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这是今年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作者:豆瓣电影 来源:豆瓣电影 公众号
分享到:

05-10

本文作者:豆瓣

原文标题:《罗马》,关于爱与革命的隐喻丨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



“今年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这不是大话,是多家媒体对于这部新片的统一评价。


Netflix出品,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外语片,金球奖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


国际电影节的认可,已经足够证明这部影片的分量。


今天上映的这部片,必须得好好聊一聊——


罗马

Roma

导演: 阿方索·卡隆
编剧: 阿方索·卡隆
主演: 雅利扎·阿巴里西奥 / 玛丽娜·德·塔维拉 / 迭戈·科蒂娜·奥特里 
上映日期: 2019-05-10(中国大陆)
片长: 135分钟


影片中的罗马,并非我们所知道的那个城市,而是墨西哥城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罗马」。


「罗马」,象征着「革命」与「爱」。

为了体现这两个主题,影片中多处埋下伏笔和隐喻。


这部电影到底好看在哪?

影片中的隐喻又代表着些什么?

怎样才能正确看懂这部”年度最佳“?


接下来,就交给豆友 来一一解读,那些隐藏在影片中的哲理和深意。


·  · 方 ·  · 文 ·  · 透 ·  · 警 ·




「革命」


导演阿方索·卡隆公开声称——

这部影片描述了我生命中的那段历史,深深刻下的社会与时光,如留下的伤疤一般,让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发生转变。


时间和空间包含着我们个体,既定义了我们,也将我们与同一时空下的他人联系起来。


这是一次关于墨西哥社会阶层的探索,其中的等级与种族问题盘根错节;但首先,这是一幅养育我、与我有着亲密关系的女性们的肖像画,它关于了爱的识别,穿越了时间、空间与回忆。


有关社会历史背景,影片中有几个线索。


  特拉特洛尔科事件  


影片又名《México '68 》(墨西哥68),即1968年的墨西哥


这一年的10月,墨西哥申办了第1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就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召开的前几天,墨西哥发生了针对学生运动的残酷镇压,被称为“特拉特洛尔科事件”。


据事件后续调查显示,事件是由为奥运安保筹建的团体奥林匹克营(the Olympia Battalion)挑起,接到命令逮捕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并引发冲突,冲突导致几百名学生丧生。



影片中的费尔明,正是加入了该组织,有组织地训练棍棒,是为镇压清场服务。


这也解释了后来发生的手拿棍棒清场的骚乱,以及费尔明一行人在家具商店枪杀了一名学生。


影片中镇压者拿着棍棒清场


  外来势力参与其中  


关于1968年墨西哥的那场镇压,史料中有证据分析显示美国CIA参与其中


这一点在片中有几个细节,费尔明参加训练场地的教练,据费尔明说一个从美国来的,后来又来了韩国的教练,暗示了美国及其盟国秘密训练他们。



另外,注意教练上衣上的字母和图标,字母“WES PONT”与“WEST POINT”(美国西点军校)仅差几个字母,而衣服上的Logo正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校徽。


美国教练的衣服上的字母

美国西点军校校徽


  幕后者  


事件的幕后者,是时任墨西哥内政部长,后来的墨西哥前总统路易斯·埃切维里亚 (Luis Echeverría)


维基百科显示,埃切维里亚在2006年被控涉及1968年和1971年的屠杀。


这一线索在影片中,街道随处张贴选举海报,正是路易斯·埃切维里亚。



  阶级种族对立  


镇压事件更深层次的背景是墨西哥错综复杂的阶级与种族对立。


影片反映了当时的墨西哥,以白人为代表的精英阶级与以印第安土著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之间的冲突。


