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斩获了奥斯卡最佳男主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正在火热地上映中。这部以上世纪英国摇滚乐队 Queen(皇后乐队)的主唱 Freddie Mercury 的生平为主线的传记电影,生动再现了一代摇滚传奇璀璨的音乐生涯。
相比电影本身的精彩程度,Queen 的音乐和 Freddie 的个人魅力才是吸引观众的最主要原因。无论是男主的演绎,还是最后 20 分钟 Live Aid 的“现场实录”,都是被观众吹爆的“神还原”,以至于影院推出了卡拉OK版——你可以在影院嗨唱跺脚而不用担心会被别的观众投诉了,因为大家都是冲着演唱会来的。
来源:网络海报
并不是每一个歌手都能享受到如此待遇,即使你不是 Queen 的粉丝,对摇滚不感冒,也大概可以跟着“We will we will rock you”剁手鼓掌,并哼哼两句励志神曲“We are the champions, my friends!”
摇滚是什么?这大概是普通听众的最直接印象了。或许在这波电影助攻之下,Queen 会收获一大波新的迷弟迷妹,有多少人在看完电影之后新建了一个 Queen 的热门歌单然后开始洗脑循环?
但留下音乐传奇的不仅仅是 Queen,上世纪 70 到 80 年代的欧美音乐是一座永远挖掘不完的宝藏,这在电影里已经显露出冰山一角了。
办公室里, 当 Jim Beach 在向乐队介绍 Live aid 的演出阵容时,他是这么说的:“Jagger, Bowie, Elton, Mccartney, Led Zeppelin, phil Collins, REO Speedwagon, Bob Dylan ……Anybody who is anybody is doing this concert.”
这一长串没有念完的名字,不仅仅是一场横跨英美两国面向全球的演唱会的名单,更是 80 年代欧美流行文化繁荣爆发的集中体现,几乎随便拎出一个都是一代传奇。
流行文化来源于对生活真实的感知与丰富的创造力,那些饱含生命力的艺术作品,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成为了整个社会文化的窗口。当我们站在一个未来者的角度去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在歌手的艺术人格之外,还能看到整个流行文化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色。
下面这份书单,旨在通过音乐,帮你找到艺术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桥梁。
(书单内所有书籍,点击封面,均可购买)
01
假如历史会唱歌
《来自民间的叛逆》
袁越 著
新星出版社,2018-11
98.00元
本书详细记载了上世纪 20 年代到 70 年代的美国民谣发展历程。正如“叛逆”二字所言,与其说这是一部美国民歌史,不如说是底层社会运动史,因为民谣来自底层人民,其源源不绝的生命力也来自于穷困生活中的挣扎,对不公命运的抗争。
从战争、经济大衰退,到越战时期,你能看到历史的滚滚潮流如何影响着每一个人,而最终这些经历又如何化为民歌,成为时代的记录者。
02
是歌者,更是诗人
尽管在音乐上,人们会称 Patti Smith 为“朋克教母”、“朋克女王”,但作为 Bob Dylan 同时代的歌者,她更是一位诗人、艺术家。《只是孩子》和《时光列车》是 Patti Smith 以随笔形式完成的回忆录,前者斩获了 2010 年美国书业最高奖项——国家图书奖。
只是孩子
《Just Kids》
Patti Smith 著,刘奕 译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65.00元
时光列车
《M Train》
Patti Smith 著,非尔 译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58.00元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的格林威治村开始,诗歌与摇滚,艺术与性别政治四处碰撞、炸裂,当时的社会文化孕育出了这一切,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
作为 Dylan 的挚友,2016 年 Patti 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礼上,表演前者的经典作品《暴雨将至》时,在舞台上一向不羁的她,竟然紧张地两度忘词:
我自然清楚,歌曲的叙事开始于”我在那十二座迷雾的山边跌跌撞撞(I stumbled alongside of twelve misty mountains)“,结束于”当我开始歌唱的时候我会清楚我要唱的是什么(And I’ll know my song well before I start singing.)“。
当我回到自己的座位时,被失败感耻辱地叮刺着,但是也奇怪地意识到,我不知如何竟然进入了,并且真正地活在了这首歌词的世界里。
事后她向记者这样回忆。
Patti Smith 和 Bob Dylan
看着一个时代传奇以这样的方式完成对另一个传奇的致敬,这位 70 岁老太太反而让人觉得真诚且可爱。
03
别问是谁,听就完了
“小文艺•口袋文库•33⅓系列”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在今年初推出的一系列介绍西方流行文化的书系,引进自英国 Bloomsbury 出版集团旗下的同名书系品牌。
每本书邀请专人讲述 1960 年代以来西方流行音乐史上的一张重要专辑,大概一百多页,通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介绍乐队或音乐人,以及这张唱片的背景故事,另一部分则是逐首分析这张唱片里的歌。
小文艺·口袋文库·33⅓系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1
该系列的英文原版已经有一百多本啦,目前中文版推出了五本。不知道他们是谁?去听听歌就好了。
《波西米亚狂想曲》里,Freddie 与 Mary 分别在雨中的背景音乐“under pressure”就是 Bowie 与 Freddie 合作的曲目。Freddie 异装很先锋?这个双瞳异色的美男子只怕是不会答应。
David Bowie 和 Freddie Mercury
04
咖啡馆、酒吧和小布尔乔亚
还记得《爱乐之城》里,那个愤世嫉俗,感叹世风日下,一心想复兴爵士的落魄男主吗?电影里,廉价的流行乐大行其道,爵士酒吧则门可罗雀。对于中国听众来说,相比六七十年代的摇滚和民谣,爵士可能离我们更远一点——它代表着咖啡馆和酒吧里的小布尔乔亚情调,但和流行却没什么关系。
但真正的爵士乐依旧在吸收各种类型的音乐因素和文化特征,不断发展自身。作为黑人音乐重要的分支,爵士乐自 19 世纪起就是最重要的流行文化之一。“想理解爵士乐,就一定要深入它的精神核心,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里,在那个时刻、那个环境中,去感受爵士乐手以无词的纯音乐所表达出的人性体验。”
《如何听爵士》
特德·焦亚 著,孙新恺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未读·艺术家,2018-5
45.00元
当然,这并不是一本艰深晦涩的爵士乐专业书籍,作者结合专业理论与个人分析,告诉普通读者为什么听、如何听、听什么、听谁的。
正如电影不能取代 Queen 本身的音乐魅力一样,这些书籍也只是为读者提供一道桥梁,帮助读者理解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音乐文化究竟是怎样的。如果你还没有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请戴上耳机,去听吧!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单向街书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单向街书店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