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东莞婴儿坠亡惨案:父母一秒疏忽,孩子拿命买单

作者:辣妈帮 来源:辣妈帮 公众号
分享到:

04-11

来源:谈心社(txs163)



葛优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几句话概括了一个婴儿可能遇到的危险:


“打在胎里,就随时有可能流产;


当妈的一口烟就可能畸形,长慢了心脏缺损,长快了就六指;


好不容易扛过十个月生出来了,一不留神,还有各种意外。


几天前,东莞某商场里,一位母亲单手抱着三个多月的孩子乘自动扶梯。


因为没有站稳,抱在外侧的孩子从三楼扶梯坠落,随后抢救无效身亡。


 监控排下令人痛心的一幕


监控视频触目惊心,网上也是议论纷纷。


社长不想谴责这位母亲什么,可是同情之外,还是觉得遗憾:


明明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多次,明明再多一点小心就可以避免的悲剧,为什么总有人心存侥幸。


没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所以更需要每位父母,打起十二万分精神,才能减少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01

你的“毫无戒心”,真的可能害死孩子

比起“意外发生如何冷静处理”,社长觉得许多父母首先应该补上的一课是:


“如何把不该发生的意外,掐死在摇篮里。


其实类似事件,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


单手抱一个三四月大的孩子,如果加上孩子在怀中挣扎,平地行走都有可能失手,更别提会让人重心不稳的扶梯了。


 上海某购物广场,一位家长抱着四个月大的孩子坐扶梯,没有站稳摔倒,孩子从3楼扶梯缝隙中摔到1楼身亡


乘坐扶梯,本就容易踩错地方导致摔倒,抱着孩子,更是会影响视野。


所以对带孩子的父母们来说,直梯是更好的选择。


必须乘扶梯,也不是没有规避风险的方法:


如果孩子太小,还不能直立行走,可以借助背带等工具把孩子绑在身上,同时自己双手抓紧扶手,切忌双手或者单手抱孩子,导致自己和孩子都失去平衡发生意外情况。


扶梯护栏的高度,是足够保护孩子的,抱起他们,让孩子暴露在护栏范围以上,反而增添危险。


 乘坐扶梯时,单手或者双手抱孩子,都是十分危险的行为 / 视觉中国


如果孩子可以自己走,父母必须保证孩子在自己的保护范围内已经站稳并且抓紧扶手。


“不要在扶梯处嬉戏打闹,不要倚靠扶梯,更不能逆行”,也是应该教给孩子的安全常识。


毫无戒心的父母,真的会害惨孩子。


无法避免复杂的环境,至少应该让他们远离可能发生危险的区域,简单的道理,多少人需要用孩子的人身安全去“买教训”。


天津市南开某商城里,一位爸爸怀里抱着两个孩子,在商场四楼靠近中间的玻璃围栏天井处玩耍。


一个疏忽,其中一个孩子失手跌落。


慌乱之中,家长本想去拉坠落的孩子,却把另一只手上抱着的孩子也弄掉了。


两个孩子坠落到负一层,当场死亡。


 家长失手导致怀中两名孩子坠楼身亡 / 看看新闻


扶梯也好,围栏也罢,这些危险的地方常常都有标识提醒过路人注意安全。


孩子缺乏辨识力可以理解,父母不该毫无风险意识。


每年夏天,几乎都能看到这样的新闻: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婴幼儿游泳馆,中途店员有事要暂时离开。


这位妈妈把孩子放进救生圈后转身,就再也没有看过孩子,也没有发现孩子从救生圈里翻出来掉入水中。


泳池里的另一个孩子试图拖拽提醒,玩手机的妈妈都毫无反应。


等到孩子被发现时,早已窒息身亡许久。



孩子发生意外,最痛苦的是家长,无需旁人太多指责。


可是在明知可能有危险发生的地方,依然不肯提高警惕,难免令人有些愤怒。


如龙应台所言:“为人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


孩子是老天爷给我们的礼物,你不珍惜的时候,老天爷就把这份甜蜜的礼物收回了。


孩子安全问题上,真容不得你疏忽。


02

无知的父母,也会害了孩子


2018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份数据:


2017年中国婴儿死亡率为6.8‰,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1‰。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全球儿童安全组织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里提到:


中国每年有超过5万4千多名儿童因意外身亡,平均每天148人。


这其中,有多少孩子本可以避开这样的“命运”,却毁于父母的无知。


18个月大的小牧,因为感冒就医,家长喂药时,直接将一粒直径6毫米的泡腾片塞进了小牧嘴里。


随后,孩子剧烈咳嗽、嘴唇发紫,送医后发现,由于窒息导致孩子脑部缺氧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


 一颗泡腾片夺走幼童性命 / CNTV


孩子祸从口入的案件屡见不鲜。


大人们漫不经心的一个马虎,对于幼童脆弱的身体来说,就可能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去年,一个9岁女童因贪玩误吞22粒磁力珠,致肠壁破了6个洞险些丧命。


