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那些坚持上各种兴趣班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作者:成长树 来源:成长树 公众号
分享到:

04-22

关注成长树

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前不久结束的2019年花样滑冰世锦赛上

男子赛出现了一个挺有趣的现象

前三名清一色是亚洲面孔


而且冠军和季军

全部都是华裔少年

分别是19岁的陈巍和18岁的周知方


陈巍和羽生结弦双双超过300分,形成双雄局面


赛后看媒体的报道

发现这两位华裔少年还有

很多相似的地方:


他们都是移民家庭的第二代

家境都是中产


他们都爱好非常广泛

并且每样爱好都成就不俗


他们的学习成绩也都非常好

是刻苦又出色的学霸



都说阶层固化

上升通道即将关闭

看着这两个冰上翩翩起舞的

近乎全能的“别人家的孩子”


再看看他们的父母为了

培养出如此精英孩子

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


大概就感受到打破壁垒

背后隐藏着的真相




冠军选手陈巍



获得冠军的选手陈巍

是1999年在美国盐湖城出生的

他是家里第5个孩子

上面还有2个哥哥和两个姐姐



陈巍的父亲祖籍广西

1988年到的美国留学

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成为了一名医学领域的科研人员

而陈巍的母亲则是北京人

她到美国之后的工作是中文翻译


从事医疗相关工作

在美国还算高收入的行业

但即使是这样

要养育5个孩子也是非常紧张的



再加上陈巍的父母

不满足于让孩子只接受常规的教育

他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有自己的爱好

能够拥有更加精彩的人生


他们根据每个孩子的兴趣

给孩子们报了兴趣班

后来事实也证明,每个孩子

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陈巍的哥哥们擅长冰球

他的两个姐姐则喜欢花样滑冰

冰上项目都自带烧钱属性



从冰鞋费、服装费

到场地费、教练费

再到出去比赛的衣食住行费用

样样都离不开钱


可就是这样

父母孩子坚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

去接触和学习自己喜欢的运动



那时候陈巍还很小

并没有看出他有什么爱好

恰巧当时2002年冬奥会

在盐湖城举办

现场看了一场花样滑冰比赛后

陈巍对花样滑冰也开始感兴趣

3岁的他就这样懵懵懂懂

跟着姐姐们开始练习了


美国有很多专门为小孩子们

举办的少儿花样滑冰比赛

只练习了1年花滑的陈巍

很快表现出了不俗的天赋

4岁就拿到了人生第一个冠军

之后又获奖连连



不过陈巍的父母也并没有

满足于只让孩子学滑冰

还充分拓展了他其他的爱好


陈巍7岁的时候

开始学习芭蕾舞

虽然家境一般

但父母还是让他每周上6节课


这样坚持了1年之后

陈巍已经可以旋转两圈

他还陆续参加了《胡桃夹子》《天鹅湖》《睡美人》等舞剧的表演



花样滑冰的练习

帮助陈巍能够更快适应芭蕾舞的节奏

同时芭蕾舞的练习

也帮助陈巍在做花样滑冰动作的时候

能够更加的舒展和优美


此外,陈巍孩子父母的安排下

系统的学习了钢琴课程和体操

陈巍在这两样课程上

同样表现非常出色


他获得过犹他州古典钢琴比赛冠军

还连续7年参加过高级体操比赛

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陈巍在练习体操和钢琴


钢琴的学习

让陈巍在专注度和对音乐的感知力方面

有了更大的进步

他更能在花样滑冰的时候

知道怎样期配合音乐的韵律


体操的练习

让他的身体进一步柔韧

有了更好的平衡力和控制力


所以虽然学习了更多的东西

但每一项爱好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陈巍的综合素质也越发的强悍



不过这些特长爱好

说起来就已经显得很多

要引导一个孩子从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

到专业的水平并取得一定的成就

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光是赚取学费以及千百次的来回接送

就已经能让一个人疲惫不堪了

更何况父母要照顾好全家5个孩子


所以陈巍的家里就有了更明确的分工

爸爸需要努力的工作

赚取更多的资金维持家用

妈妈就需要不断的陪着孩子练习

负责接送和衣食住行



也同样因为家里经济能力有限

没办法支撑高额的教练费用

所以陈巍也没办法频繁接受教练指导

一般是一周一次课

有时候要两周一次课


为了让孩子每节课都能有更多的收获

妈妈还坚持每节课都陪在旁边做笔记

好在之后的一周到两周中

自己帮孩子做到最好


小小年纪已经溜冰获奖的陈巍


随着孩子训练的更加专业化

还不得不到南加州俱乐部训练

家里又负担不了飞机的费用

所以只能由妈妈开着载着儿子往返

每次都是12小时以上的车程


另外,因为高密度的训练和比赛

他的高中课程需要通过网络自学

母亲需要一边帮他处理其他杂事

一边关注他的学业情况

他的日程安排密不透风

母亲的作息也几乎是连轴转



父母的吃苦耐劳

一直感染着陈巍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


“父母在二十多岁时移民来到美国,

他们刚来时什么都没有,

经济上十分困难,

所以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打拼。

他们一直想让孩子们明白,

成功的背后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




他自己也真的是很争气

成绩越来越好

一路在各种比赛中

都有所收获:


