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第2114期
谭华牧 [中国]
▾ 点击收听 ▾
旗
作者:穆旦
为你读诗:朱卫东 | 主播
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
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
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
是写在天上的话,大家都认识,
又简单明确,又博大无形,
是英雄们的游魂活在今日。
你渺小的身体是战争的动力,
战争过后,而你是唯一的完整,
我们化成灰,光荣由你留存。
太肯负责任,我们有时茫然,
资本家和地主拉你来解释,
用你来取得众人的和平。
是大家的心,可是比大家聪明,
带着清晨来,随黑夜而受苦,
你最会说出自由的欢欣。
四方的风暴,由你最先感受,
是大家的方向,因你而胜利固定,
我们爱慕你,如今属于人民。
1945.5
《穆旦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我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穆旦
- 关于作者 -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后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言区」:讲讲你最佩服的一位青年
﹀
﹀
﹀
一个死人的文字,
要在活人的肺腑间被润色。
——奥登《悼念叶芝》,穆旦译
1942年,一群中国青年军人正在缅甸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里跋涉。一个年轻军人,已奄奄一息。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远征军。我们今天的人,几乎淡忘了这个名字,直到近年,他们才重回人们的视线。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就是根据他们的故事改编而来。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英美盟军在东南亚的节节败退,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中国的大后方也暴露给日本人。
此时的中国,大半国土已经沦陷,全部出海口被日军占领。
对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连小口径火炮都无法制造的国家来说, 抗战真正陷入了全面的危机。在此之前,能够输送物资来华的渠道仅剩下滇越铁路、 香港、苏联和滇缅公路。
随着战况恶化, 中国人只剩下了滇缅公路这唯一一条物资输送渠道。 如果日军切断滇缅公路, 就等于断绝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
缅甸对美英两国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罗斯福和丘吉尔觉得要想打败法西斯,必须倚重中国。
1942年初,应英国请求,经中美英三国协商,中国派遣了一支大概10万人的远征军去缅甸协助作战。
这支军队进入缅甸后打过几次胜仗,随后发生的仁安羌大捷更是让中国远征军声名大振。但日军的疯狂反扑,使得中国远征军不得不开始大撤退。
他们被迫退入胡康河谷野人山,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热带雨林。在日军的夹击和原始森林的吞噬下,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伤亡5 万余人,大部分死在这里。
那个年轻人也差点死在这里。
翻译家、英国诗歌专家王佐良在一篇文章里讲述了这个青年后来的命运:
“他从事自杀性的殿后战,日本人穷追,他的马倒了地,传令兵死了。不知多少天,他被死后的战友的直瞪的眼睛追赶着。在热带的豪雨里,他的腿肿了。疲倦得从来没有想到人能够这样疲倦,放逐在时间——几乎还在空间——之外,阿萨密的森林的阴暗和寂静一天比一天沉重了,更不能支持了,带着一种致命性的痢疾,让蚂蟥和大得可怕的蚊子咬着,而在这一切之上,是叫人发疯的饥饿。他曾经一次断粮达八日之久。但是这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在五个月的失踪之后,结果是拖着他的身体到达印度。”
这个年轻人,本来是西南联大的一名学生。他刚刚毕业,成为学校的助教,就响应国民政府“十万青年从军”的号召,参军报国,又终于死里逃生。
后来,他成了一位重要的翻译家和诗人。更多人开始知道他的名字:查良铮。而他,还有一个更被熟知的笔名:穆旦。
现在很多年轻人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王小波。
在那篇流传甚广的《我的师承》里,王小波提到查良铮和王道乾的文学翻译:“查先生和王先生对我的帮助,比中国近代一切著作家对我帮助的总和还要大。现代文学的其他知识,可以很容易地学到。但假如没有像查先生和王先生这样的人,最好的中国文学语言就无处去学。”
“文革”时,穆旦也受到冲击。他不敢写诗。而他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翻译工作。他希望为祖国留下更多的文学养料。他很喜欢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1963年被解除“劳动管制”后,就开始翻译这首两万多行的长诗,反复整理,修改,注释。
他的子女回忆起1966年8月一个被红卫兵洗劫后的夜晚,写道:
“一堆熊熊大火把我们家门前照得通明,墙上贴着‘打倒’的大标语,几个红卫兵将一堆书籍、稿纸向火里扔去。很晚了,从早上即被红卫兵带走的父亲还没有回来……直到午夜,父亲才回来,脸色很难看,头发被剃成当时‘牛鬼蛇神’流行的‘阴阳头’。他看见母亲和我们仍在等他,还安慰我们说:没关系,只是陪斗和交待‘问题’,红卫兵对我没有过火行为……母亲拿来馒头和热开水让他赶快吃一点。此时他看着满地的碎纸,撕掉书皮的书和散乱的文稿,面色铁青,一言不发……突然,他奔到一个箱盖已被扔在一边的书箱前,从书箱里拿出一叠厚厚的稿纸,紧紧地抓在发抖的手里。那正是他的心血的结晶《唐璜》译稿。万幸的是,红卫兵只将它弄乱而未付之一炬!”
