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8月17日,纳粹统治下的巴黎市长皮埃尔·夏尔·泰丁格苦苦哀求德军最高统帅肖尔铁茨不要炸毁巴黎。
他说:“给一位将军的任务常常是毁坏,不是保存。不妨设想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作为游客又站到这个阳台上来,再一次欣赏这些使我们欢乐、使我们悲伤的建筑物。你能够说,‘本来我是可以把这一切都毁灭掉的,但是我把它们保存了下来,作为献给人类的礼物。’”(出自《巴黎烧了吗》)
也许肖尔铁茨是被这番话触动,最终甘愿做了第三帝国的叛徒,使整个巴黎的文明古迹在希特勒失败前最癫狂的一刻,得以幸存。
但谁能料到,逃过一劫的巴黎圣母院——巴黎的心脏、全人类共享的礼物——在75年后的今天由于修缮保护的过程中引发火灾,酿成令人心痛的悲剧。
英国《每日电讯报》今日封面:
“巴黎为她深爱的夫人落泪”
或许,和平年代出人意料的毁灭与伤害是一记比战争还残酷的警钟。
它提醒我们,即便没有炮火连天,那些看似能代言永恒的人类文明其实也很脆弱。
许多人类文明的结晶,都曾各有各的苦难。
日本的金阁寺,1950年2月7日被见习僧人林承贤付之一炬,放在殿中供奉的国宝、足利义满像也一同化为灰烬。这一震惊世人的事件也激发了作家三岛由纪夫的灵感,创作了代表作《金阁寺》。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被抓捕后,林承贤称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
2001年,阿富汗境内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巴米扬大佛,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被塔利班政权的狂轰滥炸摧毁。
塔利班领导人不顾国际上的呼吁和阻拦,将人类最丑陋的野蛮和傲慢永远地烙印在这尊佛像上。
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遭遇重大火灾,博物馆整个三层建筑基本被烧毁,仅有10%的馆藏幸存。
很多人之前并不清楚这座博物馆之于美洲乃至全世界人类学、自然历史的意义,但了解之后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中国网友在今天这场大火后想起中华文明失去的一颗瑰宝——圆明园,本也是人之常情。
美与知识,本就是人类除生命之外最不能容忍被摧毁的东西。
这些伟大古迹都不该遭受灭顶之灾,无论这灾难是源于野蛮、仇恨、对立还是意外,都是人类不愿重演的悲剧。
看到那些文明的伟大果实在不可控的局面中成为灰烬,看到某种关于永恒的信念突然消亡,为之感到惋惜好像不需要多少智慧,只需要一点人性。
然而今天互联网上喋喋不休的争吵,或许大家都已经亲眼看到了。
本以为为人类文明共同的损失叹息是共识,保持最基本的尊重是底线,舆论场中却不乏这样的言论:
不同情,活该,报应,烧得好……
这样的评论,在微博每一条相关新闻的下面,都因为高赞数和争论不休的回复出现在最前面的位置,然后引发更多的源源不断的争吵。
对不少人来说,看到这样的场面算是刷新常识了:原来在这种事情面前,同理心和同情心也是有门槛的,门槛还不低。
它自带一套衡量标准:有人遭难可以同情,因为我们两不相欠;有人遭难就是活该遭报应,因为我们历史上有仇。
所以,我们身为中国人大可以对巴西国家博物馆表示同情,但因为“历史恩怨”、“因果报应”,巴黎圣母院的悲剧便不可以无辜。
这种视角让人惊觉,原来人类面对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能这么自大,挑出两件相隔一百多年的事件冠以“因果”,就可以不顾最基本的常识,自诩为“虽迟但到”的正义主持者;
原来人类的悲欢真的不能相通,只因为偏执的民族主义情绪一定要在这场悲剧中彰显自己的铁面无私。
其实,痛惜圆明园的毁灭和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本不冲突。
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悲剧过后可以只剩下断壁残垣,但也可以让人深刻地意识到,铭记一些事情是为了正视历史的教训和人类的渺小,避免野蛮、暴力、无知、傲慢等人类的弱点在未来再制造这些灾难。
可是,当这场对比成为发泄戾气的舞台,有些匪夷所思的思维只让人不禁想问:
热爱自己的国家、历史与文明这件事,会教人为文明的毁灭欢呼喝彩、充满期待,会教人吸食他人的灾难来供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吗?
冷静下来会发现,这实在不正常。
有人口口声声说着痛惜我们的文物,真正的内核却依然是为这场灭顶之灾叫好的幸灾乐祸,沉醉在自行审判正义与否的快感中。
如果这就是对我们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爱”,那也只能叹一句,这伟大的文明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原来在今天只能收获以“恨”为名大行其道的无知。
真正热爱中华文明的话,才该为如今这种扭曲的自我中心视角感到悲哀吧。
央视网发文评论↓
8年前,当中国的另一个“宿敌”日本遭受9级别大地震的肆虐,当时的社会舆论观察认为:
面对“仇人”倒霉,我们的民族情绪是开始自我修正的。
尽管依然有人窃喜“死得活该”,但网络上自发地出现了劝阻和呼吁的声音,和以客观眼光看待日本赈灾水平的视角。
不再有那么多人像十年前911时一样,目睹双子塔顷刻坍塌的一幕还在发自内心地欢呼“美国活该”、“大仇已报”。
从世贸大厦倒塌,到现在已经快要20年了。无差别的伤害平民、天灾不可抗力对社会的打击,在这两件事上我们逐渐学会了控制与野蛮为伍的獠牙,不需要以乐于看到“仇人”过得不好来宣泄无处发泄的仇恨情绪。
当又差不多一个十年过去,曾经被自觉抑制住的膨胀,是否要因为一座遥远建筑的悲剧而复苏了呢?
或许往好了想,今日朋友圈的混战也是一种好的兆头。
今天在朋友圈为巴黎圣母院发什么,只要发得不够早,都有可能被嘲笑装X、圣母、没文化。
地球那头的法国人根本不会料到,这件事会在中国的社交网络激起这么多独特的反响。
但大体的基调,还是建立在人们对这场灾难的怜悯和惋惜上。
或许这舆情范围之大只是因为,我们从小就知道课本说遥远的法国巴黎有这样一座伟大的建筑物,所以几千公里外的中国人中才会产生这么大的情感波动。
但也有太多人之为人的基本情感和常识,课本上找不到、没人教。我们如今也只能靠舆论场中一次次的讨论甚至争吵,来对社会共识进行一种矫正。
那些野蛮的、冷酷的而不自知的恶意,哪怕只占人群的1%,也需要我们正视。因为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没有一次席卷社会的极端恶意,不是从个体身上生根发芽的。
“守望相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那么美好的愿景,但只有越来越多的个体开始自觉地把眼光投向更远的地平线,一切才有可能发生。
· END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或点击底部右下角的“在看”
点击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Vista看天下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