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二季度强力打造的纪实性文化品格传承节目《我们的师父》自播出以来,收视多次获得全国网双网收视第一,口碑上也赢得年轻观众的热烈反响。在微博上,#我们的师父#成为热门话题的常客,不少话题得到社会广谱热议,引发多圈层观众的共鸣。近日,权威党媒《光报日报》《中国青年报》刊发评论文章,集体点赞《我们的师父》,节目价值倍获肯定。节目将中国自古以来师承的方式融入了现代观念,就像《光明日报》所评价的那样:“节目在创新的师徒关系上努力追寻传统文化的根脉与灵魂。回答新时代的命题。”
纪实性表达引发全民关注 《我们的师父》获得权威主流媒体密集点赞
节目开播至今,反响一路走高,不少权威主流媒体纷纷为《我们的师父》中的师父和四位徒弟点赞。在节目内容上,集合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人生境遇的四位青年组成了拜师团,通过与各行各业的榜样人物生活三天两晚的短期相处,以师徒为镜,揭破人生困惑,收获宝藏经验;在节目语境上,把握了当下最时尚的方式——运用vlog形式灵活运用主观和客观镜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我们的师父》中,通过这种创新语境,可以出发徒弟对师父、师父对徒弟、观众对嘉宾多层次的“镜像思考”。
5月15日最新刊发的《光明日报》评论文章《传承文化基因感悟榜样力量》就对节目这种纪实性表达做出了高度评价:“让徒弟实时发布拍摄过程中的心灵感悟,让节目代入感和真实感更为强烈。”“节目努力缝合代际差异,打破圈层壁垒,把时下年轻人的行为方式、观察视角引入节目当中,对接符合新时代传播规律和新时代话语方式的创作理念。”“《我们的师父》以小切口窥见大情怀,它试图告诉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在浮华喧嚣之中如何不忘初心、不负韶华、筑梦未来。”
创新传统师徒关系 师承是《我们的师父》不变的主题
“‘语重心长’的说教受不了,可是前辈们不经意间说出的某句话,反而更容易戳中我,引起我的强烈兴趣。”大张伟曾对师徒关系如是评价。节目中的师父牛犇、倪萍、韩磊等不同行业的师父,都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拜师收获。行业公号“影视前哨”对节目中师徒关系的创意性做出了评价:“节目转变了很多人对于‘课堂’以及‘师徒’关系的刻板印象,‘课堂’可以穿越时空的限制,‘师徒’可以以朋友、乃至亲人的方式相处。”但是,师徒关系中的一脉相承是《我们的师父》不变的主题。
上一站中,大张伟拜师韩磊之后,曾说道:“自己以前都是跟着节拍器创作音乐,在内蒙古的生活,明白了内蒙古人民的音乐节奏是世界给的,它颠覆了我的偏见,也是我今后在音乐创作需要改变的。”他还感叹道:“这些师父最厉害的就是时刻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所以保持初心是非常重要的。”有业内评论人认为,《我们的师父》找到了视听时代传统“师徒文化”的现代打开方式。也让师承有了特殊的表达。
人格高度需要社会土壤 《我们的师父》助力文化脊梁师承
“从某种意义上讲,节目中的师父们既是点灯人,又是引路人,他们既点亮了徒弟们的心灯,又用智慧之光、品格之光和人性之光指引着前行的道路。”《光明日报》曾这样评价道节目中的师父。如何将师父们的人格高度展现出来是节目组一直追求的问题。《我们的师父》便是通过四位徒弟的视角去挖掘师父们的“精神宝藏”。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的《阅评简报》也多次评论,肯定了节目充分展现师父的品格对徒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我们的师父》每期节目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社会向主题,例如养老问题、年轻人焦虑问题、坚持阅读、婚姻价值观等。人格高度离不开这些社会土壤,节目中呈现出来的师父不再是大众最熟悉的陌生人,而是和大众一样经历过这些困难的普通人,他们所经历的人生经验通过他们对徒弟的言传身教,让文化师承有了突破次元的传递。正如《光明日报》所说,每一位师父都是一座精神富矿,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奋斗故事让观众深刻领悟到从艺、做人和处世之道。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湖南卫视”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湖南卫视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