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卡路里,怎么燃烧才合理?

作者:央视综艺 来源:央视综艺 公众号
分享到:

04-07


夏天临近,许多人纷纷加入到减肥的行列中。许多减肥者一边运动一边喊着“燃烧我的卡路里”,甚至发动全家每日三餐只能吃“负卡路里”的食物。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所说的“卡路里”究竟是什么?仅靠减少卡路里的摄入量来达到减肥的效果可行吗?


什么是卡路里?

其实,“卡路里”是常用的能量单位,通常用来代表食物中的热量含量。1卡(小卡、cal)就是让一克水升高一度所需的能量。食物能量通常用千卡计算,也称为大卡(1Kcal=1000cal)。



按国际单位,能量应当用焦耳来表示。1卡等于4.182焦耳,则1千卡等于4182焦耳。有时候也用这个单位表示食物当中的能量。大多数时候,人们还是用千卡来计算食物当中的能量,因为它比较方便。


1克淀粉或白糖含能量4千卡、1克脂肪含能量9千卡、1克蛋白质含能量4千卡。比如说,如果吃10克脂肪,那么就给身体带来了90千卡的能量。如果吃50克重的爆米花,那么就增加了约170千卡的能量供应。一个人每天所需要的能量,也用千卡来计算。



新陈代谢和卡路里的关系

新陈代谢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休息代谢率、身体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消化吸收食物所消耗的能量。


休息代谢率是每日用来维持身体组织运转的能量,它是人脑、心脏、肾脏和人体内所有器官和细胞所消耗的热能,休息代谢占了我们每日消耗能量的2/3到3/4。



新陈代谢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肢体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例如行走、爬楼梯、抱小孩和有计划的体育锻炼。肢体活动所耗的热能是新陈代谢最多样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人们对它也有着最大的控制力。


最后,消化与吸收食物所消耗的能量占了相对较小的比重,约10%。



研究结果显示,单纯依靠减少卡路里摄入来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是不可行的。因为人体有一套“补偿”机制:如果卡路里的摄入量减少,那么身体的代谢速率也会降低。


只有合理控制饮食,加上适当运动,才能成功减轻体重。


减轻体重的唯一正道是从食物中摄入较少的能量,或者消耗更多的能量。这通常也叫作“热力学法则”,然而,仅有1/3减肥中的人在尝试这一推荐减肥方法——少食多动,而它正是体重减轻的根本。


减脂需要注意


增强免疫力: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良好的免疫力不仅能够保证身体各器官正常的工作和运转,还能很好地吸收有益营养,保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有利于减肥。


学会细嚼慢咽:吃饭时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这样能够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有助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少吃糖类和油炸食品:糖类、油炸类食品虽然好吃,但却没有营养,而且卡路里都很高,这类食物摄入过多会在体内聚集起很多的热量和脂肪,不利于减肥。


适量的运动:运动对于燃烧卡路里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有助于减肥瘦身,还可以增强体质,有益于身体健康。


辟谣:“负卡路里”的食物真的存在吗?

对于热衷减肥的人来说,许多新方法、新理论都想尝试一下,尤其是处于“痛苦”节食中的人们。因此,在听说“负卡路里食物”这一概念时,很多人都眼前一亮。不过,这种说法真的靠谱吗?



卡路里作为常用的能量单位通常用来代表食物中的热量含量。所谓“负卡路里食物”,是指有些食物所含的卡路里比消化和吸收它们所需的能量要低,例如芹菜、西柚等。



这个理论听上去挺靠谱,因为我们在吃饭时确实没闲着,为了保证人体能够吸收足够的营养,身体也在努力消耗着能量。


不过,专家称这种看似合理的能量减法不太现实,因为即使是低热量的食物,例如芹菜,其所含的卡路里也比身体分解和吸收它所消耗的卡路里要多。


我们进食后代谢率会上升,产生吃饭的热效应,食物的消化吸收,胃的蠕动……这些都需要消耗身体的能量。


但其实,热效应消耗的能量很少,只占我们摄入的10%左右。而且全套的工作内容包括咀嚼食物,让它顺利通过消化系统,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储存多余的能量等。


芹菜、西柚、西红柿和黄瓜等食物都被吹捧为“负卡路里食物”,但是并没有科学证据支持这一观点。虽然它们的确卡路里非常低,但是消耗它们所需的能量比这一数字还低。



其实,去掉“负卡路里食物”的光环,这些食物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它们卡路里本来就低。


我们要做的不是“梦想”吃它们能越来越瘦,而是用它们来代替饮食中的一些食物。例如把一份薯条换成拌黄瓜,就能大大降低我们卡路里的摄入。另外,它们不仅没什么负担,还会给我们带来维生素、矿物质、植物纤维等各种营养物质,对我们的健康来说也是优点多多。


来源 |微信号“ 新华社”

编辑 | 彭钟男

©央视综艺

点击关键词有惊喜,试试看!

春晚经典歌曲 



科学减脂,你学会了吗?

阅读39208
卡路里 
举报0
关注央视综艺微信号:CCTVyangshizongy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央视综艺”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央视综艺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央视综艺

微信号:CCTVyangshizongy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