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走进电影院的观众都哭了。
一半,是因为海报上就告诉你“不用带手机,带纸巾”的《比悲伤更悲伤的事》,哭过之后才意识到自己被史诗级催泪烂片耍的团团转;
另一半,则是因为一个在世界摇滚史上响当当的名字,他们是:
Queen,皇后乐队。
作为今年奥斯卡上的最大赢家,《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风光不可一世。
在中国上映之前,就在全球狂轰了8.8亿美元,创下音乐类电影历史票房纪录。
从剧情上看,《波西米亚狂想曲》并不是一部100分的电影——
皇后乐队的粉丝们,对影片还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生平的完整度上有微词(剧情弱化了他的享乐主义和艾滋经历);中国版除了让剧情突兀以外并没有什么任何作用的多处删减,更是饱受质疑。
但所有的瑕疵,在影片最后20分钟的震撼上,都显得不值一提。
海报上Freddie身着最简单的白背心+牛仔裤,和话筒尽情玩耍的一幕,还原自他们在1985年参加的Live Aid(拯救生命演唱会)。
油管上有博主对比了1985年的Live Aid现场和《波西米亚狂想曲》中呈现的画面,发现电影对这场演唱会堪称“神还原”。
从舞台布景,每个可乐罐和啤酒杯摆放的位置 ↓↓↓
再到专门做了龅牙造型的奥斯卡新任影帝拉米·马雷克,对有着“牙叔”称号的Freddie细节到肌肉线条的模仿,都一模一样 ↓↓↓
一切只为把这场摇滚史上最华丽的20分钟,还原到100%。
导演甚至专门把Live Aid的场面,排到剧组开机第一天拍摄,足以见得对它的重视程度。
用男主在采访中的话说:“如果这一幕都拍不好,还不如省下6000万美元各回各家吧。”
很显然,他们成功了。
当影片最后,高空航拍越过人山人海的观众,一下子对准当时声带结节,甚至唱到最后一首歌声音渐渐嘶哑的Freddie。
伦敦温布利球场7万名观众边流泪边合唱名曲《We are the champions》的震撼场面一出来,就算你之前对皇后乐队一无所知,也会震撼到每个毛孔都张开。
这正是主创们的聪明之处,他们深知真正伟大的摇滚乐就是这样精彩。这样一场演出,完全无需修饰,只要还原每一个音符、把观众带回到34年前的现场就足够了。
可对于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甚至是没有之一的摇滚现场,短短的20分钟又怎能道尽它的意义。
先看一组名字——
皇后乐队、U2、麦当娜、鲍勃·迪伦、米克·贾格尔、保罗·麦卡特尼、艾尔顿·约翰……上世纪80年代几乎全球的大师都汇集于此。
再看一组数字——
16小时演出时长,100多位世界巨星,140个国家,15亿观众。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的观众收看了电视转播,为非洲儿童募得超过5000万英镑的善款。
Live Aid创造了乐坛上的无数个奇迹,1985年7月13日,甚至被后人称作“世界乐坛最伟大的一天。”
而这一切,都始于爱尔兰乐手鲍勃·吉尔多夫(Bob Geldof)无意间看到的一则有关非洲饥荒的BBC新闻。
那里三年没有下过一滴雨,有34个国家遭受大旱,24国发生了饥荒,仅是1983一年非洲就有1600万人死于饥饿导致的疾病,被联合国成为“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人类灾难”。
“每天早晨,死去难民的尸体会放到营地之外。比往常而言,昨晚的状况还算好,只有37个人死亡。男人、女人、孩子,他们的尸体盖着薄薄的亚麻布,按照当地习俗进行葬礼。”
镜头内记者平静却字字泣血的报道,震撼了当年在英国玩乐队的鲍勃。
良知告诉他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可现实却让他一筹莫展。深知靠一己之力拯救千万人的梦想简直是天方夜谭,更别提自己也不算什么天王巨星。
鲍勃.吉尔多夫1985年在埃塞俄比亚
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好友,英国超声波乐队的米奇·尤尔一起共同创作了一首歌,名为——
《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他们知道今天是圣诞节吗?》
