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吴市,常熟人的新印象
可能就是韩寒《乘风破浪》中
那个时代感一流的吴市老街
但其实
吴市人的生活里没有灯红酒绿
这个曾经晨起而作,枕水而居的小镇
拥有的只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悠然自得
但历史的痕迹正在一点一点的消失
再不前去,就真的晚了!
跟随零MM的脚步
寻访一下吴市的过往与现在吧
吴市的历史也可谓源远流长,历史记载吴市成陆于隋唐时期,旧时因为东西两条溪水而被称为“双溪”,明代形成集镇后又因为是吴氏大族世居之地而取名“吴家市”,又称“老吴市”。但在常熟话里的发音,却是“洪”市,问了几个老人,也都说不出所以然,也许与古语的发音有关吧。
吴市又是明代宣德年间左副都御史吴讷之故里,等到了清代,吴市成为常熟东乡商业重镇之一集市贸易发达,与徐市、支塘、梅李并称为邑东四大镇。据镇志记载,老吴市拥有7座桥梁,是真正的枕水而居。
与现在的情形大不一样,在老吴市人的记忆里,整个吴市几乎是被河水串连起来的,这一点,从现在大大小小的“桥”上面就能看出来。
如今的吴市大桥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已经几乎看不出原来的样貌,随着陆路交通发达,水运交通衰落,吴市码头也与其他码头一样渐渐荒废。
而在数十年前,这一条河叫做建新塘,也正是吴市往来四周的交通要道,一旦上了岸,那繁盛程度并不比城里差。
曾经的迎来送往的码头,如今只剩下两个沿河的阶梯,唯余河水年复一年的流淌,见证了吴市人的团聚分离与岁月的变迁。
有老吴市人告诉零MM,就在不远处的西北街上,曾经是由三座桥的贯通往来的,但现在,就只能依稀看到桥上的石板花纹与遗留的系缆石了。
那时候,小船会顺着河水驶来,船主们用绳子系个扣,往系缆石上一套就能上岸。
而对长在吴市街上的孩子们来说,这条小河更是撒欢的好场所,那时候的大人们忙于劳作,无瑕看管孩子们,于是每到放学时分,也不管是谁一声吆喝,孩子们便会成群结队脱了衣服就往河里蹿。
而在西北街的尽头,这一座如今已由水泥浇灌的桥,却是当年赶集必经的主路,当时的人们,只要走过了这座桥,那就是吴市热闹的中心,只是如今,河的两岸也再难寻觅当年的景像了。
每当谈起吴市,人们总会将它与“老街”二字联系起来,的确,镜头里的吴市老街,处处都是迷人的味道。
行走在吴市的街巷之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原生态景象。
不大的院子里却种着参天大树,院中的花花草草顺应四季,开的娇艳欲滴。养上一只看家护院的小狗,再捉上几只鸡,这是城市里绝难看到的乡间景致。
吴市的老街之中,多的是这样的老宅子,有些房子的主人家在老宅的旁边新建了三四层楼高的自建房,对老宅却不再维护,也不作处理,只任由它在岁月中颓败消亡。
小时候总爱缠着外婆煮灶台饭吃,因为只有这样熬出来的锅巴才有那股特别的香味,晒干了熬粥喝,满屋子都能闻到。
石砖铺就的小路两侧,随处可见年代久远的老宅,如今挂上了小巧的红灯笼,就更让人生出喜爱之感,行走在这样的老街之上,仿佛下一刻就要踏入另一个古老的时空。
街上的行人有些稀少,而街道两边的宅子,有些已经显得破旧而苍老,摇摇欲坠,未经修缮的老宅们甚至已经坍塌破败。
但仍有许多老宅看似老旧,却仍然屹立不倒,老街虽已繁华不再,但老人们却都不愿远离故土,这些老房子里至今仍有居民居住,守着老宅,守着自己一生的回忆。
与吴市北街交错的,还有一条东北街,它与吴市西北街平行而生,邻里之间门对门,户挨户,驻足的顷刻之间,便能隐约听到不知哪家房子里传来的生活之音,嘈杂而真实。
住在老宅里人们,已经无从得知老宅院角角落落的历史痕迹是何缘由,但却仍会因祖祖辈辈的传承而骄傲自豪。
吴市东街,便是因韩寒电影而出名的那条老街,它被《乘风破浪》带火,就此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网红”老街的道路,也走进了每个常熟人的视野。
当时电影临时搭建的场景已经拆的七七八八,唯余下亭林百货的门头与亭林车站的售票处,仍能略见当时的些许影子。
而在电影里挚爱歌舞厅的原址,是吴市人感情深厚的吴市饭店,也正是下面的这家东风饭店,据说电影拍摄时,外面演员演的起劲,东风饭店里却还有人正在吃饭呢。
与此同时,吴市人的记忆里,还有一家快乐饭店,它们两家饭店并存在吴市人的记忆里,承载着所有吴市人的感情。除了口味如一的本帮菜之外,更有蒸菜为辅,直把吴市人的口味给养叼了。
吴市地处常熟的高乡,在这里吃酒席,也才叫享受。真正高乡头的流水席十分讲究,八个冷盘和至少二十几个炒菜,还都是以“一蒸一炒一汤”的顺序上菜,一点也马虎不得。
