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
学会感恩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感恩可以让我们心存美好,感恩让我们目光友善,感恩让我们与世界更加贴近。感恩,是爱的彼岸。
如何正确教孩子学会感恩?怎样建立充满感恩的家教环境?一起来听北京师范大学边玉芳教授怎么说↓↓↓
感恩不是简单的感谢
感恩比感谢更强大,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从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中释怀,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人和事,看清自己的需要、愿望和所拥有的一切。
比如,学校第一次组织春游活动,家长们眼巴巴地守在班级微信群里等待老师“现场直播”。如果如愿以偿看到自己孩子照片,对老师说“谢谢”,这是感谢。如果等到最后还是没能看到自己孩子的一张特写照片,虽然有些遗憾,但还能有这样的心态“感谢学校组织了这次精彩的活动,感谢老师不辞辛劳为孩子们拍照,感谢老师让我们在第一时间分享孩子们的喜悦和收获”,这就是感恩。
感恩不仅仅针对父母
从关系层面看,感恩首倡感恩父母、孝敬长辈,“百善孝为先”, 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教育之始。然后是感恩师长,感恩身边的人和事,那些曾给予我们支持、帮助和服务,对我们表达过善意的人都是值得感谢的。还可以感恩自己,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感谢自己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接纳自我。
从时间层面看,可以是感恩过去,比如过去遭遇过的挫折、困难和失败,如果能引导孩子用感激的心态去看待,问问自己在过去的这些经历中你学到了什么?能够帮助孩子获得对现在生活的主动权。也可以是感恩当下的生活,珍惜已经拥有的,而不是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对身边的美好习以为常、麻木不仁,更不是动辄抱怨和指责。
从空间和环境层面看,人一出生就身处不同的环境和系统中,从家庭、社区、班级、学校、国家、社会,到大自然,甚至地球和宇宙,无不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各种条件和资源,孩子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些,就能从心底生发出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的感恩意识和热爱,进而能够仁爱万物,敬畏自然。
感恩教育不是亏欠教育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在中国人的意识中父母的对子女的爱是一种沉重的恩情,似乎一辈子是报答不完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开展的各种感恩教育也不免带上了悲情和苦情的色彩。在家里,父母教育孩子时不经意间就脱口而出“我们为你付出这么多……”学校请来的感恩导师煽情地演讲“妈妈为你又添了几多白发!爸爸为你累弯了腰!”就连电视台的“感恩”公益广告,情节桥段也大同小异,无论是“小男孩给妈妈洗脚” ,还是“患了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给儿子藏饺子”,都在传递这样的信息:做子女的亏欠父母太多!
这种“亏欠式”感恩教育往往很容易引发孩子的愧疚感,使孩子产生自责、内疚的不良情绪,长期生活在“不顺从父母、不听话就是不孝顺”的压力之下,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被扼杀,自主、平等和自由的精神被一点点磨灭,将来长大后也必然会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模式立足于社会,或者影响自己的下一代。
正常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个体,关爱彼此但互不相欠,子女不该是父母的负担,父母也不是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亲子之间享受亲情但不会用亲情要挟。
因此,感恩绝不仅仅是对于父母恩情的一种回报,感恩教育也绝不是高度煽情的亏欠教育,它不该成为孩子的一种精神负担,成为孩子成长的枷锁。
作为家长,该怎样引导孩子的感恩教育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建议吧。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总是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孩子产生对父母安全感和信任感。 只有以这样亲近、和谐、彼此信任的关系为基础,父母才有机会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方式唤醒他们的感恩意识,并使他们日益懂得感恩的价值所在。
2.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越是表现出对感恩的重视,就越能为孩子作出表率。如果我们能够留意生活中的小事并表现出欣赏和感激,那么孩子也一定能够学会不忽视与轻慢自己的任何经历,学会感谢生活带来的所有馈赠和教益。一旦孩子的心灵被爱意和幸福所充盈,就能唤起他们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的愿望,点燃他们珍惜美好、回馈生活的热情之火。
3.让感恩成为一种仪式和习惯
每天或每周在晚饭前或睡前创造一种仪式,父母和孩子都可以表达想要感激的人和事,包括很小很轻微的想法和经历,也包括一些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帮助孩子发现其中的积极意义,挖掘其中仍然值得感激之处。这样的仪式感能够帮助孩子养成感恩的意识和习惯,并由此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4.试着向孩子表达感激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感激我们,却很少会从不对孩子表达感激之情——仅仅是因为他们本真的存在,或者感谢他们的陪伴,感谢他们的热情、活力、纯真、善良。如果我们能够看着孩子的眼睛,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一声“谢谢”,孩子的价值感将会大大提升,他们将会更加明白自己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来源 | 边玉芳直播间公众号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微言教育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