顾名思义,当英国人正盘算怎么庆祝圣诞的时候,非洲孩子们却连保命都难以做到,光鲜与饥寒的对比从歌曲海报上就可见一斑。用鲍勃的话说:
“这个直径7寸,中间有个眼儿的塑料唱片,价格是非洲黑人一年的生计”。
这份坚持打动了获得过七次格莱美奖的菲尔·科林斯、英国最成功的的乐队之一Spandau Ballet的主唱托尼·哈德利等一众大人物的无偿演唱。
整个英国为之哗然,甚至在民众的请愿下,首相撒切尔夫人都不得不免除了该唱片的销售税。
终于,《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立刻成了英国史上最畅销的单曲,占据流行榜首位达五周之久,300万张唱片的收入全都用来为非洲儿童购买生活物资。
然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就像发起人鲍勃·吉尔多夫把这次史无前例的慈善活动,命名为“Band Aid”。一可译作英国最当红的乐队们聚集一堂参与援助;
同时也是“创可贴”的意思,鲍勃认为虽然自己募得了不少钱,但这一次活动就像用一张小小的创可贴覆盖在多个伤口上,不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饥荒问题。
这时,Band Aid的影响力扩散到了6000英里外的美国,另一个世界巨星的耳朵里,他就是迈克尔·杰克逊。
他和音乐人莱昂纳尔·里奇一起,仅花四天时间就写出了《We Are The World》(《天下一家》),这首被后人传唱了数十年的神作。
相比于《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这首歌的歌词更加通俗易懂,旋律也更加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当镜头依次扫过百老汇女王戴安娜·罗斯,R&B鼻祖狄昂·华薇克,音乐诗人鲍勃迪伦,摇滚女王蒂娜·特纳……等45位世界巨星,唱片立刻横扫了1985年全世界的音乐排行榜。
经过这两大作品的推动,原本萌芽在鲍勃·吉尔多夫心中的小小想法彻底被点燃了,他开始酝酿一个更大的计划:
举办一场巨型义演Live Aid,请来所有能叫的上号的明星,倾全世界之力为非洲灾民献爱心。
经过了Band Aid之后,鲍勃也算是在乐坛有名有姓的人物,他亲自联系每一位巨星,在电话里告诉他们:
“Live Aid不是一次流行音乐会,也不是一次电视演出,而是对人的拯救。”
要知道,想把那些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摇滚明星们组织到一起可不是什么容易事。用鲍勃事后回忆的话说:
“义演前的好几个晚上,我在床上辗转反侧,极度的担心和各种古怪的念头折磨着我。我们同任何一位歌星都没有签订合同,我们有的只是他们答应来的允诺。”
就在演出前半个月,报纸杂志上还有一堆评论家等着看笑话,认为“这么一场演出根本不可能办成功”。
但或许这正是音乐的神奇力量吧。
就像《波希米亚狂想曲》最后,听到Live Aid的名字后两眼放光的皇后乐队成员。
鲍勃·迪伦、保罗·麦卡特尼、大卫·鲍伊、布鲁斯·斯普林斯汀、蒂娜·特纳、艾尔顿·约翰、U2、麦当娜、斯汀、菲尔·科林斯、滚石主唱米克·贾格尔、沙滩男孩……
1985年7月13日,越洋演唱会Live Aid分别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开演。
那些被人们普遍认为颓废、放荡、荒唐的摇滚歌星们虽然只跟演出方有口头之约,但无一例外地到场。
对观众而言,这阵仗与其说是慈善演出,倒不如说是80年代音乐圈的华山论剑。
菲尔·科林斯打鼓,斯汀弹贝斯,两个人一起唱了《Every Breath You Take》;
大卫·鲍伊带着全场观众边鼓掌边唱《Heroes》 ↓↓↓
当年最如日中天的,还一脸胶原蛋白的麦当娜,连唱三首冠军单曲《Love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Holiday》、《Into the groove》 ↓↓↓
人类摇滚史上的传奇,披头士乐队前成员保罗·麦卡特尼献唱《Let it be》 ↓↓↓
当然,还有连唱七首神曲的皇后乐队。一句——
“WE~WILL~WE~WILL~ROCK! YOU!”
