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让人不爽的剧却9.4分,凭什么?

作者:Vista看天下 来源:Vista看天下 公众号
分享到:

04-17





“台湾电视剧已经好看到这个水平了吗?”这是很多看完《我们与恶的距离》的观众的第一感觉。


作为台湾公视和HBO合作的新片,汇集了《谁先爱上他的》的编剧吕莳媛,一代人的童年女神贾静雯,和“好剧专业户”金钟影帝吴慷仁。


你或许已经听说过《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厉害。


它创下了台湾公视近五年来的收视纪录,2万人在豆瓣打出9.4的高分。


毫无争议地成为2019年华语剧王之余,也把一个鲜少有人敢讨论的词怼到所有人面前,那就是——无差别杀人案。


故事以2014年台北捷运连环杀人案为原型,讲述了嫌疑犯李晓明在戏院随意开枪射击,造成9人死亡21人受伤的惨案。



这是个注定会“爆”的题材。


不管是走复刻案件细节的纪实路线,还是打出恶有恶报的大快人心牌,都很容易拍好。


但《我们与恶的距离》却没有偷懒地拘泥于案件本身,而是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


试图以最多的视角,还原一起恶性事件中不同立场、不同参与者的故事。



正如它的海报,一张画面被等分成了很多份。


你甚至看不出主角是谁,因为每一个视角都不可或缺,比如下面这四位“势不两立”的参与者。


“死了最好,包括他的家人。”


9个失去了孩子的家庭,这是最容易让观众共情的群体,其中就包括着宋乔安(贾静雯饰)。


她是负责“还原真相”的新闻台总监,更是受害者天彦的母亲。


出于孩子罹难的悲痛,宋乔安恨不得马上枪决凶手李晓明,连他的家人也不想放过。



“一命换一命的论调虽然偏激,可在受害者家人的口中说出,却很难找到立场来指摘。


“全天下没有一个爸妈,要花20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相比之下,杀人凶手的家人活得则更战战兢兢。


得知儿子犯罪后,李晓明的父母第一时间砸锅卖铁拿钱去赔,却也深知儿子罪孽深重,只能当众下跪道歉。



但这没有改变他们夜夜接到恐吓电话的现状。因为在公众眼里,死的是九条活生生的人命,凶手的家人也是理所应当承受“连坐”的。


李晓明的妈妈想不通。


她不知道为什么同样的教育方法,自己的高材生女儿明明这么优秀,儿子却会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



更不知打该如何才能摘下“变态家人”的帽子,过上正常的生活。


一家人不得不隐姓埋名带着躲去一个小渔村,不得不给女儿改名字,然后再次被扣上“逃避责任”的罪名。


“新闻慢,就输了。”


虽然李家人认为自己无辜,但周围的看客不想放过他们的原因也很简单。


毕竟原生家庭,可以说是造就一个连环杀人魔看似最合理,也最容易找到的原因。



于是当李晓明的妹妹改名李大芝(陈妤饰),去宋乔安手下的品味电视台工作。隐藏的再小心,还是被同事们发现了身份,前往李家人躲藏的地方采访,为很久没有做到“最快”的品味台抢得了先机


电视台报道时抹掉了明显的路标,但架不住邻居们都知道了周围住着杀人犯家属。把李家人再次逼上绝境,也让李大芝开始怀疑自己一直相信的媒体责任:


“哥哥杀了人,就要我们全家陪葬吗?你们这样和杀人有什么区别?



“杀人犯该死,但不代表民主法治要一起陪葬。


全剧最受争议的角色是律师王赦(吴慷仁饰)。


因为冒天下之大不韪地给凶手李晓明做辩护律师,他被千人所指,甚至被当众泼粪。



人们都以为他收了很大好处才会为恶魔辩护,没想到王赦只是一位收入微薄的法律援助律师(为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提供的无偿法律服务)。


甚至连李晓明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帮他,劝律师不要费无用功。深知在民情激愤下,自己的死刑都是早晚的事。


王赦也知道这一点。


因此他追求的不是改变结果,而是查明行凶背后的真相,反思当下体制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改革。就算无法控制罪恶,也要尽力预防可能性。



“不管多十恶不赦的杀人犯,都不应该由舆论代替法律去审判。”王赦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为了平息民愤,李晓明被提前执行了死刑。


尽管连家人都没有通知,尽管前面还有52位死刑犯,尽管都没有完整的调查结果出炉。



在民众为死刑的一片叫好之中,留下的是王赦对法制深深的失望。


他本以为“罪犯也有人权”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更无法接受民主法治要靠杀人才能抚慰人心。



