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开始,“5G”从话题走进了现实。对新技术好奇的消费者终于可以买到一部5G手机,用上5G网络了。根据GSA 5G终端生态报告,截止4月底公开宣布过的5G手机一共有16款,但对该数据梳理发现,这16款中已上市以及明确售价的5G手机仅有6款,其余为原型机发布、PPT发布,这6款手机的平均售价高达6587元人民币,其中的4款来自中国品牌。
虽然第一波5G手机主力军来自中国,但目前中国运营商尚不提供正式的5G套餐服务。实际上,2019年中国5G预商用,2020年正式商用,这意味着直至今年底 5G 手机都将是各家品牌竞争的制高点。
但在5月8号,OPPO在国内首先开启了 5G 友好用户招募计划,在北京、上海、深圳通过OPPO Reno 5G版手机体验这三个城市的5G网络——这也是国产手机品牌的5G手机第一次从展示柜中到了普通用户手中。
国产手机厂商为什么要抢跑5G?
尽管各大运营商、手机厂商都在2019年积极布局5G,但今年并不是一个适合普通用户正式使用5G服务的时间。
首先对于5G设备来说,在2020年下一代高通5G调制解调器X55发布之前,5G手机较4G手机来说只会耗电更高,比如三星Galaxy S10 5G版手机屏幕和边框都比4G版本更大更厚,以便手机承载一个容量更大的电池支持手机的高耗电量,而这些额外的硬件成本最终都将由消费者买单。
从左到右:S10e、S10、S10+、S10 5G;图片来自the verge
即便5G手机就绪了,现在的5G网络依旧没有准备好。比如中国移动承诺在北京建设一万个5G基站以便保证网络运营良好,而2019年中国5G网络处于试商用期,基站数远没有达到这个数据。上周数码KOL飞猪(@flypig)拿到OPPO Reno 5G版手机,在北京体验5G服务的时候开车半小时都没有找到5G信号。
而在5G已经正式商用的美国,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毫米波高频信号为美国运营商的主流网络信号(Version和AT&T采用毫米波,而T-mobile是600MHz信号),而这种信号最大的问题在于信号遇到障碍的传播问题——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在 5G 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可能远大于从前,对基站分布乃至基站密度的要求也更高。
所以在这种前提下,为何手机厂商还要挤破脑袋抢发5G手机?
(1)匀速跑就会被淘汰
2010年海外主流运营商开始规模性建设4G基站,被称为4G元年。从4G元年到网络成熟,大概花费了4年左右时间。如今,国内4G用户规模达七成,未来十年,5G也将重复4G的发展路径,成为主流网络。
手机接收5G网络必须需要5G芯片、射频、天线等硬件支持,也就意味着想要在未来十年内使用主流的5G网络,必须换机。
据IDC 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报告显示,全球手机出货量为3.108亿部,较上年同比下降6.6%,全球手机市场还在持续下降中,而5G将带领全球手机用户走入换机潮。
这波换机潮是饱和手机市场的一个增长机会。有20年通信行业经历的职业经理人陈丰伟认为,“如果没有5G的快速迭代,我国手机销量肯定还是会下降。”这也和IDC的另一数据预测结果一致——随着5G手机逐渐普及,智能手机销量将逐渐攀升。
在这新一轮的市场增长期,没人敢落后,未来手机第一梯队将保持5-6个品牌,当第一梯队的玩家都在加速跑的时候,匀速就是落后。一位手机业内人士曾在《财经》(http://yuanchuang.caijing.com.cn/2019/0221/4564685.shtml)的采访中表示,“中国手机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厂商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在优势的对比,而是看谁存在短板。”
据IDC预测,今年5G手机出货量670万部,仅占总出货量的0.5%。到2023年,5G手机出货量将达总出货量的26%。
(2)手机厂商争夺话语权
2004年,通信企业主导2G网络向3G网络转换,彼时整个行业尚未找到3G网络的重要用途,运营商拥有绝对主导优势,也拿走了行业最重要的利润点,手机厂商需要依赖运营商作为重要的手机销售渠道。
因此,运营商的市值高企,掌握着行业话语权。比如当时中国移动的1727亿美元市值远超手机品牌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而互联网服务企业腾讯、阿里、百度的市值连中国移动的零头都不到。
2008年,苹果推出iPhone 3G版以及APP Store,3G网络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行业利润从运营商开始向手机厂商及互联网服务企业转移,而商场上永远是越赚钱的话语权越大。
尽管如今手机出货量进入瓶颈期,但手机厂商仍在尝试以技术来获取更多行业话语权。
5G标准制定是第一次中国手机厂商参与通信标准制定,OPPO、vivo、努比亚、酷派、小米都参与了5G标准制定,开始于运营商、元器件供应商等一起主导一次通信变革,而各企业的5G话语权要看最终参与企业的核心专利数。
5G标准必要专利排行榜数据来源:IPlytics
就上图来看,5G核心专利技术依旧在上游核心元器件供应商手中,但手机厂商与他们的合作方式已经不是单纯地单向购买,而是产生了更多专利交叉许可的可能。