让现场7万观众为之疯狂,跟着节拍一起跺脚、跺脚、拍手。
高晓松曾在《晓说》里的回忆,自己第一次看爸爸从国外带回来的Live Aid录像带时,不知怎么的就泪流满面:“这么多大师,为了同一个目标聚集起来,容易吗?只有这一次,以后也再不可能出现了。”
1985年,还是一个人们相信无国界的爱可以拯救世界的时代。
这次史无前例的慈善活动,不仅为苦难中的非洲带来了5000万英镑,这个至今仍保持着世界慈善演出史的纪录的善款。
更可贵的是,它证明了一点,那就是——
摇滚乐是国际的语言,甚至超过了意识形态。
在西方世界的哗然下,甚至连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都派出了自己的摇滚乐队(Autograph和YU Rock Misija),通过卫星传送的方式,参加了Live Aid的演出。
之后,发起人鲍勃·吉尔多夫于1986年和2006年两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评选委员会在为他撰写的提名词中写道——
通过那些政治家的演说、无休止的会议讨论所难以处理的问题,艺术家们却用音乐将其解决了,他们拯救了200万非洲难民的生命。
当英国王室政要查尔斯和戴安娜夫妇,通过现场大屏幕观看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演出。
音乐的力量不仅生生把这堵铁幕划开了一道口子,还促进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超级大国“富人俱乐部”对非洲的经济援助骤然增长。
音乐的力量并没有在这一次辉煌后戛然而止,在1985年前后,全球更是涌现出超过40余首慈善主题的明星合唱作品,各种形式的援助演唱会更是数不胜数。
众所周知的,由张艾嘉发起、罗大佑创作的《明天会更好》就是华语歌曲经典中的经典。
音乐的力量“轻轻唤醒了沉睡的心灵”,号召到超过60名歌手一起演唱,巨星如蔡琴、齐豫、李宗盛,也只勉强分得一两句歌词。
大陆的“音乐改变世界”风潮,也在这时现出了萌芽。
郭峰邀请了崔健、程琳、丁武、李玲玉、蔡国庆、韦唯等34年前最当红的歌手,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共同献唱《让世界充满爱》。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
为你把眼泪擦干。
这颗心永远属于你,
告诉我不再孤单。
熟悉的旋律在之后的30年里,以爱之名,经久不衰,直到今天都在各种赈灾现场让观众为之动容。
从英国到美国,再从美国到全世界,34年前音乐人们的心血被后人称作“音乐最后一次改变世界”。
那不只是个群星灿烂的王朝,而且是流行音乐史上一个更高尚的时刻。
鲍勃·吉尔多夫口中的那句“Live Aid是对人类的救赎”,所有人都深信不疑。
于是你看到,麦当娜带着Live Aid上播放的非洲录像中的一位非洲女孩,出现在20年后的演唱会现场,当初濒死的生命,如今是那么美丽、生动。
于是你看到,皇后乐队和他同期的乐坛神话们用拼尽全力、却分文不取的震撼表演,影响了一代音乐人。
全球音乐巨星前赴后继地前往非洲,带着自己的音乐拥抱那些亟需救赎的孩子们。
1990年Beyond乐队前往非洲后,写出《AMANI》和《光辉岁月》
那是最坏的年代,饿殍遍野,战争不断;
却又是最好的年代,一幅幅极具生命力的面庞和声音是那样真诚而热烈,不管是慈善、还是音乐都从不会被亵渎。
时至如今,在人们关注力日益碎片化、流量化的无奈中,音乐对人所产生在精神层面的震撼与积极的影响,正在渐渐地失去它昔日的力量和地位,而一步步沦为纯粹的消遣。
而后人也只有在为皇后乐队这伟大的20分钟流泪的那一刹,梦回当年。
· END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或点击底部右下角的“在看”
点击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Vista看天下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