一起无差别杀人案结束了,可活着的人之间的牵扯还在继续。


悲痛欲绝的受害者家庭,避逃人群的凶手家庭,拼命抢快的电视台,不被理解的辩护律师……


极具戏剧冲突的组合,也让《我们与恶的距离》成了新晋金句发源地。


随便截出一个段落,都能成为三天三夜都辩不完的大论题,让吃瓜群众吵得的不可开交。


比如宋乔安口中的“出了问题别只怪社会体制”。


她拒绝同是媒体人的丈夫报道任何有关凶手背后的故事,“挪威的社会福利这么好,还不是出了随机杀人犯”。



这是如今舆论场上最常见的论调,立刻得到了无数网友支持,纷纷站了她的边。




但宋乔安的真的“三观正”吗?


愤怒让身为新闻主编的她失去了理智,在另一起的疑似李晓明模仿案中,不经调查就给精神障碍的青年打上“变态”的标签,成为毁掉他人生的最后一个人。


在精神科医生的眼中,如此煽动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偏见,只有一种声音的世界才是恶的最佳培养皿。



在王赦代表的程序正义派眼里,这种论调更是把无知当正义的举动。


直到在自己坚持追着受害者的爸爸调查,被一句“如果你的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冷静吗?”噎了回去。


追问于理没问题,但要求一个受害者家属对悲剧心无芥蒂,于情也不太合适。因此,“白左圣母片”也成了很多给《我们与恶的距离》打一星低分的观众的理由,很多观众都因为王赦的存在而感到不爽。




看似没有歉意的凶手家人,是另一个炮火打击点。


比如只顾着怨恨自己活得憋屈,却连一句道歉都不肯替哥哥说的李大芝,与剥夺家人隐私权的舆论宣战:“我们连活下去的权利都没有了吗?”




在当下舆论环境中,这更是一个无解的话题。


有人坚持犯罪者家属被社会歧视,本身就是犯罪成本的一部分;但真当看到他们被臭鸡蛋砸、被恶意评论逼得无处可逃,更多的人还是会心生不忍。



只要你肯换个角度看看,就会发现每一方似乎都很有道理,但他们彼此却水火不容。


正如片名《我们与恶的距离》的两层解释——


一是说,剧中的人不单单只把被划分为善与恶的对立。被悲剧逼上绝路的他们都不是完美的人,却也很难称得上十恶不赦,“好人”与“坏人”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



人性和真相都太复杂了,奈何在任何讨论中,被两元对立论影响的人们还是习惯于为表达找一个靶子。



于是我们看到了每一集的片头,都会从YouTube上对于李晓明案的网友评论开始——


“精神病不要出来祸害社会。”


“杀人者死,不想听他背后的故事。”


“为杀人犯辩护的律师也该死。”




在对事实细节缺乏关注的碎片化传播中,越是刻板印象中的“坏人”,越容易被义愤滔天的舆论下判断、贴标签,然后引导更多人做出相同的误解;


越是值得讨论的事件,越容易被声音大的一方带着跑,急着互相扣帽子,急着非理性地泄愤,然后一人一口口水地口水公开审判。


人人都被迫去站边,反而造成了更多人云亦云的恶。



这便是《我们与恶的距离》最宝贵的地方——


坚持给所有人发声的机会。


它没有像《非自然死亡》里的法医三澄美琴那样,告诉大家:我们不关心杀人犯的心情,这些对我们毫无意义。


也没有反过来像《搜索》那样,狠狠地打看客的脸,互相贴着“谁比谁更无良”的标签。


你看不到为了讨好观众而挥舞的大旗,也没有为了大团圆而强行制造的和解。它只是赤裸裸地展现一种客观存在并难以调和的矛盾,提供另一种思考的可能性,而不是的一时爽快口嗨。



看似是最简单的还原,却是如今的舆论场上最稀缺的视角。反而是急着用剧中的去划分阵营、拉开战线、互相攻击,才是对《我们与恶的距离》最大的误解。


正如主演吴慷仁的感触,“画面里的这群人彼此搭了一个桥,也许不是这么安稳,却走到对岸做了一个沟通。”


至于沟通的结果,见仁见智。


有人知道了世上还有王赦这样“一根筋”的律师,有人放下捂着耳朵的手尝试接受不同的声音。就算无法完全理解他人的处境,至少在草率定论之前,能让心里的两个小人激烈地辩论一番。


这部剧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 END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或点击底部右下角的“在看”


点击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阅读40711
举报0
关注Vista看天下微信号:gh_52a264d064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Vista看天下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