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贾静雯9.5分人性神作:毁掉一个人,贴上这个标签就够了

作者:三优亲子 来源:三优亲子 公众号
分享到:

05-03

文 | 小弯钩 · 来源 | 三点一弯钩 


-01-

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


刚刚完结的热播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是我今年追的唯一一部剧。


我亲眼看着它的豆瓣评分从9.0飙升9.4,最终得分9.5,荣登一周华语口碑剧集榜TOP1,心里真的挺开心的。


我开心的是,这部几乎没有偏见与标签、剧情硬核没有偶像色彩滤镜、揭露人性真实又混沌一面的“小众”电视剧,终于吸引了大多数人的注意。

 

《我们与恶的距离》(后面简称“与恶”)的核心宗旨其实很大众化: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


不同于其他剧集的是,这部剧没有给出答案。

 

这部剧里有儿子被杀害的可怜妈妈(贾静雯饰演),憔悴痛苦借酒消愁,但转个身,作为媒体人的她就开始挖掘负面新闻、吃人血馒头



这部剧里有恶意袭击他人的精神病患者,持刀威胁家人,但转个身,他就在精神病院里哭着对家人说:我会好好吃药的,我想回家



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


《与恶》的编剧从备受争议的“要不要关注犯罪者和他的家人”入手,讲述一场9死12伤的无差别犯罪事件的后续。


借犯罪者、犯罪者家人、受害者、受害者家人、旁观者5个人的手,画了一幅人性百态的清明上河图,告诉我们:这问题没有答案


点击视频即可观看片段


 


单亲家庭、亲友嫌弃、有精神病史、不敢在人前抛头露面的人,你就是完全罪恶的吗?

 

你家庭和睦、衣食无忧、没有精神病史、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你就完全不会伤害别人吗?

 

谁善谁恶,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因为它原本就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你花费毕生时间去构筑的价值观。



-02-

“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

要花个20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说永远都不要考验人性?

 

有个网友回答:歌德曾经说,所有罪恶的念头我都有过,我只是没去做。


但对有的人来说,也可能是:所有罪恶的念头我都有过,我只是没法去做。

 

《与恶》中持枪杀人的李小明,20出头,正是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却精心准备好枪支,酝酿出一套完整的杀人计划,然后在电影院里杀死了9个人。


李小明犯罪后,律师为解开他的杀人动机四处奔走,就在快要得到答案的时候,法院迫于舆论的压力,李小明被提前执行死刑。



他杀人的原因,直到电视剧完结都没有给出答案。

 

其实问题的答案近在咫尺,但很少被看到,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看。


毕竟现实中,每一场随机杀人事件发生后,旁观者们最响亮的声音都是:“这种人就应该下地狱!


没有人关心他杀人的动机,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会扭曲,没有人思考如何维护社会环境、避免下一个犯罪者诞生,大家关心的只是:怎样保证自己的安全。


枪响那一刻,全民欢呼雀跃;只有李小明的妹妹和父母,痛哭流涕。

 


答案是什么?

 

李小明到底为什么杀人?

 

没有答案。


李小明的父母也不明白,他们一遍遍向公众道歉,说自己教育失败。


可面对律师,李小明妈妈说出了心声:

 

“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个20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李小明死后,最难过的莫过于他的父母。


案发前,李家和普通家庭一样,儿女勤奋好学,父母省吃俭用,供养出两个大学生,甚至比普通家庭都强。

 

在李小明的妹妹李小文回忆中,李小明也不过是一个爱笑爱闹、维护妹妹的哥哥而已。


《犯罪心理学》中说:


人格的行为模块复杂多样,而且具有多面性。


想要去表达这些隐藏的人格,对一个人的健康十分重要。

 

像李小明一样渴望摧毁他人的念头,我们每个人都有过。


不同的是,当我们察觉到自己有恶念,我们的理智会冒出来,把这些念头挡在犯罪的大门外,我们选择成为一个好人。


所以生活中,我们总是一次次产生恶念,又一次次的压制自己的冲动。

 