孩子家长说,这些磁力珠是她在网上给孩子买的,发现孩子误食之后带她去拍了片子,以为能自己排出来,就没有在意。


“没想到一个月后会发生肠壁穿孔,家长也不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


 福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谈起孩子病情 / 看看新闻


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悲剧,都暴露着家长的无知和盲目自信。


一位妈妈因为担心孩子“发育迟缓”,带他去做“头部推拿”。


一番“治疗”后,孩子全身瘫软意识不清,紧急送医后,诊断结果显示,孩子双侧大脑半球广泛皮层坏死。


随后,又出现了“嗜睡、无法自主进食”等症状。


 被称为“摇头爷爷”的人正在给孩子做“按摩” / 澎湃新闻


这些父母不是坏人,可总是会“办了坏事”。


“我也没想到啊!”


“我就这么一个孩子!”


那些新闻的后半段,父母事后的懊悔与自责,旁人的谴责,没有任何作用。


生命从来不允许试错,也容不下任何托辞借口


03

“风险意识”这一课,所有父母都必须补上


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给孩子造成伤害,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然而,会让人心碎、后悔的事情,却在不断发生。


中国青年报社在2017年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访问了接近2000多人:


其中95%都受访者都认为身边存在“马大哈”父母;


60%~65%的人发现年轻父母在照顾孩子的时候自顾自玩手机,不关注孩子,认为年轻父母对对风险评估不够。


 因为疏忽失去孩子的父母,一辈子都会活在阴影中 /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


另外,在这项调查中,有53%的受访者支持对父母监护的“失职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大部分人都认为:


孩子没看好,确实怪父母。


初为父母,有的人没有适应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常常高估了自己的“控制能力”,低估了风险发生的“概率”。


一名国际安全防卫学院的老师说,他对“安全”的理解是:


一切事情都是可能发生的,只是一个概率问题,而安全意识就是懂得如何把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父母的安全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人身安全。


而“马大哈”父母身边处处可见:


有的单手抱娃乘扶梯,有的会在街上松开推婴儿车的手,有的开车带娃不使用安全座椅,还有很多父母骑车让孩子坐在车筐里……


总觉得那些新闻里的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总是看看就算了,对很多安全隐患毫无戒心。 


如果较起真来,从自己家,到商场、户外,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百分百安全的。


 室内安全


3岁以下的婴幼儿,在家里的时间是最多的,特别是当孩子会爬会走之后,家里的各种家具、电器都是隐患。


有孩子爬进洗衣机溺水,也有好奇宝宝用手去触摸电风扇、摸插座,造成伤害;


再者,也有浴缸溺水、洗澡烫伤、玩打火机爆炸……


有的妈妈说,“恨不得把眼睛贴到孩子身上”,这并不夸张。


因为一个走神,就可能发生意外。


 食品&用药


在造成儿童意外伤害的事故中,“窒息”是很常见的一种,小孩子总是看到什么都想往嘴里放。


电池、扣子、果冻、坚果、带果核的水果……都有可能带来危险。


用药不当,也能给孩子造成永久伤害。

 

 因为用药不当受到伤害的儿童不计其数 / 儿童安全用药公益片


所以危险的食品、药品一定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交通安全


另一个导致儿童非自然死亡的罪魁祸首就是车祸。


安全座椅算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不配安全座椅的父母依然大有人在。


抱着孩子坐车,一旦发生碰撞最容易受伤的就是孩子。


另外,小孩好奇心强,喜欢把手和脑袋伸出车外,父母必须加以阻止。


也见过有的父母自己开天窗把孩子的头伸出窗外“晒娃”,酿成惨剧。


 汽车开天窗“晒娃”很危险 / 新华网


 “作死”行为


父母带娃,最怕的应该就是“花样作死”。


爸爸魔性带娃的各种小视频在网上向来火爆。


可是事故也不少,去年就有一位父亲,模仿高难度晒娃动作,失手把女儿摔到了地上,造成孩子脊椎严重受损。


年轻父母的玩心重,喜欢晒娃,可以理解,但一切都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父亲带娃玩“抖音”失手 孩子摔骨折 / 中国新闻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零概率事件”一直在发生。


为人父母,如果没有风险意识,当事故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难道能只是说一句“疏忽了”吗?


意外面前,孩子比你想象的更脆弱。


多注意那么一点点,很有可能就是孩子的“救命良方”。


这世上有些事情是需要“矫枉过正”的,带孩子,宁愿你过度警惕,也好过毫不在意。


毕竟,哪怕千万分之一的概率,发生了,就是百分之百。




本文转自公众号 谈心社(txs163),这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我们为你一个提供聚集地,为你呈现年轻人的有趣生活方式,我们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生活。



点个“在看”,让辣辣知道有你陪伴
阅读39770
东莞 婴儿 
举报0
关注辣妈帮微信号:xinmeili999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辣妈帮”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辣妈帮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辣妈帮

微信号:xinmeili999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