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四月读书 | 微保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谢邦杰分享:《共同的底线》

作者:中国保险网络大学 来源:中国保险网络大学 公众号
分享到:

04-17

,,


在“文化”之争、“主义”之争与“部门”之争中我们应当如何定位、如何把握自己和社会的命运?


☆ 阅读分享者 ☆

谢邦杰

微保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


☆ 推荐书目 ☆

作者:秦晖


▼点击收听▼

朗读者:代磊


 早在“五四”以前,中国就出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20世纪末进入改革时代以后,“文化热”中的“中西”之争再度热闹起来,80年代许多人积极推进西化,90年代弘扬传统又成了主旋律,加上国际上亨廷顿式的“文明冲突”论助兴,可谓高潮迭起。


也是自清末民初起,中国开始了“主义”之争,50年代以前国内的“左右”热战血流漂杵,50年代以后国际上的“资社”冷战剑拔弩张。到了世纪之交,国际上的意识形态斗争随着冷战的结束逐渐淡出。而在国内,随着改革进程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深化,“主义”之争却脱去“文化”的包装再度“浮出水面”。


最后,在现代性背景下,许多国家里民主公共权力组织-政府部门与竞争性市场组织——企业或营利部门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同时也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于是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呼声中自治的公民社会和志愿者公益组织(所谓“第三部门”)也发展起来。它与民族国家-政府组织((“第一部门”)和市场-营利企业(“第二部门”)本是各司其职的。但许多发达社会本具有扩大“福利国家”以压缩市场领域的社会民主倾向,和扩展市场秩序以限制政府权力的古典自由倾向,以及这两者长期对峙的传统。而在苏联式社会主义已没落、“福利国家”体制也陷入困境的“左派危机”时代,面对“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扩张,反对者转向第三部门国际行动并使其具有“另类左派”色彩或“第三条道路”色彩,就成了不难理解的事。1999年西雅图事件后这种跨国第三部门组织挑战市场全球化、同时也与事件所在国政府权力发生冲突的“三个部门之战”在世界各地连续出现,国内一些学者随之盛称其“后现代”意义,并力图使国内进程在这个意义上“与国际接轨”。


于是在世纪之交,我们身处一个剧烈变化中的中国,面对一个全球化与多元化同时发展的世界,在“文化”之争、“主义”之争与“部门”之争中我们应当如何定位、如何把握自己和社会的命运?


《共同的底线》一书作者是清华大学的秦晖老师,初读起来真有些费劲、烧脑。本书收录了秦老师历年所发表的文章,并在2013年出版成书。书中所反映的现象与陈述的观点,即使在多年以后的现在看来,立论依然铿锵有力,毫无过时与陈旧之感。

 

所谓“共同的底线”,并不是指左派、右派各自坚持的”公平“与”效率“的折中调和,也不是在”自由太多”与“福利太多”之间,寻找“既非自由放任,也非福利国家”的第三条道路。“共同的底线”是指无论主张怎样的主义(左、右...)、文化(文明、宗教...),或身处哪个部门(公、私、非营利),都应该要争取、坚持的“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与社会保障。全书例证丰富、逻辑严谨,是一本发人深省的好书。

 

“底线思维”虽总是被琅琅上口,甚至大声疾呼;但一旦到了关头上,却经常被有意、无意的混淆并难以坚持了。立场一旦选定,利益一经捆绑,正所谓“身不由己”的舍本逐末、随波逐流,比比皆是。人们容易汲汲营营忙着要“做些什么”,但却经常忘记反省“为什么”或“该不该”要这么做。

 

聚焦到保险行业,“底线思维”就更加重要了。本质上,保险本身与各种不确定性是共生、共存的关系。透过共济的手段,保险担负了稳定社会、安定民生的重责大任。但因为各不确定性本身,并不是那么讨喜;为了能普及、扩大保险,巧思设计出各种有获得感的产品,发展出各种能驱动销售的机制,打磨出各种能引人入胜的说法,琳琅满目。凡此种种,的确壮大了保险行业,也承担了相当的社会责任;但部分忽略本质、跨越底线的做法,却也带来了不少副作用。

 

消弭不确定性的过程中,不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不确定性,该是保险行业“共同的底线”。追求发展之余,多一分人文关怀,多一层“为何而为”的考虑,保险行业必定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秦老师的这本好书,与各位行业先进奇文共赏。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编辑,或注明来源

(来源 | 微信号:中国保险网络大学)


点一下进入四月读书小程序,聆听更多好书

阅读38786
总经理 
举报0
关注中国保险网络大学微信号:InsuranceOU_China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中国保险网络大学”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中国保险网络大学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中国保险网络大学

微信号:InsuranceOU_China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