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通过微信转发的招聘广告,让即将走出大学校门,面临求职难题的大学生小张背上了按月还贷的沉重包袱。而原来承诺的所谓工作则成了泡影——小张去应聘时,被招聘企业要求先接受入职培训。高达1.8万余元的培训费小张无力缴纳,由对方帮忙办理了“教育贷”。
而在小张即将完成培训时,却发现当初的招聘公司已经联系不上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类似的“招聘变培训”并不少见。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学习识别“培训贷”陷阱,已成当务之急。
应聘变成贷款培训 大学生“蒙圈了”
从外地来大连求职的大学生小张告诉记者,今年初,在网络上看到大连一家软件开发公司的招聘程序员信息,称月工资达到6000到7000元,公司安排住宿。“我觉得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条件很优厚。”小张说,自己来连应聘后,公司招聘负责人对自己“很满意”,但表示他还没毕业,工作经验不足,需要到公司指定的培训机构去接受“入职培训”。
“我和招聘公司、培训机构签订了一份三方培训协议。”小张告诉记者,这份协议约定:为期3个月的培训费高达1.8万余元。小张无力支付,需要通过“办理助学贷款”的方式支付。而招聘方则承诺培训结束后为小张提供就业岗位。“但须根据综合表现优先安排。保证入职转正后月薪达到3000到5000元。”
但小张没有想到,今年4月培训结束后,他再找到这家软件开发公司要求入职,却发现公司已经失联。“公司招聘负责人的电话也打不通。”而记者联系上小张付款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表示承诺安排工作岗位的是招聘方,该培训机构只负责提供培训服务。工作人员强调,培训机构和招聘公司“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不提供贷款,通过联系金融机构提供就业后付款模式,是希望让那些因为贫穷学不起的孩子通过学习技能改变命运。”该工作人员称。
“我现在有一种‘被套路’的感觉。”小张表示,目前自己背负着1.8万余元的“培训贷”,分12期偿还。“每个月都要还1700多元钱!”小张说,工作没找到,却背了债,让他很无奈。
求职者应小心“套路”
无独有偶,大连一所高校的大学生小王也遭遇了类似困境。他大学毕业前通过网站发布个人求职信息,随后一家科技公司主动联系他并要求他“培训后入职”。小王也是通过贷款平台贷款1.88万元缴纳了培训费,但在培训期满后,招聘公司已经人去楼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一些以招聘为幌子,声称要招聘工作人员。等求职者前来应聘,则要求参加付费的岗前培训,并诱导求职者通过第三方贷款交纳培训费。这类“培训贷”并不鲜见。提醒求职者要仔细鉴别这类招聘方,一旦其提出付费培训要求要核查其与培训机构之间是否存在交叉关系,以免陷入“工作没找到,背了一身债”的困境。
文字:大连晚报首席记者 万恒
图片:网络
编辑:湘烨
美编:昉
校对:魏红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权,请留言,我们将及时处理。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大连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大连晚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