除了在饮食中获得外,额外补充的钙量为300~700毫克。过量补钙会影响到人体对铁和锌的吸收,还容易引起高钙血症、肾结石等并发症。
对于6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推荐摄入10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不仅不会强壮骨骼,还可能危害健康。
英国卫生部门一名发言人说,“健康均衡的饮食可提供足够的营养,包括所需的钙。好的钙源包括牛奶,乳制品,强化乳品的替代物,比如豆浆,绿叶蔬菜。”
误区三
晨练越早越好?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认为,过早晨练并不利于健康,特别在寒冷时节。
清晨锻炼可以说是“健康杀手”,很容易诱发血管痉挛,进而引发脑中风等。“从人体而言,一夜不进水米,血液黏稠度高,清晨时血压也处于一天当中的峰值,这个时候锻炼特别容易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美国一份研究表明,脑中风集中在8时至12时,日均达139例,占全天总数的37%,而晚8时至12时,脑中风的发生率仅5%。“我自己现在每晚10时做运动,一般1个半小时。效果好得很。”王陇德说,每天下午的4~5时是最佳锻炼时间,其次为晚间(饭后2~3小时)。
此外,雾天空气中含很多有害物,不适合晨练。
来源|北京青年报、潇湘晨报
编辑|杨晓凤
推荐阅读
单亲爸爸抱着3岁女儿雨中送外卖,背后的故事让人看哭......
给晨报君加油,点个“好看”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闻晨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闻晨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