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一集9.6,这或将是今年的新剧王

作者:独立鱼电影 来源:独立鱼电影 公众号
分享到:

05-10

如果说真实世界存在着一个「寂静岭」,那么一定是切尔诺贝利了。


前苏联时期,切尔诺贝利还是一座「模范城镇」。

 

这里一切设施,应有尽有,十分先进。


汇聚着来自苏联各地的高精尖技术人才,人口平均年龄只有 26 岁,平时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人们能买到就连首都基辅都没有的高级货。


然而这一切,只持续到 1986 年。


这一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


此后,这里就成了一座鬼城,真实世界的寂静岭。


切尔诺贝利事故前后对比图


现在百度搜索「切尔诺贝利」,关联词条都是「巨鼠」、「变种人」等可怕字眼。



可见,这场「史上最严重核电事故」带来的恐怖记忆,始终没有消散。


最近,黄暴台 HBO 出品了一部由切尔诺贝利事件改编的迷你剧。


真实还原了事故发生后的故事——


《切尔诺贝利》

Chernobyl



只放出一集,豆瓣评分就飙到了 9.6



IMDB评分也高达 9.4



这应该是今年评分最高的一部美剧


如果不是对切尔诺贝利事件早有了解,鱼叔甚至以为这是一部丧尸恐怖片。


太惊悚,太科幻,然而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在豆瓣,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说出了包括鱼叔在内的所有人的观后感:



也难怪,真实事件+人类灾难+政治恐怖,这三元素加在一起,全方位多角度地讲述了事故是如何发生、发酵的,想拿低分都难。

时隔 33 年,以上帝视角去观看身处史上最大事故中的人们时,仍是惊悚感MAX



在关于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资料中,鱼叔发现了几组数据:


事故现场,32 人当场死亡;


参与现场抢救的英雄,有 50 万人;


27 万人因切尔诺贝利事件致癌,其中又有 9.3 万人死于癌症;


事故发生后,前苏联前后共疏散 34 万人;


全球共有 20 亿人受到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影响,消除事故后遗症需要 800 年,而反应堆核心下方的辐射,自然分化需要花费几百万年。



在这部剧中,这几组数据,全都被具象化了


一、现场死亡 32 人,参与救援 50 万人。

 

身份上,这些人一般是研究员和消防官兵,而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他们遇难时的惨状。


核电站爆炸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


有的研究员在事故发生地来回奔走几圈,就开始脸色通红、呕吐、皮肤溃烂。


短短几分钟,人就完了

  


有的研究员接触了反应堆的隔离门,身体的接触点便马上开始出血,呼吸急促。


也是短短几分钟,能做的事情只剩下等死



还有现场灭火的官兵,因为无意间接触了到处散落着的石墨块儿,而皮肤溃烂。


威力之强,即便是隔着手套,也不能幸免。 



这与科幻电影里丧尸变异的过程,完全无异。


资料中提到的那 32 人,就是这么死的。


而后面参与救援的那 50 万人,面临的也是同样的风险。


二、致癌 27 万人,死于癌症 9.3 万人。


事故发生之后,公布出来的所有消息都是说核电站「屋顶着火」,仅此而已。



连接到报警的消防员,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何况民众了。


「火情」严重,事发点上空冒出一道奇异的蓝光,民众一无所知,甚至觉得漂亮。

 


