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1月完成国内电视采访“首秀”后,今天上午,任正非再次出现在五月中国媒体圆桌采访现场,接受央视记者董倩等采访。
一个有意思的统计显示,从华为创立的元年1987年到2019年30余年间,任正非接受国内媒体采访不超10次。
而在今年年初以来,一向低调的任正非已经两次接受国内媒体采访,前一次的背景是女儿孟晚舟被加拿大扣押,同时华为遭一些国家“打压”的内忧外患局面。
而这一次华为似乎面临着更为艰难的局面。5月20日,据外媒报道,谷歌已经暂停了与华为的部分业务往来。若情况属实,这意味着华为下一款Android手机将无法安装谷歌应用。
此外,针对此前美国针对华为的“禁令”,法新社消息称,美国官员周一决定,将对华为的禁令延迟90天实施,直到8月中旬才会生效。这项措施也被外界称为华为在美国的“90天临时执照”。
可临时期过了,又该如何?
在今天上午采访的一开场,记者便提问“现在的华为是否面临更困难局面?”以及“这个困难时期还要持续多久?”。
任正非并未表现出焦虑感,表示:“我们最重要的还是把我们自己能做的事做好,美国政府做的事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此外,他表示:“这个问题你可能要问“川普”,不能问我。”
而在外界普遍认为华为已处于生死关头的这个时间节点上,任正非表现出极大格局和视野,“我们家人现在还在用苹果手机,苹果的生态很好,家人出国我还送他们苹果电脑,不能狭隘地认为爱华为就爱华为手机。”他认为,不必去煽动民族情绪,将买华为与爱国简单等同起来,“千万不能煽情,不能使用民粹主义这种东西。”
回应 “90天临时执照”:
最重要的还是把自己的事做好
最新消息,美国官员周一决定,将对华为的禁令延迟90天实施,直到8月中旬才会生效,理由是,华为及其商业伙伴需要时间来升级软件以及处理一些合同义务问题。
任正非:美国的“90天临时执照”对我们没有多大意义,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是我们非常感谢美国企业,他们为我们做出了很多贡献,我们的很多顾问来自IBM等美国企业。
不会轻易狭隘地排除美国芯片:
不能孤立于世界
任正非表示,我们不会轻易狭隘地排除美国芯片,尽管我们自己的芯片成本低,但我们还是要购买美国的芯片,我们不能孤立于世界,而是要同步成长。
华为在“和平时期”都是一半来自美国芯片,一半来自华为。
他表示,将来我们还是要大规模购买美国芯片,只要他们获得售卖许可。但是如果出现供应困难的时候,我们有备份。
华为的5G不会受影响
别人两三年肯定追不上华为
任正非表示,当前华为的5G是不会受影响,在5G技术方面,别人两三年肯定追不上华为。
任正非表示,美国科技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很多小公司产品超级尖端,但是在我们的行当(5G)上,我们做到了前列。但是整体国家而言,我们和美国比,差距还很大。
对于和欧洲企业的合作,任正非表示:“欧洲企业和我们沟通很密切。5G容量是4G的20倍,2G一万倍,耗电下降10倍,体积下降70%。我们有几十年都不会腐蚀的材料,这些特性很适合欧洲。”
不要煽动民族情绪
不能把买华为与爱国简单等同起来
任正非表示,目前对华为有两种情绪,一种是鲜明的爱国主义支持华为,一种是认为华为绑架了全社会的爱国情绪。
任正非说,如果认为不买华为就是不爱国,那我们孩子就是不爱国,因为他们也用苹果产品。千万不能煽情,不能使用民粹主义这种东西。
自己做芯片很难
但咬牙这么多年,挺过来了
任正非在回答有关芯片提问时表示,华为自己做芯片很难,但咬着牙做了这么多年,慢慢也挺过来了。
有记者问到:28年前华为决定成立集成电路设计部门,如果美国芯片完全不给供应的话,华为给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会怎样?
对此,任正非回应说,在最高点上,我们和美国有冲突,但最终还是要一起为人类做贡献。
他同时也表示,华为对冲突也做了一些准备。
任正非说,我们每年交税将近是两百亿美金,我们的科技经费将近是两百亿美金,人工工资加起来也快三百亿美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拿出大量的钱来做事情是很艰难的,但咬着牙做了这么多年,慢慢也挺过来了。
同时,他也强调,后续华为肯定会延续对客户的服务。
市面上很多关于华为的书
来自网络资料,很多不真实
记者问:市面上有很多书写华为管理,您认为华为存在管理秘籍吗?
任正非:其实华为没有哲学,我本人也不学哲学,我认为华为所有的哲学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
市面上很多关于华为的书都来自网络资料,很多不真实,但是我也不反对,因为做书的人也需要生存。
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小孩,我创业时太忙,与她们沟通时间少,我年轻时公司处于生存的垂死挣扎中,经常几个月很少与小孩有往来,我亏欠她们。她们自己对自己要求很高,她们很努力。
比如小女儿小时候每个星期要跳15个小时的舞蹈,大学时做作业做到凌晨两点,甚至四五点钟。
此次访谈
也引发了网友热议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深圳大件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深圳大件事公众号所有。