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如其来,这个本不该属于年轻人的问题,却成为很多人的大烦恼。
近日,记者在购物平台网易考拉上发现,一款洗发水的广告宣传中写到——“买护发精油送‘脱发险’,脱发必赔”。
“怎么判断脱没脱发,一根一根数吗?”“每天都有掉头发,能算脱发吗?”……网友的疑问和调侃蜂拥而来。
这一营销方式虽成功吸引了市场关注,但所谓的“脱发险”,既不遵循保险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也并非是由正规保险机构发行,而是为了促销打的擦边球。
近年来,“打着‘险’的旗号,做着营销实质”的行为一直被监管所关注。在此之前,“贴条险”“跌停险”等都曾被点名,而“脱发险”再次以身试法,在业内看来得不偿失。
这款“脱发险”的活动规则显示,购买并使用该款洗护发系列商品,精心护发一年,如果使用一年后(以下单之日为起算日,下同)“脱发”严重,最高给予人民币10000元!
图片来源:摄图网 (图文无关)
那么,到底怎么才算“脱发”严重?具体怎么赔?
根据网易考拉上“脱发险”的参与方式,用户首先要拍摄使用该款洗护发商品前的发际线视频,并在微博上发布。值得注意的是,规则里对视频长短、测量距离、发际线位置等作出了明确的拍摄要求,并表示,一年中需严格按照商品使用方式正确使用。
一年后,如果用户认为“脱发”严重,需要按照与之前同样的拍摄要求拍下短视频,并在微博上发布。
而具体的补偿规则如下:
而根据市场调研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发布的《全球植发市场报告》,2017年中国植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7亿元,植发手术平均客单价在2.5万元以上,而且可能需要多次移植才能实现理想效果。
所以,即使获得最高1万元赔付,还远远不够补回头发的成本。
记者注意到,所谓的“脱发险”产品详情显示,其背后并没有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根据设计规则,在活动结束后,由“网易考拉工厂店”公布获得补偿的用户名单并赔偿。
在业内人士看来,“奇葩保险”即使再奇葩,还是由正规保险机构发行的产品,而所谓的“脱发险”根本就不是保险,却打着保险的旗号,让人误以为是保险。
正所谓“哪里有焦虑,哪里就有商机。”
“脱发险”横空出现的背后,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曾经“地中海”“地方支援中央”等发型还是中老年人的专属,近两年脱发却大有向年轻人蔓延的趋势。
如今在微博和朋友圈里,你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人们对于脱发的恐惧和对发际线的挽留。总而言之,现实有太多因素令人头秃。
2017年的《拯救脱发趣味白皮书》显示,在阿里零售平台购买植发、护发用品的人群中,90后占了36.1%。长期熬夜、压力巨大、快节奏生活等原因是城市年轻人脱发高发的原因。
而在脱发人群中,男性又比女性更为严重。《2018年淘宝男性消费报告》显示,防脱品类销量增长104%,其中90后增长192%。
图自《2018年淘宝男性消费报告》
95%以上的脱发者为“雄激素源性脱发”,女性本身雄激素含量低,且体内的雌激素有对抗雄激素的作用,所以真正脱发的比例比男性小。
除了商家的营销,近年来保险公司推出的奇葩险也层出不穷。熬夜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习惯之一。而去年的几起熬夜猝死事件更是引发了人们的焦虑。
某保险公司就推出了一款“熬夜险”。一年保费27.5元,最高保额二十万。一经推出迅速走红,几天销量就接近万份。
这款保险针对的被保险人年龄范围:18-60岁。主要保障有三种:猝死疾病保障,保额20万元;救护车车费,保险金500元;意外伤害身故和残疾,保额20万元。
“熬夜险”是一份将意外保险、猝死疾病保障和救护车费保险组合打包的产品,“熬夜”只不过是其保障的猝死情况的范围而已。所以,业内人士表示,“熬夜险”实为营销噱头。
对于熬夜险,如果你的确是属于熬夜高危人群,那么可以购买。但是其保障最高额度仅为20万元,对于真正发生风险的人来说,都是杯水车薪。
其实,近几年,以新奇名称走红的“保险”层出不穷。
比如“世界杯遗憾险”“贴条险”“跌停险”“雾霾险”“高温险”等,虽然这些奇葩险相继被监管部门叫停,但网络上还是会不断冒出“吃货无忧险”“熊孩子险”“电信诈骗险”“手机碎屏险”等吸睛的互联网保险。
这些保险在传统的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中拓展出了更多的具体应用场景,一方面满足了用户短期个性化的细分保险需求;但另一方面,这也为只看到商业宣传就下单购买的客户们,在将来埋下了拒赔的风险隐患。
由于场景特殊,这些新奇保险在理赔方面可能出现较多争议,保险公司也可能会将重心放在扩大销售量上而忽视理赔。
同时,“吸睛”产品也有可能暗藏误导,特别是如今的互联网网红传播更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觉得几十块钱就可以实现人生无忧,而这样的错觉很容易让消费者陷入营销炒作的风险中,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风险保险。
保险不是一时的新奇有趣,而是真正帮你缓解困境的金融工具。至于不具有保险属性的“脱发险”,在一些人看来:大家看看就好。
近年来,监管部门已对多起“打擦边球”行为发出风险提示,“贴条险”“跌停险”等都曾被点名。
监管部门强调,保险消费者要提高警惕,谨防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的虚假保险产品、项目;购买保险时,认真核实是否由保险机构提供保险服务,仔细阅读保险合同、了解保险保障内容,注意识别真假保险,选择合法保险产品。如果遭遇以保险为名实施的赌博、诈骗,请尽快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这事你怎么看?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ID:nbdnews)、中国新闻网
本文编辑:张爽
觉得好看,点这里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央视财经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