精英阶级通过政府和军队获取了土地、农庄等产业,可以自由的驱车旅行、打猎;而印第安裔则被强征土地,沦为被雇佣者,在物质生活上不得不依赖于精英阶级。


以影片中的圣诞节为例,庄园主和亲戚朋友们在敞亮温暖的大屋子里歌舞狂欢。



而印第安裔佣人们只能挤在昏暗狭小的地下室里小声说着自己的新年祝愿。



更具讽刺的是,当森林大火发生,冲在最前面的是当地印第安裔土著。



而白人雇主们则在人群后面,把酒言欢。



圣诞夜的大火,寓示着一场革命的即将爆发。


当街被随意枪杀的小孩,只能是土著族裔。



白人们正在打猎娱乐。



庄园主家被杀的狗,是一场土地争夺的报复。



克里奥家里的土地,无一例外,也被政府和利益集团强征。



  死胎与革命  


克里奥腹中的死胎,其实隐喻了革命的流产。


克里奥的怀孕,寓示了一场墨西哥本土革命的孕育。而这场革命,从一开始就注定要面临白人精英阶级的镇压、瓦解与扼杀。


借由克里奥的视角,影片中有多处暗示——


地震中的医院,剥落的建筑石块,砸向婴儿箱



地震后镜头中的十字架,预示死亡与终结



圣诞夜中地下室的庆祝,克里奥被意外摔碎的杯子(在玛雅文明中杯子象征着子宫)



大火后的焦土和对幸存者(蜥蜴)的抓捕



克里奥被情人拿枪指着,羊水破了



克里奥被搀扶着离开家具店,镜头中女学生怀抱着被杀同学痛哭



克里奥在医院接生,怀抱着胎死腹中的女儿



革命的流产对当代墨西哥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也正是导演希望表达的,”无声的抗争“


一座自由民主之城,建立或许并不那么容易,但尚需对理想抱有希望。


毕竟,“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爱」


在西班牙语中, 罗马的反写恰恰是「爱」 ,ROMA = AMOR


因此,很大程度上这是一部关于爱的影片。


本片是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自传式的影片。据导演说,片中90%的场景源于他自己的回忆。


为真实还原那段回忆, 片中70%的家具是阿方索·卡隆亲自走遍墨西哥所收集。


可以说,「罗马」是阿方索·卡隆成长的庇护所,是他的精神之城,当他回溯过去,这座精神之城所依赖的基础,正是「爱」。



 家庭 


克里奥(Cleo)是本片的主角,原型是导演家的女佣莉波(Libo)


克里奥在影片之初,便是一家孩子们的依靠。


除了每天洗衣、做饭、卫生,克里奥唱着歌谣哄着孩子们入睡、早起,陪伴着他们每一天的欢乐与烦恼。



克里奥无时不刻的想要融入这个家庭,家庭成员一起看电视的一幕,她自然的坐下,孩子们很自然的搂住她,在孩子们眼里,她早已是家中一员。



克里奥在家中关系的变化比较微妙。


起初的还只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女主人索菲亚会盯着克里奥干活,会监督她们是否关灯、会抱怨她没有清扫狗屎、会责怪她为什么没阻止孩子偷听到婚姻破裂的实情……



