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海龙屯一年多后,2018年10月,海龙屯考古工作队主要负责人李飞又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海龙屯,一呆又是7个月。其间,李飞下山回家的次数不超过5次。身为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李飞早已习惯把海龙屯当家,把下山调查、开会或回家,称为“出差”。从2012年上屯至今,8年时间里,李飞在海龙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数千个日日夜夜的奋战,海龙屯从曾经的寂寂无名,到闻名于世的世界遗产,李飞和他的队友们用无数考古数据成功讲述的海龙屯故事功不可没。
百年一次的恋爱
“这于我而言,想必也是我考古职业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再不会有一个地方的考古发掘会让我如此痴迷,如此念念不忘。”采访中,李飞调侃自己就像和海龙屯谈了一场恋爱,深陷其中终不悔。
2012年3月,贵州省文物局启动了海龙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同年4月23日,以李飞为队长的考古工作队进驻海龙屯,开启海龙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主动性科学发掘工作。
不曾想,海龙屯上的田野考古工作一做就是八年,和海龙屯“看对眼”的李飞更是长期驻屯,把海龙屯当作了家。尤其是申遗前,李飞更是把大部分时间都给了海龙屯,年幼的儿子、温柔而又有才情的妻子都阻止不了李飞回屯的脚步,为此,考古界的朋友封了李飞一个“官职”——海龙屯屯主。
海龙屯考古硕果辉煌
“一蒂孤悬,群山固结,三面环溪,只有东西两侧有小路可通往屯顶。”这是对海龙屯形象的描写,也从侧面反映了李飞和他的考古队员们的艰辛。1300余米的海拔,山势险要道路崎岖,交通完全靠走,山上物资缺乏。特别是考古队入驻之初,水电不通,夏天洗澡难,冬天饮水靠下雪,春秋衣服被褥湿哒哒。因为频繁的上下海龙屯,李飞患了滑膜炎;考古队员韩文华在一次下山途中不小心摔了一跤,人高体重的他由12个人抬到医院救治,昏迷8个小时才苏醒;负责参与海龙屯考古现场协调的遵义市文物局何烨在无数次陪同专家考察时,中暑昏倒……
付出终有回报,在贵州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李飞和他的考古队员们也交出了漂亮的考古答卷。出土建筑构件、碑刻、瓷器、铁锁、瓦钉、钱币等文物上万件,为海龙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支撑。在大量繁重的考古工作及文献研究之后,海龙屯考古工作先后荣膺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六大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球十大田野考古新发现、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等殊荣。2015年7月4日,海龙屯遗址和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一起联合申报的“中国土司遗产”,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中国第三十四项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第四十八项世界遗产。
那一刻,李飞发了条微信:“海龙屯:贵州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他的微信朋友圈里的同行纷纷跳出来祝贺,“屯主辛苦了!”
重回海龙屯拟出考古报告
2017年3月份,李飞的工作关系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整到贵州省博物馆,暂别海龙屯。虽人在贵阳,但海龙屯后期文物整理和考古报告未完结,让李飞始终放不下。在他的再三请求下,2018年10月,单位领导终于“放”李飞回来继续海龙屯的工作。
李飞告诉记者,考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分为考古调查、文物发掘、文物整理、考古报告出版。以海龙屯出土的瓷片为例,考古工作者首先要根据瓷片上的纹饰分类整理,从数万块残片中,找到相对应的碎片,进行拼接,然后选出标本照相、绘图、排版,并对其进行文字表述,最终编写成考古报告。“而这必须是一份与海龙屯世界遗产身份相匹配的考古报告。”它是参与海龙屯考古发掘的工作者的责任,一份完整的考古报告将为今后的考古工作者提供直观的、科学的考古资料和依据,使没有亲临现场的考古工作者凭借报告就能开展更多的研究工作。
李飞表示,下一步他和他的队友们将全力配合省市各级文物部门、地方政府,上下同心切实推进海龙屯考古成果整理与文物保护工作,真正把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讲好遵义故事,展示好贵州形象,使其发挥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来源:遵义日报
1、
2、
3、
4、
编辑:陈娟丨审核:周钰姣丨签发:熊 俊
热线电话:19908522221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遵义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遵义晚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