漫步在一侧的吴市西街之上,街道旁新旧的房屋交替,随便一抬头,有点老旧的电线纵横交错,扑面而来满满的历史感。
沿河的铺子不算多,但总能看到三三俩俩聚在门口交谈的身影。如今,吴市的年轻人大多都选择了在外打拼,留在吴市的几乎都是老人长辈,他们留守在老宅里,倒也自得其乐。
西街上的理发店看似陈旧,但却是镇上居民至今都会光顾的所在,他们对这种老式的理发店,始终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这里虽比不上现代化的美发店设备齐全,却胜在质朴又手艺好。
头发花白的老师傅手法娴熟,手指翻飞间, 一个头就剃好了,而在这种老式的理发店里理发,师傅还会帮忙剃须和修面,这可是门货真价实的手艺。
一把用了几十年的椅子,就连座椅上的木板都被坐的油光发亮,昭示着它的年代感。
店里上了年纪的梳装台上各式的理发工具一一阵列,剪刀、推子、梳子、刮刀,这些都是原始的理发工具,现在还在使用它们的,往往都是那些纯粹的剃头师傅。
而旁边的水池之上,给客人洗头用的还是水缸+皮管的搭配,这在今天的理发店里是怎么都难以得见的。
隔壁的生面店里,不大的老式房屋内堆放着面粉和压面机等机器,靠门的木桌子上,馄饨皮、饺子皮和各种面条整齐地排列着。
每到周末或是传统节日节临,老街附近的人总爱来这买些馄饨皮子和肉馅,回家和好肉馅裹馄饨吃,与家人团聚的时间简单而美好。
不远处,便是常熟市东吴学校,这是2011年新建的民办学校,但对老吴市人来说,这是他们曾经的吴市中学,不少零MM的同龄人都在此就读过,他们的青春,他们的记忆都珍藏于此。
而在西街上,还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要知道,当吴市镇还只是个乡的时候,这里是乡政府的所在之处呢,人武部与乡政府的几个干部都驻扎在这个小院里。
那时候“当官”可算不上什么好差事,经常要戴着草帽,骑上自行车去往吴市的乡下视察作物的生长情况,经年累月下来,不仅自行车破败不堪,整个人都是黑瘦黑瘦的。
1937年,日军在吴市境内登陆,烧杀抢掠、罪行累累,后来日伪军又大规模发动清乡,让整个吴市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段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吴市英勇牺牲了67人,为当时常熟全市最多的一个乡镇。(——资料来源于《青春碧溪》)
谁会知道,现在这面被水泥糊住的墙面之后,曾经装满了手榴弹与炸药?
沿着吴市大桥一路而行,便来到了如今吴市的中心。
崭新的吴市集贸市场,又大又明亮。
曾经的吴市转盘已经拆除,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宽广而干净,只留下中国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打造出三足鼎立的景象。
道路一侧的明星幼儿园,曾经是吴市的成人进修学校,当年在整个常熟市都很有名,不少人会从市里赶到吴市只为学习一门会计学。
如今的吴市中心小学与幼儿园,已经重新修缮,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吴市人心目中的古老与权威印象。
在吴市中心小学的校园里,设立了一个气象观测点,气温、湿度、降雨量都能在此监测,集益智与科普于一身。
校园内的种植园更是有趣,在种植园引导孩子们自己种植,看似简单的事情,也蕴含了许多知识。
无数个寒来暑往,吴市医院作为一所乡镇医院,它恪尽职守救治了许多前来看病的病人。
也就在吴市的通化路上,零MM遇见了常熟的网红面馆——香缘面馆,已经扩建为两个门的香缘面馆,依然挤的人头涌动,其人气可见一斑。
老吴市人说,不管在外面吃过多少碗有名气的面,到头来还是都没有香缘面馆的面好吃。
虾仁面一碗清汤,分外清新,尤其适合炎热的夏天。
番茄牛肉面,入口微酸,汤汁鲜美,喝了一口忍不住再来一口!
走过了吴市的老街,不如再走一走现在的新吴市吧。整齐的自建房坐落在道路两旁,马路上整洁干净,单看这四周,很难看出这是曾与常熟相距1个小时路程的乡下。
配套的社区公园,设施完备,大大方便了周围居民。
零MM还在这里发现了小绿自行车的身影,看上去都簇新簇新的呢。
这就是吴市
老街的风味与新街的新潮并存
值得你前去
一探究竟
……
# 今日话题 #
你还知道哪些有味道的老街?
留言区见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常熟零距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常熟零距离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