有人看风景,有人看热闹,有人守在外面等家人出来…


围观群众越来越多,天空突然就下起了小雨,雨中夹雪,雪里又夹了石墨碎屑。


男人女人小孩,碎屑毫无偏袒,雨露均沾地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


月光雪花的「美景」之下,带着曼妙的旋律,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了


而资料中的 27 万和 9.3 万,就是这么来的。


三、事故发生后,前后共疏散 34 万人。


资料中的「疏散」,那都是后来的事情,是无奈之举。


事情刚刚发生的时候,从核电站高层再到政府,他们做出的选择都是「封锁消息」。


率先得知事故发生的是核电站管理者,迪亚特洛夫


他意识到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可他忙着视而不见,自欺欺人,以及推卸责任。


反应堆现场的研究员面色通红,不断呕吐地跑回来告诉他,「反应堆爆炸了」。


迪亚特洛夫的反应是,「你糊涂了。」



迪亚特洛夫询问现场放射量数值是多少。


研究员回答,3.6 伦琴,但这是测定器的最高数值。


言外之意,爆表了,具体数字远高于 3.6。


迪亚特洛夫选择性耳聋,只听到了前半句,把 3.6 伦琴这个数据记录了下来,并补充了一句「不好不坏」。



当然,装聋作哑不只是迪亚特洛夫的专利。


事情发生,一线人员被辐射致死,而领导们则是纷纷被辐射致聋


迪亚特洛夫向他的领导汇报,领导连情况都没了解清楚就打断他的话说,「根本不关我事儿,爆炸的时候我在睡觉啊」。 



领导再向领导汇报,一层层汇报上去,事情报到了苏联最后一任总统赫尔巴乔夫那里。


紧急会议召开了。


汇报情况时,第一句就是,「首先,情况已经控制住了」。



消息每往上传达一层,关键信息就被过滤掉一层。


迪亚特洛夫汇报情况的时候过滤掉了「反应堆爆炸」,而他的领导汇报的时候,则是直接避重就轻,不谈事故情况,只说这是国家机密,需要军警救援而已。


当然,会议上也不是所有人都自欺欺人。


当得知「轻微辐射,仅限工厂范围」的时候,有人提出,「不可能,外面有人在呕吐,事情不简单」。



就这么一个明白人。


然而,明白人把窗户纸捅开的目的,也只不过是想要「领导先撤」。



僵持不下,老大哥发话了——


谁知道这里叫什么?

切尔诺贝利?

不,它的真名是列宁核电站。



指着墙上的列宁相,老大哥说,我们要有信仰,所以接下来,我们封城,切断电话线,共同面对问题,减少流言传播。


换言之,没有人,能活着走出去



事情定了,接下来聚光灯打好,领导们的表演时间开始了


研究员过来汇报,他们找到了最大数值为 200 伦琴的测量器重新测量,又爆表了

 


而且这一次汇报,当着各位领导的面,研究员直接说,「反应堆确实爆炸了,我在现场看到了石墨」。

 

迪亚特洛夫直接急眼了,咆哮起来,这次连借口都不找了,态度是,「我说没有就没有」。



把领导惹毛,一定没有好果子吃。


这位耿直汇报实情的研究员,马上就被算计了。


迪亚特洛夫拍桌子瞪眼,拿出很负责任的态度说,要立刻亲自去和反应堆面对面,要去亲眼瞧瞧到底有没有爆炸。

 

说完,「哇」得一声就吐了一桌子,然后顺势一倒。



这还是领导们在此次事故中见到的第一个受到辐射影响的,吓坏了,赶紧叫人把迪亚特洛夫抬走了。


那么亲眼去看反应堆这个flag,就插在了耿直研究员的身上。

 


「真相」掌握在「权力」手中,对于那些碍事的,顺手除掉就好了。


反正国家的态度是,「一场全球性的核灾难,不可能在苏联发生」。



在记录切尔诺贝利事件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这此书中,有句话鱼叔在看剧之后终于明白了:「我告诉你,这里没有英雄,没有什么值得书写」。


一切都是人为,英雄也是被迫成为了英雄。


回到开头我们提到的数字:


32,50万,27万,9.3万,34万。


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被毁掉的人生,绝不仅仅这些数字的总和

 

事件之后,又有 30-60 万人被投入到灾后重建的工作中。

 

他们负责进入反应炉附近,清理辐射物。


工作结束后,这些辐射清理人中有 20 万出现残障,2 万人死亡,600 名飞行员无一幸存。



而牺牲掉的辐射清理人,就连死,都不能得到正常的「安排」。


与别的棺材不同,因过强辐射死去的人有他们特质的棺材。


即,往普通棺材内灌入混凝土,以将他们隔离。

 

这让鱼叔想到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爱情还是死亡》里记录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丈夫受到辐射影响,即将去世。


人们过来劝说伤心的妻子,「你要知道,那不是你的丈夫了,那是有强烈辐射的危险物体」。

 

清理反应炉,世界各地产的机器人,甚至连苏联为探测火星制造的机器人上去工作不到五分钟,就都下来了。


而士兵在上面,一待就要待几个小时。


那可是比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威力,还要大 400 倍的辐射啊


这些悲惨的辐射清理人,多数是军人,他们响应号召投身辐射清理工作,抱有的信念是,「报效祖国」。



而祖国的信念是什么呢?


「把国家的问题,交给国家。」


换句话说,用不到你们的时候,你们少打听。



灾难是人为的,政治是诡谲的,领导是似是而非的,国家是冷酷无情的。


只有普通人是准备献身的。


可这唯一的无私,却又是不堪一击的。


也就因此,灾难永远是灾难


-end-


阅读40108
举报0
关注独立鱼电影微信号:duliyumovi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独立鱼电影”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独立鱼电影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独立鱼电影

微信号:duliyumovie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