然而,是共同的境遇、患难与感同身受,拉近了克里奥与索菲亚的之间关系。


索菲亚开始倾听她的烦恼、谈心,带她看医生……


到了后来,索菲亚邀请她一起去海边旅行,邀请她一起参加家庭会议, 索菲亚接纳了克里奥作为家庭成员。


当克里奥不顾一切,找回风浪中的孩子们,他们相拥而泣。



克里奥泣不成声,道出埋藏深处的心结——她刚开始并不希望肚里的孩子活下来。


这个秘密她未曾和身边的闺蜜说,也未曾和远在乡下的母亲说。


而当经历生死边缘之后,她向索菲亚一家人述说着,因为她早已将她们视作自己的家人,她在向家人忏悔。



但他们想要要告诉克里奥的是:你并不是一无所有,请记得“你还有我们,我们手拉手,肩并肩,一起去冒险”。


克里奥救了孩子们,而一家人用温暖抚慰了克里奥。这一刻,她应该可以原谅自己了。



面对丈夫安东尼奥的抛弃,索菲亚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可圈可点。


她依然向孩子们传递爱,而不是仇恨。



孩子们在成长路上的罗马城,一直被伟大的母性之爱所包围,坚不可摧。


索菲亚要求孩子们给父亲写信,让他回来。而前一刻她其实已经知道安东尼奥出轨的事实。



  车与车库:适应与变革  


影片中的“车库与车”,象征了对婚姻的适应与改变。


车库是家的港湾。


只要听到喇叭声,一家人就满怀欣喜,迎接丈夫安东尼奥回家。



车库对于一个漂泊的灵魂而言是停泊休憩,而对于一家人来说是期待与接纳。


然而车库中的狗屎”,就是生活中的一团糟,象征了生活中的各种琐碎与烦恼。



安东尼奥第一次开车回家,盖勒西汽车硕大的车身与车库格格不入,镜头中他不断去调整车身角度与车库空间,象征了他对这段婚姻的调整与适应。


但家中的温暖,终没能留住安东尼奥的心。


他抱怨,抱怨家里老是一团糟, 抱怨家里总是到处都是“狗屎”。



这或许就是他对家庭和这段婚姻的看法,于是他换了辆小巧一些的甲壳虫汽车,离开车库,离开这段婚姻。 


当索菲亚不得不面对这段将死的婚姻,她不得不选择去坚强。因为这始终是她的家,她还有四个可爱的孩子、妈妈以及同病相连的克里奥。


一夜大醉归来,索菲亚驾驶着硕大的盖勒西汽车,面对车身与车库的不合适,她不再去适应、勉强、迁就,而是大力脚踏油门,任凭汽车撞坏车库柱子。



这些,表现了她的内心的挣扎与斗争。


她走出车门,抓住克里奥,第一句话便是,“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女人总是孤身一人。”



她知道女人需要独立,需要坚强,而这一切是因为有家。


她需要寻求生活的变革,于是她换了一辆小巧的雷洛汽车,象征了她对生活看法的改变。


再后来,她寻求了一个在出版社全职工作,既是因为她需要养活一家人,又因为酷爱书籍的她要做回自己。



在影片的最后,字幕上出现了——Shantih Shantih Shantih”


Shantih出自梵文,意味着内心平和。



一般在经文最后出现三遍,意味着肉体之苦、自然力之苦、灵魂之苦,这三重苦的消除。


这也代表了导演对美好生命的祝愿。


但有趣的是,在影片中的训练场,似乎只有克里奥达到心灵平和的状态。





一些有趣的彩蛋


  飞机的意象  


影片中反复出现了“飞机”的意象——


地板泡沫反光中的飞机、训练场上空的飞机、片尾院子上空的飞机。



一是象征了广阔的空间与稍瞬即逝的时间概念。


二是象征了当时墨西哥快速腾飞的经济背景:1968年举办奥运会,1970年举办世界杯。



  宇航员的意象  


影片中仿佛出现的“宇航员”意象,象征了导演的梦想。


成为宇航员一直是导演阿方索·卡隆儿时梦想,他的代表作品《地心引力》 就是圆了他儿时的梦想。


电影《地心引力》


男孩们卧室墙上的画报,有登月、宇航员等主题。


门上“MEXCO70”,是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因此影片的记忆场景选取自1968~1970时间段。



圣诞野炊,男人们玩枪,而镜头中的男孩穿着宇航服,模仿遨游太空。



郊区,男孩用水桶自制的宇航头盔,模仿遨游登月。



男孩们去电影院看的电影,关于宇航员,同时也是向自己的电影《地心引力》致敬。


《罗马》戏中戏:宇航员场景


同时,在电影院播放的影片正是致敬1966年上映的《虎口脱险》,除了宇航员之外,电影或许也是导演的儿时梦想之一吧。


《罗马》戏中戏:致敬《虎口脱险》


  谁是导演?


影片中的四个孩子,其中有一位就是导演阿方索·卡隆小时候的原型。


但观影时会发现,在帕考(Paco)的床头、佩佩(Pepe)装扮、去看电影的托雷(Toño)都与”宇航员“有关。


因此,导演应该是三个男孩的群像,而不是特定谁。



  具体回忆时间 


影片是来自导演对幼时生活的回忆,到底具体是哪一年呢?


1968年:线索是影片《México '68 》以及克里奥与费尔明在训练场的对话;


1970年:男孩们卧室墙上画报,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的标志、足球图标及吉祥物;


1971年:克里奥看着墙上的狗头标本,从对话中得知狗狗“肉桂去年死的”,而下面铭牌是1970年,因此当时在1971年。



因此,影片没有特定时间,是导演关于1968年到1971年间的回忆组合




《罗马》很好地结合了关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考,值得大家走进电影院去感受。


即便是充满年代感的黑白映画,也别有一番滋味。


愿今天这篇解读,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罗马》,体会「爱」与「革命」。


祝观影愉快。


*本文有部分删减,完整文章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 END >


RECOMMEND|往期精选


➣ HBO翻拍的这部华人遗作,很黄还很暴力

 

《今日说法》近十年最离奇案件,比电影还让人毛骨悚然!

 

阅读37903
最好 电影 
举报0
关注豆瓣电影微信号:film-douban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豆瓣电影”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豆瓣电影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豆瓣电影

微信号:film-douban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