但如果我们反复压制、不断压抑、最终忍无可忍之时,或许一句不经意的批评、一个轻蔑的眼神、一次不愉快的谈话,都会成为我们毁灭世界的导火索。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03-

阴暗潮湿的地方,更需要阳光

 


《与恶》中正义感十足的律师,为帮助李小明的家人四处奔走,他的妻子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帮助犯罪者的家人。


他却说:“我曾经和李小明一样,差一点就成了罪人。”

 

原来,律师从小在育幼院,像孤儿一样长大。他有两个好朋友,有一天,他们相约和黑帮火拼。

 

但他因为迟到,没有上车。两个好朋友却一个死,一个无期徒刑。

 

“他是个罪人,但不一定是个坏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律师想方设法寻求受害者家属的理解。



他一遍遍的找到贾静雯饰演的宋乔安和她的老公刘昭国,反复询问他们:


难道你们不想知道李小明为什么杀了你儿子吗?


如果能找到答案,我们可以帮助很多人。

 

没有人理解律师为什么这么做,我们甚至不知道,他寻求的是否只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可是当律师对着李小明说出:“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平安快乐的长大,不要再遇到有人再做出类似你犯过的罪”,屏幕外的观众的内心也为之震撼。

 

因为,这也是我们的心声。


 

整部剧里,所有人都在保护自己的利益、释放失去亲人的痛苦、为死去家人复仇。


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就像用视线的放大镜,把关注点投射到一张纸上。


眼看着纸张就要烧焦了,却有一个人轻轻的把放大镜移开,对这些人说:

 

你看看其他地方,这些阴暗潮湿的地方,更需要阳光。



-04-

打破“受害者“与

“加害者“的循环



《与恶》就像一道闷雷,炸开了我们不愿意面对的人性现实:我们与恶的距离,并没有那么遥远。受害者可以变成加害者,又变回受害者。



李小明杀人,执行死刑之后,他的父母在媒体面前下跪道歉,生意也无法继续下去。


母亲为了保全女儿,把女儿拉到警察局改了名字,并赶出家门,这个家庭再次“失去“第二个孩子。



不料真实身份还是被曝光,李小文对着一群媒体人激动的喊出:“你们杀的人,没一个比我哥少!


如果能够仅仅以善恶来划分他人,把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分成两个世界,那真是太容易了。


可是这世上的每个人,包括你我,都曾经伤害过某人,又被某人伤害。

 

我们是坏人吗?

 

就像《与恶》中的媒体人说的:“我们是好人,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

 

而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不是善恶分明的偏见。


而是时刻保持自己对人性内心阴暗面的关注,这是我们在成为好人的路上,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毁掉一个人,只需要把它贴上“坏人”的标签,便足以让他形神俱灭。拯救一个人,却比这难得多。


因为“坏人”会激发出更多人心中的恶意,当我们让某个人一生都活在“有罪”的偏见里,我们也就给了他变得更坏、伤害更多人的权利。

 

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每一个偏见都是染色剂,我们身处其中,自以为绝对安全,浑然不觉自己早已变了颜色。

 

我们都不是坏人,但我们和社会的关系如此脆弱,小到一个朋友圈,大到一场社交关系。


我们总是在无意间、有意间给他人造成伤害,又被他人所伤。

 

面对如此脆弱的人性,我们能做的,不是用偏见审判,而是对他人多一些关心和关注。


就像《与恶》中的律师一样,构建理智的善恶价值观,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

 

当我们做到这点,不再迷信绝对的好与坏,才能打破“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循环。


-End-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三点一弯钩(sandianyiwangou)。在这里,从“心”出发,转载已获授权 。



推荐阅读:






给优妈最好的支持,就是点亮好看推荐给更多人▼


阅读40819
标签 
举报0
关注三优亲子微信号:sanyouzj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优亲子”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优亲子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优亲子

微信号:sanyouzj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