2016年他,获得了国际国际滑联

花样滑冰挑战赛芬兰杯冠军以及

世界花滑拿下日本站银牌



2017年,他夺得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冠军

同年又拿到了国际滑联

花样滑冰大奖赛俄罗斯站冠军、

美国站冠军、

大奖赛总决赛冠军



2018年,他再次夺得了

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的冠军

也是在2018年

他以SAT数学成绩满分800的成绩

顺利被耶鲁大学统计学专业录取

他还因为仰慕父亲的职业

辅修了辅修生物工程以及医学预科



2019年,他拿到了世界花滑锦标赛

男子单人滑比赛冠军

也一举结束了

日本选手羽生结弦在这个项目上

连续多年的统治



也许这世界上存在有天赋的孩子

但取得任何大的成就

绝没有天赋+运气这么轻松的事情


阶层的突破,

拼的是父母的远见和耐心

更拼的是孩子的毅力和恒心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吃得苦中苦

未必能成为人上人

但享受懒洋洋自由的孩子

一定很难成为领先者



季军周知方



季军周知方这个孩子的成长路径

其实也跟陈巍有相似之处

他出生在2000年,是个00后



他的父母都毕业于清华大学

而且两人是计算机系的同班同学

90年代国内兴起一股出国热

他们两个人就一起来到了美国


周知方的爸爸成为了

谷歌的一名普通的程序员

妈妈的工作同样也是程序员



周知方的父母虽然没有什么根基

但凭借自己的学历和努力

算是在美国过上了中产的生活

之后他们的大女儿周知圆出生

2000年的时候,儿子周知方出生


他们给孩子取名知方,是出自论语: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希望他可以

“知晓是非曲直,

懂得做人的道理。”




从取名字上看就知道

父母对两个孩子的教育非常的重视

周知方的姐姐基本可以算是个全才

小提琴上造诣很高

体育方面也不示弱

跳水、打球都很擅长

考试成绩拔尖,

高中全A

SAT考试满分,

目前在麻省理工就读



对周知方的培养上

父母也没有任何松懈

虽然专业练习花样滑冰

课程都通过网络学习

但妈妈也亲自参与辅导

不仅所有成绩都是全A

还连跳了2级

尤其在数学方面表现特别出色



周知方接触花样滑冰

也是在3岁左右的时候

当时他整天精力旺盛得不行

爸爸为了让他能安分一点

就尝试把他送到冰场运动

希望他把精力用光后能乖乖睡觉

却没料到他一下子喜欢上了花样滑冰


不过跟陈巍一样

周知方也兴趣极为广泛

他同时还学习了足球、棒球、篮球、

游泳、网球、滑雪等等各种项目

并且在各种比赛中频频获奖



不过相对来说

他还是在足球和花样滑冰方面

表现得更加有热情

父母让8岁的周知方自己

在两个爱好中选择一样坚持

周知方选择了自己更爱的花滑


孩子不知道一个决定的重量

但父母是知道的

如果想走专业花滑运动员的路

就必须让孩子接受系统的训练

双职工家庭是没办法给孩子

足够的支持和陪伴的



思来想去,母亲决定辞职

专门陪伴孩子练习

妈妈当时的收入已经是6位数

一下子少了这么多收入

家庭经济条件紧张起来


加上训练需要到南加州去

父母不得不被迫分离

爸爸带着姐姐在北加州工作

妈妈带着周知方在南加州训练



她们在南加州租个小公寓

那个公寓条件非常简陋,黑洞洞的

还连热水都没有

而周知方就每天四点钟起来训练



每周,妈妈还得开车十几个小时

带着周知方回到南加州

周知方11岁的时候

在自己的中文作文中写家里的车

就是他的小天地,因为:


“我在车里吃,睡,和做作业。

我的小天地里常备一个小枕头。

我睡觉的时候,枕着小枕头,

盖着我妈妈在滑冰场里头穿的羽绒服当被子,

就像妈妈抱着我一样。


不论走到哪里,

我的车里总是带着我所有的课本,

加上我的中文书包,

这样,我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功课。

我的车里还总放着我的电脑。

当然不能给忘了,

车后厢里头有我所有滑冰的行当。


车里面总是至少放着一个保温的饭盒

和一个保冷的饭盒。

这样我可以在车里又吃又喝。

哈哈!对了,我车里面还有我滑冰的音乐CD,

这样,我的长途旅行就变得有声有色。”



这段话于孩子写来

有点浪漫和温暖

但四五年的时间每周如此

可想而知有多么辛苦和不易

不过好在周知方也用自己的成绩证明了

他成为了花滑这个领域里的顶尖选手



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来梅花扑鼻香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无论是中产家庭还是普通家庭

培养优秀的孩子始终都是艰难的路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虽然努力未必一定有回报

但一定比不努力要更好


父母要付出孩子要付出

最后才有可能杀出重围

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大家好,我是小树妈妈,爱阅读、爱分享、更爱家里的两个娃。


创办成长树这个平台3年了,收获了200多万妈妈的关注,现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宝爸宝妈,每天为大家提供原创育儿好文、精选好物、有声绘本,累计发布了300多篇原创文章。


如果你家也有3-12的娃,那咱们就算相见恨晚,现在关注,小树妈妈还有见面礼送给你。


阅读40961
举报0
关注成长树微信号:gh_cd33e373971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成长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成长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