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杭州小伙冯浩羌塘失联事件又有进展。5月7日凌晨,其中一名队友李志森透露:西藏安多县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处罚他们三人每人5000元。
今年3月5日起,三名户外爱好者冯浩、林夕(非本名)、李志森三人,计划横穿1500多公里的羌塘无人区。4月17日,李志森和林夕完成穿越,次日才对外披露并报案,称冯浩“私自离队退出”,而此时距离冯浩失联已有33天。此后,李志森与林夕随相关部门搜救。值得庆幸的是,5月5日,冯浩在失联50天后被找到,此时他已经断粮7天。
三人的行为引爆舆论。网友指责他们,为寻求刺激而非法穿越太任性,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极大不负责,同时也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冯浩与林夕不认可处罚
“我接受,我也写了保证书,承诺再也不会违反法律法规,”李志森说,他同时对所有参与救援的人表示感谢。
在一张安多县森林公安局5月6日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上,清楚写着,李志森因“2019年3月5日至2019年5月6日,非法穿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罚款5000元整,于2019年5月21日前交齐。
尽管李志森称,4月26日,他和林夕参与的救援获得批准,但从公安局的处罚来看,这次进入无人区依然被定义为“非法穿越”。
除了林业局,其他相关部门也对李志森进行口头批评教育。此前,李志森和林夕都曾完成过对羌塘的穿越。
据红星新闻报道,西藏安多县林业局派出所向记者确认,已对三人非法穿越羌塘无人区一事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各罚款5000元,李志森已经接受处罚,但是冯浩和林夕对处罚有异议,冯浩认为他是初犯,罚款5000元有点高;而林夕觉得自己没有做错,表示一分钱罚款都不会交。据悉,冯浩与林夕计划提起行政复议。
钱报记者拨通林夕电话向她确认罚款情况,但被她挂断。
李志森也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他本来打算于今日离开安多,返回拉萨。但上午他又被森林公安叫回,不得离开。目前,他和林夕、冯浩两人已经分开。
驴友擅自穿越严重破坏高原生态
羌塘是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中国最大无人区,绝对无人区面积超过60万平方公里,涵盖唐古拉山以北,阿尔金山,昆仑山南和可可西里以西部分,占据青藏高原的四分之一领地,平均海拔50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2017年11月,青海可可西里、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禁止进行非法穿越活动的公告,明确这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群,是青藏高原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基因库,在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和生态价值。
相关部门称,近年来,部分户外运动探险者在网站论坛公然发帖、擅自组织、随意进入三大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进行非法穿越活动,严重破坏了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管理局通过建立“联合、联动、联防、联打”机制,对非法穿越活动进行严厉查处,造成严重破坏的单位或个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交由公安机关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据一位冯浩的朋友透露,此前冯浩曾想推板车穿越无人区,但被相关部门发现,没有成行。
“去的人越多,对羌塘的伤害越大”
这场穿越也给三个年轻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李志森在微博上晒出自己脱落的脚趾甲盖和黑紫的皮肤。
本次出发前,李志森原本计划完成“一穿三登”,即除了穿越羌塘,还要攀登境内的三座雪山,如今面临自己身体的损伤,他也忍不住反思,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太搞笑了”,奉劝后来者吸取教训。而林夕作为冯浩的女友,抛弃男友等指责,也让她一度面临非常大的网络舆论压力,找到冯浩后,林夕多次痛哭。
这两天,失联50天的冯浩找到后,网络舆论沸腾。据李志森发布的一段视频显示,林夕在车上哭泣,李志森问下车的冯浩,“以后还继续吗?”冯浩说,“下次找个难度更大一点的。”
△点击视频观看
一位网友说,“安全回来就好,但这种对社会家庭不负责任的人,应该好好反省一下。”
即使在户外爱好者圈子里,三人行为也备受质疑。一位杭州的资深户外爱好者对钱报记者说,“罚5000元太少了,羌塘不是用来穿越的,那里是留给野生动物们的自由地,明确擅自的穿越就是非法,”她说,“我真不愿意看见羌塘的各种穿越,无论穿越成功甚至是失败丢命,都会激发更多的人去继续,去的人越多,对羌塘的伤害就越大。”
近年来,驴友贸然行动失联、动用巨大人力物力救援的新闻屡见报端。有评论曾指出:“现实中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作为国家公共资源来说,首要任务就是要保障公共利益的需求,但为数不少的对私人救援,就意味着公共资源对公共需求的‘脱岗’,这本身也是一种潜在的公共安全危机。”
“我累了,该结束了。”李志森说,他再也不会去羌塘无人区。
来源: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记者 俞任飞 黄小星
值班编辑:董箫乐
猜你喜欢
1.21岁姑娘在欧洲感冒,多器官衰竭回杭抢救!ICU里她哭求:大家救救我!我想活着
2.半夜在殡仪馆点外卖!女顾客与外卖小哥爆笑对话曝光, 哈哈哈哈好心疼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钱江晚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