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1日,都是“一岁一哭荣”重要时刻。
2003年4月1日愚人节这一天,亚洲天王巨星张国荣从香港文华酒店顶楼一跃而下,先跌落在二楼的檐篷,然后再弹落在马路上,结束其光辉灿烂但短暂的一生,年仅46岁。
在过去的十六年间,纪念张国荣的粉丝群体不但并未因他的逝去而凋零,反而不断壮大,甚至00后都加入了战队。张国荣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海量粉丝前赴后继,在有商业头脑的人看来,“哥哥”的粉丝经济体量不小。近年来,也不断有人发掘着张国荣的身后财。
01
未公布收支账目,前经纪人被指敛财
为张国荣举办纪念活动是消费逝者,还是满足逝者心愿,到现在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前经纪人陈淑芬与张国荣相交20年,虽然深得其信任,却也时常因此陷入舆论的漩涡。
2013年,为纪念张国荣十周年,前经纪人陈淑芬牵头为他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就包括当年3月31日的“继续宠爱·十年”音乐会。在演唱会举办的一个月前,陈淑芬曾在采访中表示,在演唱会上,她有一个十年未公布的信息会在音乐会当晚公布,演唱会门票也随之迅速售罄。
3月31日的纪念音乐会上,张国荣的生前明星好友如梁朝伟、张学友、周慧敏、古巨基、草蜢、莫文蔚、张敬轩、黄耀明、苏永康等均无报酬出席,献唱他的经典金曲,分享他生前的点滴。经香港媒体计算,总体门票有260万,扣除成本也有185万港币。
另外,该音乐会也吸引不少电子媒体直播或转播。不仅香港的各大媒体翘首以待,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加、英国、澳洲 、新西兰、日本等国也有转播的需求,转播授权金额不菲。同时,演唱会和纪念晚会的播出版权被经纪公司高价授予了内地一家卫视和一家视频网站,版权售出费高达数百万。
除音乐会和晚会外,经纪公司还主办了“继续宠爱·十年·Miss You Much Leslie”纪念展览。历时一个月的展览可免费入场,现场还有纪念品发售。
推出的七件纪念品包括印有张国荣肖像的T恤、咖啡杯、张国荣1比6(12寸)仿真珍藏人偶、红色及白色纸鹤襟针、环保购物袋、两款内有“哥哥”与唐唐未曝光照片的记事簿、夏永康操刀张国荣珍藏摄影集等。大部分商品由于限量发售,迅速被抢购一空。经香港媒体计算,仅是销售纪念品,就能带来近700万港币的收入。
香港媒体为陈淑芬算了一笔账,表示此次纪念活动就能入账高达2000万港元。虽然陈淑芬表示会将收入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并会公布明细,但依然有质疑称其有过度消费张国荣的嫌疑。
至今,账目仍未公开,张国荣的粉丝们对此评论不一,有人表示对陈淑芬十分信任,也有人指责她借机敛财。
02
逝世后成大IP,全息演唱会将上映
缅怀张国荣,听一场经典歌曲演唱会也许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财经天下》周刊查询大麦网发现,在4月1日当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均有怀念张国荣演唱会举办,票价从80元到680元不等。
重温经典歌曲固然是个举办音乐会的好由头,但无论谁来演唱,现场效果都比不上张国荣本人。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不过全息投影技术却能多少弥补一下这份遗憾。棱镜光娱瞄准这一市场空缺,正在进行尝试。
张国荣全息演唱会并不是棱镜光娱的第一个项目。创立于2017年的棱镜光娱已经从邓丽君文教基金会手中拿到了邓丽君的全息版权,并将其演唱歌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单词进行复原。为了播放这一作品,棱镜光娱在杭州黄金地段租了10年的剧院场地,几乎每天上映,票价分为260元和240元两档。
由于捆绑旅游,观众在购票时能够享受更多折扣,官方透露的上座率为80%,但其上座率也会受到旅游淡旺季的影响。对于全息演唱会的质量,观众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让邓丽君重现舞台的先进技术,也有人觉得与在家中看幻灯投影别无二致。《财经天下》周刊在4月1日查询该剧场票务状况发现,当天晚上的场次共有364个席位,上座率为50%。
张国荣IP显然成为了棱镜光娱的下一个开发重点,开发新的IP除了需要已有项目的收入外,还要有更多投资。2018年4月,棱镜光娱宣布完成3000万元Pre-A融资,投资方为荣正资本。
消息称,2019年棱镜光娱会在其他城市开出三家以上的全息剧院,张国荣IP无疑会成为其新的卖点。近期在其官方微博上,也时有为张国荣全息演唱会暖场预热的文案。
棱镜光娱负责人曾表示,当公司推出张国荣全息演唱会时,已有的经验积累一定会使作品产生更好的效果。不过张国荣的粉丝则表示,虽然值得期待,仍需要到现场一看究竟方能评判。
张国荣16年前因抑郁症从高楼一跃而下,去世后反而成了头部IP。也许对于只想安安静静睡去的张国荣,一切只是扰了清梦。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新财富杂志2019年3月刊
《第十二届新财富中国最佳投行·
头部化生存》
(点击海报可直接购买,下单请备注邮箱)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财富杂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财富杂志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