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至15日,河南广电“乡村振兴基层行——河南广电全媒体信阳蹲点”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浉河区马家畈村、龙潭村,平桥区郝堂村以及罗山县何家冲村,访民居、问民俗,向基层干群了解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新进展。
一问茶旅融合:用脚步丈量信阳毛尖从茶山到茶杯的距离
清明谷雨,是信阳茶山最热闹的时节。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这里又迎来车水马龙、接踵摩肩的盛况。不过,躬耕茶园的茶农们逐渐发现,不仅是“茶客”,更多“游客”也对这里情有独钟。
“茶旅融合”,是近年该市的高频词。借助全民旅游的东风,传统茶城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城市发展?带着这个问题,采访团深入信阳毛尖核心产区,走访茶企与茶农,了解茶旅融合发展情况。
浉河区马家畈村的茶园,春茶已采摘完毕,茶山进入修剪、修复期。采访团观察茶山长势后,来到山脚下的德茗茶庄。随着炒制茶叶“沙沙”声入耳,茶沫纷飞,茶香扑鼻。采摘、晾青、优选、生锅、熟锅、理条、初烘、摊晾、复烘、捡剔……信阳毛尖复杂、精细的制作过程,让采访团对信阳毛尖的独特口感有了更深认识。
守着如此“金贵”的信阳毛尖,茶农是否得到了实惠?企业负责人邱德军告诉采访团,作为带贫企业,他们签订和浉河港镇十几个行政村签订帮扶协议,带动二百多户、四百多名贫困户。“我们定期组织专家为茶农进行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市场信息等培训,不断适应市场的需要。”邱德军说。
小毛尖,带动的不只是农产品的增收。在文新茶园,采访团见到不少游客驱车前往,在茶山上的观景台赏景品茗。记者们就如何延长产业链、茶旅融合等问题,采访了浉河区茶产业和茶企负责人。据介绍,如今在信阳,茶已经成为扶贫、生态、健康、旅游、文化、惠民和名片产业。沿着环南湾湖茶文化旅游精品线,不仅有美景和毛尖,还有美食、体验活动、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吸粉”元素,仅清明节三天,这条线路迎来15万游客。
二问组织振兴:吸纳年轻力量 为村支部“输血”
在平桥区郝堂村,大学生村官朱凯引起采访团注意。90后朱凯大学毕业后就回到家乡郝堂,做过志愿者,当过义工,如今被吸纳为村支部的一员,继续为村庄建设出力。像这样年轻的活跃分子,郝堂村能有多少个?村支书曹永根告诉记者团,通过不断吸纳优秀的年轻人,郝堂村委构成从2011年前平均年龄60多岁,到如今平均年龄40多岁,有了两名90后大学生村官,为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走访五里店街道办事处主任孙德华、返乡创业青年刘春兴和改造房屋发展农家乐的一号院主人张厚建后,采访团了解到“美丽乡村”背后各类群体的努力。在孙德华的讲述下,老党员守护老树的故事,感染着记者,也引起他们对生态问题的讨论。
初夏的郝堂村,荷叶田田。变成“网红打卡地”后,郝堂也面临着利益分配、持续发力等问题。采访团走进刚开业的民宿花间驿,寻找村庄发展更多可能。民宿的合伙人告诉采访团,通过升级民宿、开展浸入式体验课程,可以让游客更具获得感,增加“粉丝黏性”。
三问红色资源:以“红”带“绿”发展研学旅游
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全国四大长征出发地之一。采访团来到这里,通过走访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何氏祠、红二十五军医院旧址、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地,寻访红色革命足迹。
行走在古老银杏树下、清澈溪水边,采访团就如何利用丰富的绿色资源、独特的红色资源采访了铁铺镇党委书记韩丽。韩丽告诉记者,近年何家冲致力于打造红色教育和扶贫培训基地,用相关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去年9月,我们的大别山干部学院教学基地揭牌了,到现在已经培训45期3000余名学员了。”
教学基地如何培训?研学项目怎样带动村庄发展?采访团走访综合性教学场所“何家冲新时代讲习所”、改造的乡村民宿、体验农场,查阅教学活动资料,了解最新发展动态。
对于下一步的计划,韩丽说,计划借力教学基地的品牌带动力,兴建何家冲学院,以长征精神培训为主,以红色研学实践、红色旅游、农业体验和休闲度假为特色,通过红色教育带动红色旅游,促进绿色发展,把何家冲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红色教育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大别山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
烟雨迷蒙中,采访团与当地干部群众约定:持续关注何家冲,讲述这里更多的精彩故事。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
编辑丨张丽萌 监制丨宋士超 执行总监丨姚享
推荐阅读: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河南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河南交通广播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