此前,OPPO副总裁沈义人在采访中称,“专利费问题不是OPPO最该关注和担心的问题,OPPO在5G上也有足够的专利布局,也会有专利的交叉授权。”根据IPlytics 的统计,在以智能手机为核心业务的手机厂商中,OPPO 所获得的标准必要专利数位列第一位。
(3)拓展新市场的绝佳机会
全球可以提供5G手机的6个品牌中,有4个是中国品牌,足以说明中国手机厂商在5G上的决心。
毫无疑问,领跑5G的手机厂商拥有光环加持后,一定会带来更好的品牌效应,而对于它们来说,这一光环在新市场的作用更大。中国手机厂商在东南亚、印度市场都有较为成功的发展,进军美国发展遇阻,欧洲成为中国手机厂商在西方成熟市场的新一必争之地。
在欧洲市场,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在今年2月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欧洲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报告显示,中国手机品牌在欧洲市场的份额超过32%,其中华为和小米作为征战欧洲市场最为成功的两个国产手机品牌,分别占比23.6%、6%。
尤其这次5G潮,率先接受中国手机厂商的市场便是欧洲市场,另外正式商用5G的韩国、美国,已宣布上市的主流5G手机品牌为LG、三星、moto。
尽管如此,5月1日,OPPO在瑞士首发OPPO Reno 5G版,成为了整个欧洲大陆上,用户可以购买到的第一部5G手机,而华为和小米在瑞士则在次日宣布接受5G版手机预订。科技媒体TechRadar(https://www.techradar.com/news/the-first-5g-phone-in-europe-was-unexpected-and-heres-what-it-means-for-you)认为,OPPO Reno 5G版不仅提前一天发布,而且可以直接接受购买,“OPPO在欧洲市场的5G手机先发优势比人们想象的更大。”
另一方面,欧洲是运营商主导的市场,对于欧洲市场的新晋玩家来说,能够与当地运营商合作5G服务的方式向欧洲市场推出自己的产品,不仅是再好不过得营销推广机会,更是有效拓展渠道的方式,小米、华为、OPPO在瑞士的5G手机都选择与当地运营商一起合作推出。
都在抢跑5G,OPPO凭什么跑在了最前面?
(1)独立的5G技术解决能力
在正式推出Reno 5G版之前,OPPO实际上已经拿出过两部5G原型机,分别是基于R15和Find X改造的。通过前者,OPPO打通了中国首次5G信令连接和数据链路。通过后者,OPPO首次实现了n41和n78、n79三个频段的链接。其中n41是目前中国移动的试验频段,而n78属于联通和电信。这也意味着OPPO在去年12月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支持中国3大运营商网络的基本能力。
5G通信标准的复杂性给手机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很多难题——手机内部天线数量、射频器件数量都要大幅增加,此外手机内部设计、功耗发热控制等都是让手机厂商挠头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前手机的配置要求也给5G的集成增加了难度。比如90%以上的全面屏设计会进一步挤占天线的净空区,阻碍5G信号的发射。只有掌握更底层的技术,手机品牌才不会被技术局限限制创新。
根据OPPO 5G 相关研发人员唐悦透露,OPPO没有直接采用芯片商提供的参考设计,而是做了一套自己的方案。虽然这会给设计带来很大的复杂度,但通过自研定制的方式相对降低了用户的成本,以便用户能用到性能更好的产品。
(2)稳定的量产能力
对于消费者和运营商来说,目前可选的5G手机都并不多,手机的实际供应状态并不如各大厂商所宣称的那样,很多手机即便公布了发售日期和售价,但仍处于预售阶段,消费者并不能买到真机,保证充足的现货供应也成为一个核心竞争力。
而OPPO一直在供应链管理上颇有心得,同时在全球自建工厂,保证生产品质和效率,因此我们几乎没看过OPPO出现过断货或者抢购的负面新闻。OPPO Reno版在瑞士电信的商店中开放购买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更懂用户
OPPO ColorOS用户目前已经超过3亿。而IDC数据显示,OPPO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出货量达到了1.131亿部。庞大的现有用户群也都可能成为OPPO 5G的下一个用户。
至少通过5G星火计划,OPPO为自己未来在中国正式上市的5G手机积攒了第一批潜在购机者。
对目前用户而言,4G手机已经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与5G手机也就是80分和100分的区别。但OPPO的5G星火计划以及行业中同类型活动来说,这都是一个了解用户需要5G做什么的机会,能够为探索5G手机的杀手级应用做好铺垫与准备。
OPPO的5G星火计划,通过5G手机产品与用户、开发商做沟通,希望可以尽早地搭建起整个5G生态里面软件和服务的部分,在大家尚未摸索出5G对于手机厂商的革命性意义之前,抢夺先机。
而这也是手机行业未来持续高维度竞争的体现之一。
特别策划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虎嗅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虎嗅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