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点AMD将在电脑展上举行全球媒体活动,这次发布会宣布7nm工艺、Zen2架构的锐龙3000处理器是没跑了。接下来在6月初的E3游戏展上,AMD还会举行“Next Horizon Gaming”活动,这次发布会推7nm Navi显卡也是板上钉钉了。
AMD上半年的两场重要活动意味着7nm工艺的CPU、GPU芯片都会有大动作,只不过这两次只是产品发布,正式上市还要再等等,AMD官方表示7nm锐龙三代处理器、7nm Navi显卡将在下半年上市,具体来说是Q3季度。
股东会议上,AMD公司宣布今年下半年将会推出7nm工艺的锐龙处理器以及7nm工艺全新架构的Navi显卡,所以2019年对AMD来说很重要,因为不仅会有强力的CPU,GPU业务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提高市场份额大有帮助。
AMD专门发了一个给股东的PPT,介绍了AMD现在的一些情况,涵盖的时间点是2016到2018,正好是2017之前一年及2017之后一年,可以看出这两年来的一些变动。
首先看营收,AMD 2016年的营收是43亿美元,2017年是53亿美元,2018年就增长到了65亿美元,两年时间增长了50%还多,考虑到这两年中AMD的GPU业务一直没多大进展,可见锐龙处理器对AMD的贡献。
实际上AMD这里没提盈利的事,如果对比盈利就更明显了,他们2016年可是净亏损1.17亿美元呢,2018年净利润3.37亿没有,差别实在太大了。
在营收大涨之后,AMD的财务情况也在明显改善,毛利率从2016年的23%增长到了2017年的34%,再到去年达成了38%的毛利率,提升明显。
不过在这个指标上,AMD远未到优秀的程度,无晶圆半导体40%的毛利率是维持生存的分水岭,NVIDIA的GPU业务毛利率甚至能达到60%,Intel的毛利率也有60%左右,远好于AMD。
有钱之后AMD的研发投资也增加了,2016年RD研发投入只有10亿美元,2017年增加到了12亿美元,2018年增加到了14.3亿美元,总额看起来没加多少,但是两年增长40%的速度还是很可观的,毕竟对半导体公司来说技术研发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投入是不行的。
也是因为营收多了,盘子大了,AMD的运营支出占比也在下降,从2016年的34%降至去年的31%。
AMD CEO苏姿丰在股东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
“在游戏领域,我们在2月份推出了Radeon VII GPU,成功回归高端市场,我们有望今年晚些时候为主流市场推出下一代Navi GPU。”
这句话确定了AMD将在下半年推出Navi显卡,而且定位是主流游戏市场,Radeon VII依然是高端产品,这也符合之前的爆料。
不过AMD官方的PPT中依然提供了很有意思的细节,指出7nm Navi是“all new GPU Architecture”,也就是说“全新GPU架构”。
前几天Intel图形部门高级副总、首席架构师Raja Koduri批评AMD公司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生态系统,要不是Intel作出了宝贵的贡献,AMD连个像样的软件生态都没有。作为一名从AMD管理层走出来的前员工,他对老东家的批评可以说毫不留情面了。
不过话说回来,Intel在软件生态系统的问题上确实有资格这么说AMD,尽管Raja Koduri之前提出的Intel六大支柱性业务有点拔高,但是Intel在软件生态方面有着数十年的积累,支持Intel的开发者甚众,遍及各个角落。
日前Intel举行了OSTS年度开源技术峰会,这个会议最初是2004年几个内部工程师的小活动,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次大型的行业会议,今年有超过500名参与者,除了Intel之外还有阿里巴巴、亚马逊、华为、京东、微软、红帽、风河、SUSE等公司的开发者参与讨论Intel的开源软件。
在这次年度开源技术峰会上,Intel又宣布了一些新的开源软件进展,推出了ModernFW Initiative倡议、rust-vmm虚拟机管理组件等等,Intel承诺会在Linux内核、OpenSSH、OpenSSL等项目及语言上继续为开发者提供Intel的解决方案。
Raja Koduri在这次会议上也发表了演讲,谈到了Intel在开源及软件生态优化上的贡献,表示如果没有软件生态系统的优化支持,即便是最先进的硬件也不会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潜力,所以他告诉开发者在做软件优化的时候,要深入到每一个晶体管中去,不放过任何细小的角落。
Intel公司也在新闻中提到他们拥有超过1.5万名工程师投入软件及标准化工作中,主要优化工作负载并解锁Intel处理器的性能。目前intel已经是Linux系列操作系统最大的代码贡献者,还在Chromium OS 和OpenStack项目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也会继续如此。
近期文章精选:
▼
商务合作 kejimeixue@163.com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科技美学”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科技美学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