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提示
楚妹带你免费去看林俊杰黄石演唱会
抽1位幸运儿,送2个名额,内场位置!
关注“大楚网”官微
对话框回复【林俊杰】即可参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丽是很多人的追求
这原本不是什么坏事
但为了美而牺牲健康
那真的是得不偿失
最近没有病史、身体一向健康的吴女士
在厦门游玩时竟查出传染病
——乙肝病毒
病毒数值还很高
而被感染的途径
吴女士万万没想到
医生的一句话让她震惊了…
云南的吴女士去厦门探亲
美景美食让她流连忘返
可是最近一周
吴女士却逐渐出现
食欲欠佳、腹胀、乏力、恶心等症状
更要命的是
还出现眼睛和小便发黄的现象
她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消化内科检查后发现
肝功能严重受损
(图文无关/图片源于网络)
在医生的建议下
吴女士接受了住院治疗
住院期间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
医生发现吴女士血液里有乙肝病毒
病毒数值还很高
显而易见吴女士的肝功能受损
与HBV感染有关
但是
吴女士坚决否认自己有乙肝病史
并且拿出了1年前体检的报告
体检报告显示
肝功能、乙肝二对半、丙肝抗体
的确都是正常的
这就奇怪了
明明就没有病史
怎么会莫名肝受损?
又怎会突然患上乙肝?
感染途径究竟从何而来?
真相吓人!!!
在医生详细耐心地询问下得知
爱美的吴女士是美容店的常客
经常隔三差五去美容店
进行面部“微整形”
因经不住美容店的广告诱惑
吴女士2个月前在老家私人美容诊所
打了三针所谓的“美容针”
据医生透露
此次吴女士肝功能受损
以及乙肝病毒感染
应该就是和
美容器械消毒不规范有关 !
医生介绍,乙肝病毒感染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如不安全注射)、母婴传播和性传播,经破损皮肤或黏膜传播也是近年来成人急性乙肝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如拔牙)、不安全注射(如毒品注射)、修足、文身、穿耳洞、共用剃须刀牙刷等,都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医生提醒,选择卫生监督部门认证的正规美容机构进行美容项目诊疗,一旦感染病毒应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和随访检测。
事实上,因美容整形引发健康问题以前也发生过。
2017年5月,21岁的雯雯在烟台一家纹身店纹身,她在脚踝处文了一只蝴蝶。
可在半个月后,她因感冒发烧去医院检查身体,本以为是一场小感冒,可血液检查结果让她深感意外,医生告知她患上了乙肝,而染上乙肝的原因就可能和纹身不当有关。
警惕!!!美容、整形不当真的可能让你付出惨痛代价。
文身是通过针刺皮肤,将对人体无害、不被吸收的金属氧化色素注入真皮层内,使皮肤着色。
在文身的过程中,针尖与被纹者的血液不断接触,又在装有纹身药水的容器里反复蘸染,若纹针消毒不彻底,或药水容器不经更换消毒,当第二人被针刺时,就很可能引起交叉感染。
(图文无关/图片源于网络)
文身的人并非都会被传染,但也不能抱着侥幸心理。
对于这些刀割针刺的美容术,一定要找医疗设备健全、卫生条件好的医院,免得因器械消毒不彻底而被传染上疾病。
纹眉可能会引发红斑狼疮等疾病。纹眉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眉毛部位会微小创面引起化脓性细菌感染,可能会引起毛囊炎、蜂窝组织炎、疖肿,甚至有发生败血症的可能,也会感染乙型肝炎。
现在,很多爱美的人开始到一些牙科诊所进行牙齿美容,但美牙也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医生说,80%至90%的牙病患者在洗牙或者补牙时都伴有牙龈出血,如果洗牙或补牙的机头消毒不全面,那确实有可能通过机头上残存的血液传播疾病。
(图文无关/图片源于网络)
所以美牙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单位。医院给患者进行洗牙、补牙时使用的机头,必须是消毒之后没有打开封装的机头,这样才能保证足够的卫生和安全。
除此之外,像割双眼皮、隆鼻等美容整形手术也要格外注意。一些美容院缺乏高温消毒设施,很多都是用酒精、碘酒或在消毒柜里消毒,这并不能保证杀死病毒。
再次提醒大家
进行医学美容等操作
一定!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
曾在非正规医疗机构
有过打美容针、纹眉、
纹身、穿耳洞等行为的人
也要定期做健康检查
爱美没有错
但健康安全问题还是首要
不要为了追求美
不惜代价和后果
到头来伤害了自己
赶紧提醒身边的人~
来源:海峡导报(ID:hxdbwx)、楚天都市报、人民日报等
责编:付木芷
大楚君陪您办事
1、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大楚网 】官方微信
2、进入官微,回复关键词以下关键词,即可查询
回复【樱花女神】:晒照赢祖玛珑、纪梵希...等万元豪礼
回复【隐身】:群聊时微信头像昵称可不显示
回复【5g】:让你的手机秒变5G手机
回复【驾照】:武汉司机可以使用电子驾照
回复【房价】:微信可查你家小区最新房价
回复【挪车】:武汉车主可使用微信挪车功能
回复【退休金】:算算你退休时能拿多少钱
回复【菜谱】:在家就能做出各种网红美食
回复【个税】:快算算你每个月交多少个税
回复【更多】:等你挖掘更多大楚君和大楚妹的小秘密哟(#^.^#)...
提醒身边的人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大楚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大楚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