1973年,随着政治气候的好转,穆旦修改好《唐璜》,并试探着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信,询问能否出版。编辑回信说,寄来看看。穆旦欣喜不已。译稿寄出去后,却石沉大海。
1976年的一个晚上,穆旦不幸从自行车上掉下来,造成严重的骨折,不得不住进医院。
手术前两天,穆旦将译作的全部手稿都整理好,放进一个帆布手提箱。他对小女儿说:“好好替爸爸保存它们,它们现在不能出版,也许等到你老的时候才能出。”
就在手术前一天,穆旦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9岁。1980年,《唐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81年,穆旦被平反。
穆旦生前,很少对人谈起在缅甸的那段日子。他有首诗歌 《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 是写给那时候的。其中,最让我震颤的,是“森林”的一声召唤:“欢迎你来, 把血肉脱尽!”
在中国远征军的那场大撤退中,战斗是激烈的。众多的逝者中,有中国的同胞,也有日本军人,都葬身异国他乡。他们的亲人,都在屋檐下盼望他们回家。
1973年, 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第二年,一批日本客人被获准访问云南昆明。 随着政策开放,更多的日本人来到云南,循着当年战争的路,寻找当年死在异国他乡的亲人。
中国人比日本人去得晚了一点,因为许多人不熟悉这段历史。《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编剧兰晓龙在清楚这段历史后,多次去云南。
他去了腾冲国殇墓园,那里是为光复腾冲而壮烈殉国的中国远征军9000烈士的灵魂栖息地。 他和朋友去腾冲时, 戴着祭奠的花,扛着一箱白酒,去探望那些无名小卒。看到与众不同的名字,他们会拿着酒杯,和这个人的墓碑碰杯。
如今,五四运动到今天已经百年。“五四”,是一个属于青年的节日。我们今天的青年,也都生活在“五四”的成果里。
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36岁,鲁迅34岁,周作人30岁,胡适24岁,老舍20岁,冰心只有17岁。危难的中国,是青年一马当先,推开古老而封闭的大门,吹响革命的号角。
1919年的五四运动,更是一次青年集体的觉醒。青年们前赴后继,开始创造历史,并主导这个国家未来的命运和方向。
如今,一百年过去了,沧海桑田。那些当年热血的青年,以及他们的精神,去了哪里?
穆旦曾这样写道:“我至今仍认为,人只能或为理想而活着,或是为物质享受而活着。享受到手的可能淡而无味,只有理想使生活兴致勃勃,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觉得,这就是穆旦作为一个五四之子的遗产,一个青年的遗产。
文/ 湘人彭二
诗意生活态度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更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说,“新青年”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的青年。愿我们,做这样的青年。
- 诗歌音乐 -
配乐剪辑自音乐人Jan Mulder的作品Be Still, My Soul,出自专辑Love Divine III。
●
●
●
▎诗意的人
朱卫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新闻主播
「为你读诗」首席语言艺术指导
▎特别推荐
▎你会喜欢
丨丨
▎五四推荐
长按识别二维码,测测你的青春配哪首诗
▎明日预告
明晚(5月5日)10点,音乐人叶蓓为你读诗人聂鲁达的作品《爱的十四行诗》第8首。
策划出品:Be My Guest「为你读诗」
知识产权法律顾问:金杜律师事务所史玉生律师 郑绩律师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李亚律师 王维维律师
本公众微信平台音频、视频及活动图文信息报道系「为你读诗」独家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本平台所使用的诗歌、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授权事宜。
▼点击 阅读原文 ,带你走进60堂最美古诗课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为你读诗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